只因人心深处藏着两盏不灭的灯——一盏叫作爱心,一盏叫作善念。爱心使人成为人,而善念使人成为更好的人。如同黄河与洛水交汇处产生的神秘漩涡孕育了华夏文明,爱心与善念的交汇处,成为照亮人类文明进步长路最恒久的光源。
这是面前的《河洛慈善记》三卷本(河南文艺出版社2025年8月出版)告诉我的答案。
在中国历史的浩荡长河中,慈善如一道永不枯竭的清泉,自上古流淌至今,滋养着华夏文明的沃土。《河洛慈善记》三卷本的出版,正是对这一悠久传统的系统梳理与时代回应。这部由河南省慈善联合总会与洛阳市慈善联合总会共同编撰的45万字巨著,分为《慈善史记》《慈善通鉴》《慈善诗文》三卷,“史、鉴、文”三重脉络,不仅重现慈善的历史图景,更在文化传承与当代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上卷《慈善史记》以司马迁的《史记》为蓝本;中卷《慈善通鉴》则依托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编者以现代眼光重新解读历史故事,使遗落在岁月尘埃中的慈善明珠再度熠熠生辉;下卷《慈善诗文》将慈善融入当代文学创作,让善的理念通过艺术的表达,如晨熹般温柔穿透心灵之窗。
展开书页,我们仿佛步入一场与中华文明慈善基因的深度对话,亲见自黄帝时期至今的慈善长河如何奔流不息,默默滋养这片古老而青春的土地。
看见光
历史深处的慈善光影
《河洛慈善记》上卷以司马迁的《史记》为蓝本,从黄帝“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的治理智慧,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从商汤“网开一面”的仁德之举,到周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的为民情怀,勾勒出一幅中华慈善文化的源流图谱。编者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古代慈善故事,不仅考据严谨,更赋予其当代价值。书中指出,“慈善并不一定与钱有关,主要是指心中有爱,做利他之事”,这一观点打破了人们对慈善的狭隘理解,回归到“慈”与“善”的本义——发自内心的爱与美好的行动。
中卷《慈善通鉴》延续历史脉络,从两汉至五代十国,通过重新解读《资治通鉴》中记载的故事,展现了慈善在乱世中的坚守与力量,揭示其与治国安邦的深刻联系。无论是刘秀的“宽仁容众”,还是李世民“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的治国理念;无论是狄仁杰“教朕为善”的直谏勇气,还是白居易“减租税”的为民请命,都彰显了慈善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编者以史为鉴,揭示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与慈善治理的内在关联——当政者能够体恤民情、施行仁政时,社会就会安定繁荣;而当慈善精神沦丧,社会就会陷入动荡与衰败。
下卷《慈善诗文》收录了当代作家的慈善主题文学作品,从小说、散文到辞赋,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些作品不仅延续了慈善文学的传统,更赋予其时代特色。贾海修的喜剧小品在欢笑中传递孝道亲情,陈胜展的辞赋大气磅礴地歌颂河洛文化,李雅红的散文以女性视角书写家庭温暖,马立的作品则展现公安干警的正义与柔情。这些文学作品共同构成了一幅慈善文化的全景画卷,让慈善从历史走进现实,从理念化为情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慈善小说《树碑》,作品通过刻画捐款人的心理活动,深入探讨了“做善事的初心”这一深刻命题。小说不仅艺术性强,更引发了人们对慈善本质的思考——慈善不应是功利的计算或道德的表演,而应是发自内心的关爱与奉献。
综观全书,《河洛慈善记》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慈善的历史事件,更深入挖掘了慈善的文化基因,梳理出慈善源远流长的精神内核,揭示了中华慈善文化的多元一体特征。从历史深处的慈善光影到文学书写中的慈善情怀,这种文化基因深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慈善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治理智慧和社会理想。编者在书中强调,慈善文化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一观点颇具见地,揭示了慈善与中华文明特质的深度契合。
追随光
慈善与文明传承
《河洛慈善记》远不止于对历史典籍的简单梳理,更是对当代中国慈善文化的系统性建构与创新性传播。它让读者在回溯历史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普及善念,让“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这部著作以其宏大的历史视角和深邃的人文关怀,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中华慈善文化的全景图谱,它提醒我们:慈善并非外来之物,而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基因;不是一时之策,而是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需全民参与的社会工程。
《河洛慈善记》最终指向一个更为宏大的主题:慈善与文明传承的关系。书中多次强调,“慈善文化为中华文明——这个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文明——注入了持续的生命力”,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慈善对于文明延续的重要意义。
纵观世界历史,许多文明之所以走向衰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失去了互助共济的精神内核,而中华文明能够历经磨难而不断复兴,正是因为有着深厚的慈善传统作为支撑。从古代的“义仓”“义庄”到现代的慈善组织,从家族的互助到社会的公益,慈善一直是中华文明应对挑战、延续发展的重要机制。
《河洛慈善记》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告诉我们:慈善不仅是帮助他人的行为,更是一种文明传承的方式;不仅是一种道德选择,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在当今世界面临各种挑战的背景下,中华慈善文化所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理念,或许能够为人类共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成为光
慈善的新时代实践
《河洛慈善记》三卷本的出版恰逢其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慈善事业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支持志愿服务、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党的二十大提出:“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为慈善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河洛慈善记》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积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理解慈善、践行慈善提供了宝贵资源。这套书邀请每一位炎黄子孙:不忘初心,让爱心作火种,以善念为灯盏,在照亮世界的同时,亦看清自己灵魂的脉络。
每一次微小的善行都是对宇宙的温柔宣言——即使世界以痛吻我,我仍报之以歌。正如黄河九曲终向东,人类善念的河流纵有曲折,却始终朝着人性的海洋奔涌。慈善是一种文明传承的方式,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一种照亮世界的力量。它使人在愤怒时选择宽恕,在恐惧时选择勇敢,在冷漠时选择关怀。如冯谖说孟尝君:“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这般清醒的道德抉择,正是善念的力量。
“你光明,世界就不会黑暗。”《河洛慈善记》正如一束温暖而明亮的光,照亮慈善的源头与其发展历程,也照见每个人心中的善与美。我们追随这束光并从中汲取能量,最终让自己也成为发光体——以行动传承慈善文化,以实践弘扬慈善精神,共同建设一个更加温暖、更加美好的社会。
而这,正是《河洛慈善记》最为珍贵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