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感怀•暨-忆千年倭患》(排律)
烽火千秋警世钟,卢沟晓月忆峥嵘。
白江浪涌唐舟烈,锦浪烟销倭帜空。
百济残魂勾虏志,四万精锐破敌艟。
焰腾碧海千帆烬,血染沧波万骨窿。
遣使诈学唐典制,藏锋暗伺汉疆封。
丰臣狂啸"吞华策",秀吉凶言"霸禹踪"。
廿万倭奴渡鸭绿,三韩烽燧彻辽东。
平壤铁骑摧孽阵,露梁神炮殪蛟龙。
天皇梦断宁波府,倭将魂销釜山镇。
掳匠搜图谋再举,屠民掠地蓄凶锋。
明治维新磨剑利,甲午毒计裂疆彤。
吉野逞凶致远烈,邓公蹈海赤心忠。
旅顺屠城四昼夜,冤魂泣血两万多。
马关勒索金瓯缺,辽屿割让主权恫。
皇民化洗台胞髓,日语欺凌汉胄恫。
三光暴行焚村寨,七三毒刃剖孩童。
九一八夜沈阳恸,七七桥边华夏忡。
南京血海三十万,孕腹挑刀天地恫。
黑土煤钢千万辇,黄牛粮秣百仓讧。
亲善谎言蒙稚子,共荣伪课惑愚蒙。
十四春秋烽未止,八千日月弹犹隆。
太行雪岭歼顽寇,湘鄂芦溪戮孽戎。
芷江受降书墨渍,南京审判罪刑彤。
靖国神社魑魅聚,篡史教科书谎朦。
今朝铁甲九三列,昔岁倭尘万载忡。
导弹凌霄驱魍魉,战鹰啸宇镇罴熊。
英灵十万旌旗护,忠骨三千霜露浓。
永固金瓯防孽复,长铭国耻卫尧封。
吾侪砥砺复兴路,不教豺狼越汉墉!
创作解析
1. 历史脉络贯通:以“四次大规模侵华”为骨架,起笔溯至公元663年白江口之战(唐日首次交锋),经万历朝鲜之役(1592-1598)、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至最惨烈的抗日战争(1931-1945),层层递进揭示日本“千年处心积虑”的侵略本质——从“属国梦”“迁都梦”到“抹除中国存在”的终极野心。
2. 典型事件聚焦:
- 白江口之战突出唐军“170余艘战船破400余艘敌舰”的以少胜多(“焰腾碧海千帆烬”),暗讽日本战败后“遣唐使诈学”的虚伪(“遣使诈学唐典制”);
- 万历朝鲜之役刻画丰臣秀吉“吞华策”“霸禹踪”的狂妄(“丰臣狂啸‘吞华策’”),及明军平壤、露梁大捷(“平壤铁骑摧孽阵,露梁神炮殪蛟龙”);
- 甲午战争聚焦邓世昌“致远烈”、旅顺大屠杀(“冤魂泣血两万多”)、《马关条约》割地赔款(“辽屿割让主权恫”)及台湾“皇民化”暴行;
- 抗战部分详写南京大屠杀(“孕腹挑刀天地恫”)、731部队活体实验(“七三毒刃剖孩童”)、三光政策与资源掠夺(“黑土煤钢千万辇”),并揭露奴化教育的思想侵蚀(“共荣伪课惑愚蒙”)。
3. 精神传承升华:尾联转向1945年胜利与当代警示——以“九三阅兵铁甲列”“导弹凌霄驱魍魉”展现强国强军之威,以“永固金瓯防孽复”“不教豺狼越汉墉”呼应“铭记历史、捍卫和平”的核心,将千年倭患的苦难记忆转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4.格律与对仗:严格遵循平水韵(上平一东、二冬通押),中二联“明治维新磨剑利…三光暴行焚村寨”等处工对(如“吉野逞凶”对“邓公蹈海”,“旅顺屠城”对“马关勒索”),兼用“千帆烬/万骨窿”“四十昼夜/两万多”等数字对强化历史厚重感,排律体式恢弘,兼具叙事性与抒情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