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墨韵深处,打捞生活的温度——对话散文式小说作家林坤源
当一本名为《情深墨韵》的散文式小说集悄然走入读者视野,人们在字里行间读到的,是市井烟火的温热,是故土风物的魂牵,更是平凡生命里那些未曾言说的细腻与坚韧。近日,我们与该书作者林坤源对话,探寻他笔下那些动人故事的源头,以及他对创作与生活的理解。
以笔墨为舟,载起日常里的诗意
"生活里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藏着很多动人的故事和细腻的情感,我想用文字把它们留住。"谈及创作《情深墨韵》的初衷,林坤源的语气里带着对生活的珍视。在他看来,散文的细腻足以描摹情感与场景的肌理,小说的骨架又能撑起完整的故事脉络,而将两者相融的散文式小说,恰是展现生活本真的最佳载体。
"我想让读者从文字里找到共鸣,感受生活的温度。"他笔下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更多的是阳台晾衣的褶皱、厨房飘出的饭香、街头巷尾的几句闲谈。这些被多数人忽略的日常碎片,在他的笔墨里被重新拼凑,显露出烟火气背后的人情冷暖——就像冬日里一碗热粥的暖,夏夜一阵晚风的凉,真实得仿佛能伸手触摸。
故土为根,让风物承载岁月记忆
翻开《情深墨韵》,茂名的气息扑面而来。化橘红的药香漫过书页,根子古荔园的荔枝红透了字里行间,这些带着地域印记的元素,并非简单的点缀,而是故事的"魂"。
"茂名是我的故乡,这里的每一样特色风物背后,都有独特的故事和情感。"林坤源解释道。在他眼中,化橘红不只是一味中药,更是化州千年历史的见证者,藏着当地人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荔枝园里的每一棵老树,都记得采摘时的欢语、售卖时的期盼,是茂名人数十年生计与情感的寄托。
将这些元素写入小说,是他对故乡的深情告白。"我想让更多人了解茂名,看到这片土地的魅力,也是对家乡文化的一种传承。"于是,读者在故事里读懂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深意——那些风物早已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与当地人的喜怒哀乐紧紧缠绕,成为他们生命里不可分割的部分。
跨界之路:在挑战中探索艺术的边界
从影视创作到音乐创作,再到散文式小说,林坤源的跨界之路从未停歇。不同艺术形式的转换,挑战显而易见。"影视重画面与节奏,音乐讲旋律与搭配,而散文式小说,既要故事立得住,又要文字有诗意,平衡起来并不容易。"
他坦言,最初尝试时总在"散"与"聚"之间徘徊:担心故事太散,失了小说的骨架;又怕情感太直白,丢了散文的韵味。但正是这些挑战,推着他不断突破。"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如今,他的文字里,仍能看到影视般的画面感——一句"夕阳把三角梅的影子投在墙上,晃啊晃",便勾勒出一幅流动的画;也藏着音乐般的韵律,长短句交错间,自有生活本身的节奏。
于平凡处见不凡,让每个生命都发光
"生活从不缺少故事,关键在于观察和感受。"这是林坤源挖掘素材的秘诀。他习惯在小区门口看卖早餐的夫妻忙碌,听他们讨论孩子的学费时,眼里闪过的期待与忧虑;留意菜市场摊主收摊时,指尖摩挲皱巴巴钞票的动作。这些细微的瞬间,在他心中慢慢发酵,成为故事的种子。
"那些看似平凡的人,他们的生活里有为生计奔波的辛苦,也有对家庭的爱和责任,这就是很值得书写的情感。"他将这些细节放大,让平凡人的故事在纸上站立起来——他们或许渺小如尘埃,却在认真生活的姿态里,透着不平凡的光芒。
就像《情深墨韵》里的每一个角色,他们是你我身边的张三李四,却在林坤源的笔墨里,让我们忽然读懂:原来每个人的日子,都藏着旁人看不见的坚持与温柔。
合上书页,窗外的风恰好吹过。忽然想起林坤源的话:"生活的美好,就在那些不起眼的日常里。"而他的文字,正是那束照亮日常的光,让我们在墨韵深处,重新看见生活本来的模样——平凡,却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