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灯火永相传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李全文
江心升起一轮明月,漫过宣教馆建筑物上的竹梢,如水的月光透过弧型玻璃幕墙,照映着《中国共产党简史》的深红封面,这抹月色,也曾悬在1945年新济洲洲尾一座芦棚上。当年油灯昏黄的光晕,此刻化作智能监控探头的红外线,将八十年风雨熔铸成同一片星火,在洲岛的夜幕中闪烁,续写着永不熄灭的精神光辉。
一、寒夜灯:芦苇荡里的密码诗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关键阶段,中国抗日战争也到了最后的决胜时刻。彼时,国民政府在1937年淞沪会战后退守重庆,以重庆为陪都坚持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及地方游击队在长江中下游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苏南、皖江等抗日根据地,与国民政府军在宜昌、武汉等地的牵制日军主力形成战略配合。长江航道苏皖交界处的新济洲,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敌我双方的必争之地,也孕育出了新济洲地下交通站这一重要据点,其主要任务是搜集情报和掩护我党同志,正副站长都是新济洲人。
冬末春初的深夜,江风裹着寒意渗进新济地下交通站的芦棚。芦棚屋顶上,枯黄的芦苇叶在寒风中摇摆,一阵江风夹杂着鱼腥味的水汽扑面而来,让江波不禁打了个寒颤。江波身材高大魁梧,粗糙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风霜,眼睛深邃。他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粗布衫,上面补满了大小不一的补丁,腰间系着一条褪了色的麻绳。他拿出火折子轻轻一吹,点燃木架上一盏油灯,微黄的灯火摇曳,似乎驱走了一丝寒气。他随即展开一张泛黄的纸条,沉思片刻写下:“霜寒肌腹仍从容”七个字,墨迹未干的诗句也是这次情报交接的暗号。
芦棚内摇晃的灯光在墙壁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给这寂静的寒夜增添了几分神秘,远处传来江对岸零星枪声和江面逻艇的汽笛,划破深夜的宁静。这个设在长江航道苏皖交界的秘密据点,像枚楔入敌后的钢钉,多次掩护我党革命同志和传递重要情报。
“嘎--嘎--”芦苇丛中传来几声野鸭惊飞的叫声,江波迅速吹灭了油灯,隐身芦棚后芦苇丛中。天空一轮明月,江风吹拂着芦苇沙沙作响,夜风中传来两长一短的“咕---咕-咕---”声,这是站内同志发出的信号,不一会,窸窸窣窣分开芦苇的声音响起,一个高大青年带个一个瘦瘦少年走近芦棚,是地下交通站的倪进宏和冯本科同志。
“你们好”江波闪身走出,握住高个的青年的手,把二人迎进芦棚中,点亮油灯,黄色的光晕散开,给寒冷的小屋增添了几分暖意。
“阿宏,明天你们俩带着新鲜芦蒿和鱼,随卖菜小船去岸上,把情报送出去,这是接头暗号,牢记好,我另有任务,很快要离开这里一段时间,这里的工作今后就由你负责”,灯光下,江波说道。
“好的,江大哥”倪进宏伸出布满老茧的右手,珍重的接过纸条,黝黑脸庞神情庄重而严肃,小心翼翼地将纸条展开,仔细地看了一遍后,又慢慢将纸条放入口中,用力咀嚼起来,仿佛在品味着这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他的喉结上下滚动,那纸条在他的口中慢慢化为纸浆,他的眼神却越发坚定。
“这条交通线十分重要,一定要保持畅通,同时你们也要保护好自身安全,冯家二伢还小,你要多带带他”。
“放心,江大哥”倪进宏用力握了握拳头,点点头。
江波转过身来,打量着少年,少年身上穿着补丁的衣裳,腰间系着破旧渔网的编织的腰带。江波伸出大手,拍了拍少年瘦弱的肩膀:“冯家二伢,啊冷呀?你现是半大小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多多锻炼,要变得像你阿宏哥一样强壮,今后才能参军打鬼子,保家卫国啊”。
“我会的,江叔,我一定会像你一样,成为一名勇敢的战士,等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有学问,为国家和人民做更多的事。”少年的冯本科站直了身体,扬起了头,语气中带着几分稚嫩和憧憬,但却有着无比的坚定和决心,清脆的声音在寂静的芦棚中回荡,显得格外有力,眼睛在昏黄的灯光下特别闪亮。江波嘴角扬起一丝微笑,摸了摸少年的头。
“江叔,你还会回来吗”少年又追问道。
“一定会的”江波走到芦棚门口,望着远方那片被战火摧残的土地,不知道这一去何时才能回来,但他知道,自己肩负着更重要的任务,必须离开故土踏上新的征程。他深吸一口气,将这份牵挂和不舍深埋心底。
“你们看,黑暗再久,太阳总会升起”,三人站在棚外,这时月亮已落到离西方地平线不远,东方已隐约出现鱼肚白,东南方天空有一颗亮星,那是启明星。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江波在黎明前轻声背诵《论持久战》。这个灯火摇曳的深夜是三人最后一次聚会,他们不知,今夜的别离竟然是永别。
江波离开新济洲后,在南下部队继续从事抗战等革命工作,多年后,江波先生在生前追思这段往事,想起在新济洲地下交通站的暗号密语,曾在所作的《忆旧吟》诗中写道“霜寒肌腹仍从容,百战疆场越万重。三过济漕思驻马,征人棹返夕阳红”(注1)。
二、青山骨:血火淬炼的忠诚印
新中国解放后,倪进宏告别家人如愿加入部队,1950年在川南密林里,30岁的倪进宏作为二野军大战士,他带领剿匪小队在四川宜宾珙县山区崇山峻岭间追击残匪,在2月份的一次剿匪行动中,倪进宏不幸中弹,弥留之际他想起给家乡新济洲16岁小妹的承诺,“哥哥食言了,不能带小妹出来看美好新中国了”。倪进宏牺牲后,被安葬在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烈士陵园,新济洲的倪小妹一直不知道三哥葬在何处,直到2020年清明前,倪小妹终于从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得知牺牲三哥的安葬地。2020年清明,86岁的倪小妹来到宜宾市珙县烈士陵园哥哥墓碑前,碑身青苔间,“倪进宏”三个字在晨曦中泛着微光,70年后兄妹第一次相见。离家少年身,再见英雄魂,她颤抖着将一袋泥土和一把芦蒿放在墓前:“三哥,70年了,你的小妹来看你了,这是家乡新济洲的泥土和你最爱吃蒿子”。山风吹过,柏树摇摆,发出轻微的声响,倪小妹把家乡的泥土倒在墓前,又装起一袋陵园的泥土。“三哥,我今年已经86岁了,今后可能不能再来看你了,我搬出新济洲20年了,住在集镇小区里,大家生活的很好,一切如你所愿。把你守护这里的泥土带回家乡,三哥,你安息吧”。
1953年,当年那个青涩瘦弱少年冯家二伢冯本科已经长成高大英俊的小伙,他追随江波叔叔脚步参军,跨过鸭绿江,成为一名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朝鲜战场硝烟弥漫,在一次战斗中,一颗炮弹突然在附近处爆炸,他用的身体为战友抵挡住飞来的弹片,鲜血染红了他的年轻的脸庞。这个曾在长江捕鱼,交通站传递情报的新济洲横梗队的少年,在冲锋号角下化作青铜色的背影,永远定格在27岁的青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希望有一天,冯本科烈士的遗骨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薪火相传,在2003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南京当代人物大典》英烈卷中,记载着多位建国后因革命事业及保家卫国英勇牺牲新济洲籍的烈士们,除了倪进宏、冯本科之外,还有黄厚喜、谢玉宝、张明贵等,这些英烈伟大名字像夜空里的星辰,永远闪耀。(注2)
新济洲,英雄洲!
三、星火传:时空长河中的信仰光
八十载光阴流逝,本世纪初新济洲上近4000名居民全部生态移民,搬出洲岛,安居江宁区的各处,而新济洲开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模式,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是长江上的“生态之洲”。
在无人机巡航画面里,当年位于洲尾的地下交通站现已长满桂花和乌桕,每到仲秋,红叶如火,丹桂飘香。芦苇滩湿地修复为湖泊,成为冬候鸟的迁徙地,去冬今春,6万多只花脸鸭及丹顶鹤、东方白鹳等在此栖息飞翔。国家级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就在不远处的湖畔。
在观测研究站云端数据库,新济洲地下交通线与候鸟迁徙路线叠加。在新济洲生物多样性展馆,研学孩子们用树叶花朵拼凑新济洲地形图案,宣教员张皖宁在讲述新济洲历史和湿地里的神奇故事,展台上“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的水晶杯折射出七色阳光,既有八十年前交通站的灯光黄,亦有监控屏幕的科技蓝,更跃动着永不褪色的中国红。
暮色降临,船长陈宝华完成一天的交通轮渡工作,驾驶船舶停靠在新济洲趸船边,他是江波同村邻居的后代。此时长江上的航标灯次第闪耀,新济洲上太阳能路灯亮起,洲岛各处智能监控系统红光闪烁。整个江心洲岛宛如一艘前进在历史长河中的航空母舰,劈波斩浪,滚滚向前。
从地下交通站的油灯到智能监控系统探头,那是八十载光阴淬炼的精神之光,是无数个江波、倪进宏、冯本科等先辈,前赴后继,用生命之火点燃信仰火炬。而那簇自1945年起就不曾熄灭的灯火,正在5G信号的脉冲中,续写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诺言。
当智能机器人“新新”用各种语言讲述这段跨越时空的红色故事,江心的浪花正轻轻拍打这千年洲岛,岁月可以改变江滩形状,却永远冲刷不走镌刻在民族血脉里的红色基因。这簇江心灯火点燃精神火炬,已化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之光,在长江之心的星空下永恒闪耀。
注1:江波先生的事迹出现在《滨江之恋》“峥嵘岁月稠”一文中(孙俊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3年;济漕洲是新济洲的一个历史名称);
注2:倪进宏、冯本科等烈士事迹同出上文,并出现在《南京当代人物大典》英烈卷(2003年中共党史出版社)。部分细致的情节是基于对历史和烈士的尊重,合理创作的,而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