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才先生《泉水赋》赏析
文/于洪文

最近,张荣才先生连续撰写了几篇赋文,可谓文若泉涌,妙笔生花,在省内外文坛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好评如潮。尤其是近期的《泉水赋》,更是一篇令人回味无穷,不可多得的奇文佳作,可谓字字珠玑,百看不厌。我很少写赏析性评论文章,但此文写的确实精彩,我连续看了几遍,忍不住提笔探幽,意在和文友们共同探讨《泉水赋》之优美的意境和深邃的哲思,以飨读者。
《泉水赋》是一篇以自然景观“泉水”为题材的赋体文学作品,其语言典雅、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知与深厚情怀。
一、内容结构:起承转合,层次分明
《泉水赋》以“泉水”为主线,按照时间、空间的顺序,依次描写了泉水的源头、形态、声响及与人的互动。作为一篇赋体文,《泉水赋》在结构上遵循传统赋体“铺陈叙述、排比铺张”的特点,同时又兼具抒情与议论,形成“景中有情、情中有理”的艺术风格。
起句点题,引人入胜: 开篇即点出“泉水”这一主题。“夫泉者,水之源也”,开宗明义,告诉我们泉之源乃水,而此水是“出地下裂隙之断层,为生命之基础,乃万物之魂灵。坤维泄其髓,太初吐元精”。简明扼要,点出泉的来源,以简洁的语言引出自然景观,奠定全文基调。
中段铺陈,形神兼备:首先以“问道青山,名泉何在?”引出济南若干代表性名泉,趵突、漱玉、珍珠、黑虎、五龙、金线、墨泉,不一而足, 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比喻,既写出了名泉之美,之奇,并将泉水的物理特征与精神象征巧妙结合,展现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结尾升华:张荣才先生的《泉水赋》结尾段以精妙的文言笔法和深刻的忧患意识,构建了一个富有哲理的文学境界,揭示了儒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处世哲学。作者将“忧”视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其忧在水”,将“乐”升华为对永恒价值的追求,“其乐在泉”,这种忧乐相生的辩证思维,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大夫传统精神同符合契,体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责任和担当。文中“泽后世以流长”提出跨越时空的广阔胸怀。呼应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报国志向,比直白的议论更具传播力。尤其尾声对传统文赋的创造性转化,虽然借鉴了《岳阳楼记》忧乐意识的表述范式,但从视角上看,却远从士大夫情怀一下转向生态伦理上,体现了传统文体的现代转型,显示作者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化运用。《泉水赋》的结尾,既是文学性的点题升华,更是充满现实关怀的文化宣言。它通过水的意象从哲学层面完成了对忧乐关系的全新诠释,伦理层面的跨越,实现了匹夫当尽责任的倡导,实践层面完成了对生态智慧的呼唤。这种将古典文学形式与现代性思考结合的尝试,为传统赋体的当代写作提供了重要示范。
二、语言风格:典雅华美,富有音韵美
《泉水赋》大量运用了对仗、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典雅,节奏感强。如“ 水涌若轮、碧水旋澜;光和八表,声动四溟。”这样的句式,不仅展现了泉水的自然之美,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与音乐性。赋中对泉水的描写细腻生动,将泉水的形态、声音、质感描绘得栩栩如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同时,通篇大量运用对仗、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饮之甘洌,观则澄明”。使语言富有节奏感与画面感。
典故穿插,文中巧妙引用历史典故与经典文献(如《论语》《水经注》),增强文化底蕴。作者善于运用四字短语与典故,使得文章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可读性。整体语言风格既继承了汉赋的华丽传统,又融入了现代人对自然美的审美追求。
三、思想内涵:天人合一,寄情山水
赋体文常“托物言志”,即通过描写某一具体物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人生哲理。张荣才先生的《泉水赋》正是如此,其核心思想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清正廉洁之志: 泉水的清澈象征着人格的纯净与为政的廉洁,作者借此表达对清廉政治与高尚人格的追求。
智慧与恒心: 泉水虽小,却能穿石,象征持之以恒的力量和智慧的积累。
隐逸与超脱: 泉水常与山林相伴,象征远离尘嚣、归隐自然的理想,也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某种疏离与批判。
生命哲思: 泉水的生命力象征着自然的永恒与人的精神追求,作者借此表达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作者通过对泉水细致入微的描写,不仅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更深层次地寄托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泉水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其清澈、灵动、无私地滋润万物,象征着生命之源、道德之本。作者在赋中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反思。这种“寄情山水、返璞归真”的思想,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理念的现代回响。
四、艺术特色:意象丰富,意境深远
作为一篇现代赋作,《泉水赋》在艺术风格上继承了古典赋体的华美辞采,又结合现代语言进行了适度创新。《泉水赋》中充满了丰富的自然意象:“东风化雨,春和景明”。“温澜起而融冰雪;秋意深而五彩呈。”等,这些意象共同构建出一个清幽、灵动、充满诗意的山水世界。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与叠加,作者营造出一种“静谧中见生机、细微处见宏大”的艺术境界,令人回味无穷。
五、文化意蕴:承古启今,弘扬生态理念
张荣才先生作为山东籍作家,对故乡泉水的描写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济南素有“泉城”之称,文中对趵突泉、黑虎泉等地的描绘,既是对家乡的深情礼赞,也是对齐鲁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他通过泉水这一意象,唤起读者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也激发了对中华文化根源的思考。这种文化自觉与地域情怀的结合,使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感染力与文化价值。
从文化层面来看,《泉水赋》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山水赋的传统,还赋予了泉水新的时代意义。在生态环境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作者通过泉水这一意象,呼唤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意识,具有强烈的生态伦理价值。此外,泉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赋予“廉洁”“纯净”“智慧”等象征意义,《泉水赋》也巧妙地借用了这些文化意象,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总之,张荣才先生的《泉水赋》是一篇兼具艺术美感与思想深度的优秀赋体作品。它不仅延续了古典文学的传统,也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现代转化,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与敏锐的生态意识。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沉的哲思,作品将泉水这一自然元素提升为一种精神象征,引导读者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回归。这不仅是一次文学的创作,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与文化的传承。
(2025年9月1日)

[作者简介]
于洪文,回族。1948年11月生于北京,1968年6月参加工作,1969年2月入伍,1978年10月转业。中共党员,退休前为山东省政府某部门主要负责人,省政协常委。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

附:泉水诗人张荣才《泉水赋》
泉水赋
张荣才
夫泉者,水之源也。其性近乎于道,出地下裂隙之断层,为生命之基础,乃万物之魂灵。坤维泄其髓,太初吐元精。遇磐石则九曲;逢悬崖而雷霆。漱琼瑶玉碎,濯星斗珠迸。润瘠土而发生机;育草木欣欣向荣。饮之甘洌,观则澄明。或涓涓而细流,终浩荡入沧溟。
问道青山,名泉何在?“天下第一泉”,不虚此大名。趵突三窟,轰隆隆音荡三千里、六月天晴常飞雨;漱玉映月,哗啦啦奔涌五千年、四时朝露雾蒙蒙。五龙潭腾浪,华山水溅漫天星斗;黑虎泉雷啸;东海风吼千里浪涌。金线连千络百脉,墨泉浪里腾蛟龙。群泉唱和,万斛珍珠迸落、雪漫白石三千浪;杨柳追随,九霄环佩轻摇、洪范弦送九万程。水涌若轮、碧水旋澜;光和八表,声动四溟。兹河山元脉之气象,集天地精华之大成。
溯春秋齐鲁,会盟泺水;探禹凿龙门,水鉴衰荣。曾子固《齐州二堂记》文彩可比韩昌黎;张养浩题三尺雪、半天雷万千气象恢宏。“蓬山旧迹”如初、常听泉声腾波澜;两代帝王在此,双御碑文关民情。郦道元《水经注》“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赵孟頫题云雾润蒸,声振大明。二安遗千古绝唱,李杜留几处遗踪。泉兮,非独洗人间千秋之尘也;水兮,与天下文章一脉相承。五千年云水激荡,可知元气非虚化?八百里云蒸霞蔚,自是人杰出地灵。
至若四时更迭,行看景色不同;尤赏冬来水雾,湖泉相博烟腾,东风化雨,春和景明。温澜起而融冰雪;秋意深而五彩呈。百代过客,谁解柔能克刚之妙?千秋逝水,自证卑下而乃智行。或曰:泉有至德,润物无声。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故孔子论水有七德,老子水论出《道德经》。泉深则流远,根深则树茂,德深则国安,故水应涵元,根以固本,德以治国矣!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而自省也。
方今寰宇燥热,人心焦渴,或有竭泽之愚,亦有涸辙声迎。莫道保泉非守一池之碧,应知节水为万世开太平。然则,滴水穿石,绝非一日之功;细流入海,贵在持之以恒。市民知惜乎涓滴,为从善之举。决策者识水为生命,则夲固邦宁。官民共举,可唤云天之鹤。天人同契,能守碧波澄泓。回眸泺源,问水哪得清如许?漫步仙境,赏泉时常醉太平。泉乃济南之魂,亦关生态文明。滋润百川,应是采之有度;共保生态,更须综合平衡。
嗟夫!予尝求古治水者之心,或异今人之为,何哉?不以泉涌纵采以为乐,不以流细为竭而生忧。居泉水之畔则忧其涸,处丰水之年则虑其竭。思泉源而无尽,其忧在水;泽后世以流长,其乐在泉。果如此,则春澜永驻,福及万世矣。
【个人简介】张荣才,研究员,山东省挥公文化工作委员会特聘专家,89年加入山东省作家协会。系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协会、山东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顾问、词赋委员会副主任;齐鲁晚报青未了签约作家;郦道元文学研究社签约作家;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