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公是个读过私塾的旧式文人,也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抗战老兵,在我母亲出生不满三个月时,外公便义无反顾当兵去了抗日前线,听母亲讲那年是1937年的冬天,南京刚刚沦陷,外公这一去便是十四年,这十四年里,他们父女没见过面,外婆抱着母亲只好回到她的娘家住,据说外婆的娘家很有钱,他们为人也慈善,对孤儿寡母更没另眼相看,他们不仅送母亲上了洋学,还时常给母亲一点零花钱,有时还会用肩膀驮着母亲到繁华的逍遥街上玩,他们呼唤母亲的乳名时,那声音总是特别的亲切特别的甜。
抗战胜利后,外公却没有回来,
随后就是三年的解放战争,外公所在部队在南方起义,等到全国解放后的1951年,当时已是团长的外公对上级首长说:自己想回家乡看一看,首长让他速去速回,说还有很多革命工作需要他来干,他便拿着路条就匆忙往老家赶,在河南省西华县逍遥镇西边的沙沟村南,外公终于见到了阔别十四年的妻儿,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 他老实本份的岳父对他说:“王志远,你打了十几年的仗,烦不烦?扔下这母女俩你算不算男子汉?”在母亲外公的劝阻下,外公只得放弃对部队首长许下的诺言,无奈地决定解甲归田,外公拉着他岳父送的一辆架子车和一家人就这样边走边聊回到了离开了十四年的庄园,十几里的大路,他愧疚的话还没说完,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也怕妻儿受牵连,回到家乡后,外公他当过团长一职对外避口不谈,只是一心一意地干农活
不久上面派人来督促他回部队,外公一口咬定:“你们到别处问问,我不是那个王志远……”这样反复几次,来人无功而返。
从此,外公的生活安静且平淡,
后来虽遭群众多次批斗,但他总是有惊无险,其实外公真的很坦然,他当兵就去前线打鬼子,双脚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又发动内战,外公身不由已,辗转几年随部起义后便解甲归田,那时农村的生活很艰苦,可外公却无怨言,用笔直的腰杆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认为愧欠家人的太多,现在就要加倍来偿还,他常挽起袖子卷起裤腿从早干到晚,露出的伤疤让人下敢多看,我曾心疼地数着他的伤疤,可年幼的我,数呀数,总是数不完,我是看着也是摸着外公的这些伤疤,度过的童年。
我长大参军后,记得有一年,我父亲千里迢迢来部队看我,回去时带一些青海的牛肉干,听父亲讲,他给外公拿了几袋,想让他尝尝外地的土特产,当外公吃到这牛肉干时,他激动地忍不住落泪说:“这东西我几十年前就吃过,没想到现在它竟还是那么香甜……其实外公的后半生过得也很清苦,他去世时我在部队,也没能和他见上最后一面,至今心里还十分愧疚与不安。
我想:外公一定是位好军人,在抗日战场上,他肯定会沉着冷静气定神闲,带部队杀日寇绝不会心慈手软,说不定他的名字还曾让日本鬼子闻风丧胆,我不了解外公当兵后详实的经历,但抗击日本鬼子占据了他大半个军旅,我也去过很多地方,在南京在上海在杭州在武汉在长沙在济南等地,每到一地,只要是咱们与日军激战过的地方,我都会参观当地的抗战纪念馆和烈士陵园,我都会认真细读每一行文字记录,希望能够从中找到外公的名字,我真想寻根溯源。
也许,在十四年的抗战中,
中国军人叫王志远的人很多,我真希望外公是最英勇的那一个,但很遗憾;我未能如愿,如今,外公死了,而我还活着,但抗战的历史却没有切割,也不会被后人遗忘,后辈的我仍要为那场胜利礼赞,后来,国家落实政策,给外公家补助了一些钱。
今天,我怀念我的外公,更知抗战时的不易与艰难,我将铭记那段伟大的十四年抗战,我不会遗忘,无论他是屈辱还是辉煌,日本终归无条件投降,咱中华民族挺直了脊梁,八十年后的今天,我怀惴伟大的革命理想,心情无比激荡,在这重要的历史时刻,我向外公致敬!向全天下所有抗战老兵致敬!向所有为抗战工作付出努力的人们致敬!是你们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刘玉枝2025.08.23作者简介:
刘玉枝,1974年10月出生,河南省鄢陵县人。青海公安文联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在军队、地方报刊发表并获奖。2019年9月入选青海省公安机关文学专业人才库。现就职于西宁市公安局。 图片来自于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