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俊凯词作《满江红》(二 首)赏析
马守君
一、郝俊凯《满江红·八秩流光》赏析
《满江红·八秩流光》是一首以抗战历史为背景、充满民族气节与爱国激情的词作。以下将进行逐句赏析:
八秩流光,岁月稠、浴血英烈。
“流光”与“岁月稠”化用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营造出深沉厚重的历史感。“浴血英烈”四字,以极简的笔法勾勒出无数先烈为国捐躯的壮烈场景,奠定了全词悲壮激昂的基调。
昔强寇,惨绝人寰,烧杀抢掠。
“强寇”一词主观情感色彩鲜明,满含仇恨又充满蔑视,“惨绝人寰”,语气斩钉截铁,定调其罪恶性质。“烧杀抢掠”,四个动词连续排出,不加任何修饰,如同控诉般历数其罪行,画面感极强,揭露了日寇反人类的残暴本质。
3. 东北华北相继陷,生民蒙难奴颜蔑。
“东北华北相继陷”,从地理空间上勾勒出国土沦丧的悲惨进程,“相继”一词,充满了无力回天的痛惜之感。“生民蒙难奴颜蔑”一句,将视角转向普通百姓,“生民蒙难”写肉体之苦,“奴颜蔑”写精神之辱,一实一虚,深刻揭示了亡国奴的双重灾难。
4. 望卢沟,残月映刀光,江潮咽。
作者将视角聚焦于卢沟桥这一历史标志地,作者以“望”字引领,将读者带入那个恐怖的夜晚。“残月”是冷寂凄凉的背景,“刀光”是冰冷残酷的战争信号,一静一动,光影交织,构成一幅悲凉的历史画面。最终以“江潮咽”作结,运用拟人手法,让江河为之悲泣呜咽,天地同悲,将民族的巨大悲痛渲染到极致。此句可视为全词词眼,极具艺术感染力。
5. 国耻刻,仇凝铁。华夏怒、旌旗列。
三字短句,节奏骤然加快,力度千钧。“刻”与“凝”二字极重,形容国耻已深入骨髓,仇恨已凝聚如钢铁般坚硬不可动摇。“华夏怒”是全民情绪的总爆发,“旌旗列”则预示着愤怒已转化为有组织的行动,千军万马,严阵以待,气氛从悲愤转向雄壮。
6. 看横戈跃马,誓破凶孽。
一个“看”字,生动描绘出抗日将士们挺身而出的英姿。“横戈跃马”是极具古典英雄气概的意象,展现了中华儿女奔赴沙场、奋勇杀敌的豪迈气概。“誓破凶孽”的誓言则斩钉截铁,表明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
7. 血肉为垣筑长城,忠魂作炬昭烟阙。
此联想象奇崛,悲壮崇高。前句以“血肉之躯”比作“城墙”,诠释了“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民族精神,体现了牺牲的惨烈与意志的坚固。后句更进一层,“忠魂”化为火炬,照亮被战火硝烟(烟阙)笼罩的河山,象征着烈士的精神不灭,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英雄色彩。
8. 倭尘靖、河山复清明,天地烨。
结尾三句宣告胜利,展望光明。“倭尘靖”指日寇被扫清,尘埃落定。“河山复清明”既指国土光复,也暗喻天地重归朗朗乾坤,政治恢复清明。“天地烨”二字璀璨夺目,描绘出日月重光、天地为之增辉的盛大景象,与开头的沉郁形成鲜明对比,在辉煌中圆满收束全篇。
从以上的赏析中可以看出,这首词上下两阕情绪对比鲜明,从沉痛愤扬壮烈,完美继承了岳飞《满江红》的气韵精神。词人巧妙运用古典意象与现代史实相结合,通过“卢沟残月”的凄美与“血肉长城”的壮烈等画面,成功塑造了凝重的历史感和崇高的民族魂,是一首气势磅礴、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词作。
二、郝俊凯《满江红·九州沉疴》赏析
《满江红·九州沉疴》是一首气势磅礴、充满英雄主义与民族精神的词作。以下将进行逐句赏析:
九州沉疴,狼烟卷、风饕血泣。
开篇如雷霆万钧,直指山河破碎之痛。“九州沉疴”以病体喻国之危亡,沉重压抑;“狼烟卷”点明战火肆虐;“风饕血泣”更进一层——狂风贪婪(饕)地吞噬着鲜血,天地同悲,仿佛在为苦难泣血,画面惨烈,意境苍凉。
凝众志、剑横古道,旗擎危壁。
笔锋一转,从灾难转向抗争。“凝众志”三字凝聚民心士气;“剑横古道”写将士挥剑御敌于千年古道,时空交错,历史感厚重;“旗擎危壁”则见战旗高擎于悬崖绝壁,象征信念不倒,绝境求生,极具视觉冲击力。
青纱隐刃羲浩月,白山埋骨忠昭日。
此联对仗工整,意象崇高。“青纱隐刃”化用“青纱帐”(游击战场),写抗日健儿隐伏杀敌;“羲浩月”指明月高悬,见证浩然正气;“白山埋骨”直述长白山英烈埋骨他乡;“忠昭日”谓忠诚之心可昭日月,光辉永存。两句将惨烈牺牲升华为永恒精神。
听金鼙、震荡太行山,壮歌激。
由视觉转听觉,战场氛围拉满。“金鼙”指战鼓,其声“震荡”太行山脉,写出声势之浩大;“壮歌激”三字收束上阕,将士悲壮战歌激昂澎湃,声情并茂,令人血脉贲张。
锋淬血,光如劈。身作障,坚逾石。
过片四句,三字短促,如刀劈斧凿。“锋淬血”谓刀锋淬炼于血火,寒光凌厉(光如劈);“身作障”写以身筑墙,肉体凡胎竟“坚逾石”,以超现实笔法凸显牺牲精神之坚不可摧,字字千钧。
贯英雄浩气,千秋凛立。
总括英雄气概。“贯”字贯通古今,英雄浩然之气纵横时空;“千秋凛立”则赋予其不朽意义,英魂傲立千年历史之中,庄严肃穆,令人敬畏。
脊挺华夏擎天柱,魂凝中华复兴力。
此联为全词精神内核。“脊挺”以脊梁喻民族支柱,“擎天柱”更是神话意象,力挽狂澜;后句直指当下,“魂凝”谓英魂化作今日复兴之动力,由历史自然过渡到现实使命,构思精巧。
看今朝、薪火续征程,英风霁!
结句昂扬展望。“薪火续征程”喻精神传承,新一代踏上新征程;“英风霁”尤为精彩——“英风”指英烈之风,“霁”为雨雪后放晴,既喻战场硝烟散尽、天地清明,又暗示英灵之气浩荡长存,意境开阔,余韵无穷。
从以上的赏析中可以看出,《满江红·九州沉疴》以血火熔铸的文字,重写民族精神史诗。词人巧妙化用“青纱隐刃”“白山埋骨”等历史意象,将抗战记忆凝练为不朽符号。全词气脉奔腾,从“风饕血泣”的悲怆到“身作障,坚逾石”的决绝,最终升华为“魂凝中华复兴力”的时代强音。既承袭了古典词牌的金石之气,又以“薪火续征程”实现古今精神的接力,堪称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民族叙事的完美融合。
附:
满 江 红 二 首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作者:郝 俊 凱
其一
八秩流光,岁月酬、浴血英烈。昔倭寇、惨绝人寰,烧杀抢掠。东北华北相继陷,生民蒙难奴颜蔑。
望卢沟、残月映刀光,江潮咽。
国耻刻,仇凝铁。华夏怒、旌旗列。看横戈跃马,誓破凶孽。血肉为垣筑长城,忠魂作炬昭烟阙。
倭尘靖、河山复清明,天地烨。
其二
九州沉疴,狼烟卷、风饕血泣。凝众志、剑横古道,旗擎危壁。青纱隐刃義浩月,白山埋骨忠昭日。
听金鼙、震荡太行山,壮歌激。
锋淬血,光如劈。身作障,坚逾石。贯英雄浩气,千秋凛立。脊挺华夏擎天柱,魂凝中华复兴力。

马守君,陕西礼泉县烟霞镇人,文学教育、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语文教育改革专家,教育部全国硕士论文评审专家,曾获国家级全国优秀硕士生导师。亲自指导和培养的硕士二百多名,其中绝大部分已成为骨干教师和语文名师。出版著作、发表核心论文、文学作品及文学评论若干。《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