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里的墨香 心上的铭记
文/蔺莉
2025年9月2日,是个难忘的日子。细雨斜斜地织着,近百人撑着伞赶来,参观书画展。李庭武老师的几句话,像一滴墨落进雨水里,顺着纸纹慢慢晕开——一座城与一段历史的牵连,原是这样浸润在时光里的。


全国的抗战纪念是首磅礴的诗,周至的诗句就藏在老艺人皴裂的指缝间。或许是哪位先生蘸着晨露写就的“山河无恙”,笔锋里藏着终南山的硬气;或许是赵公明财神协会会长写下的“铁血军魂”,字体无需依古,却自带着筋骨——就像当年村口送儿参军的老娘,把“打倒日寇”四字密密缝进补丁,每一针都扎在岁月的棉布里,藏着穿不透的勇武。

若说纪念是首歌,周至的音符该是老槐树下的弦音。可能是民间艺人弹起的老调,弦上还缠着1945年的月光;这音符未必响亮,却像终南山的泉眼,一滴一滴,把“记得”二字悄悄渗进日子的肌理里,洇成抹不掉的印记。

李老师说:“全国抗日纪念活动若是一场誓师大会,这里便有周至人举着的拳头。”这拳头里攥着的,是后辈对先人的呼应。展厅里那幅《国觞》尤其打眼,“南京”二字在宣纸上沉沉地立着,背景是一片化不开的血红,看得人喉头发紧——那些未曾亲历的苦难,竟在笔墨间有了沉甸甸的重量。

展墙上的书画各藏着心意:牡丹图落款“牡丹凝志,不负山河”,花瓣层层叠叠,裹着沉甸甸的嘱托;菊花图题“寒英凝志怀家国,傲骨擎天忆烽烟”,笔锋带着金石气,像极了寒冬里不肯折腰的枝桠,立着不屈的筋骨。


要是把纪念比作画,周至的色彩定是鲜活的。是秦岭石的青,混着当年战士绑腿上的泥;是柿子树的红,像村口那面被炮火烧过、又被乡亲们重新挂起的旗;或许还有农家院的土黄,藏着最朴素的道理——“把日子过好,就是最好的纪念”。这些色彩从不用浓墨重彩,却让整幅画有了烟火气:当年战士们守护的,从来不是抽象的“家国”,是每一缕从烟囱里升起的炊烟,是巷子里孩童跑过的笑声,是寻常日子里藏着的、触手可及的安稳与热望。


其实哪是周至在为全国的纪念“添笔墨”?分明是那段历史早把根扎进了每一寸土地。终南山的石头记着炮声,渭河水的波纹藏着船歌,如今的书画展不过是让这些记忆醒过来:在宣纸上游走,在墨香里呼吸,在参观者的目光里慢慢活过来。当有人驻足画前,忽然想起老人们讲过的战场故事;当围观者,指着一幅幅描绘英雄的作品问这是如何创作的?——那些诗句、音符、色彩就真的活了,不再是挂在墙上的展品,而是一代代人心里的火种,轻轻一吹,就亮了。





蔺莉,女,集贤人。周至县第十五届、十六届政协委员,周至县第二届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执行副会长,周至县第一届新联会副会长,周至县美协副主席。西安市美术家协会理事,西安市女画家艺委会委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花鸟研究会副秘书长。
2013年9月25日《社会保障》报有专版介绍,题目为“浴火重生金凤凰”。2018年2月,被授予为西安“最美家庭”荣誉称号。2020年9月,被西安市美术家协会评为先进个人。2023年,作品《中国人的饭碗》入展由西安市政协举办的书画展。2022年9月,作品《青山沐雨》入选由中央统战部组织的“艺心向党”自由职业艺术家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作品展,作品于2022年9月29日至2022年11月29日在上海市奉贤博物馆展出,并在中华数字艺术馆云展。2023年12月,《中国人的饭碗》为市政协书画院馆藏作品。2024年初作品《莲说》入选自由职业人士全国书画展。2024年9月作品《十二月忆长安》入选中共西安市统战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全市政协和统战系统书画展。2024年8月《虽微致远同光和尘》获省委统战部优秀奖2024年底受市委统战部表彰并获优秀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