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1年9月18日始,至1941年底,日军强盗已占领我国东北全境,华北、华东、东南沿海、香港等大半个中国。还占领了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全部东南亚国家。其侵占土地,杀虏人民,掠夺财富之暴行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面对凶残的敌人,积贫积弱的中国人民不但没有被打垮,也没有被吓住。在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团结一致抗战到底的精神力量支撑下,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被被彻底唤醒了,形成了国共合作、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以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决心,屡战屡败后还屡败屡战!前仆后继,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新长城,硬生生打破了日军3个月解决中国的狂言。把日军的速战速决打成了我们需要的持久战。持久地拖住日军100多万人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客观上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制约了日军在整个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战略部署,成为了盟军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坚力量。以巨大的牺牲和取得的成绩自然地变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根据《联合国家宣言》和美国租借法案,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亚洲太平洋地区重要战场的中国,在被日军封锁了所有海港,截断了所有陆上外援通道时,得到美国军队和美国租借物资支持,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到中国昆明的空中运输通道—驼峰航线。
驼峰航线从印度阿萨姆邦经缅甸北部到中国云南,全长约900公里。由美国陆军航空运输队(其中也包括租用全部中国航空公司的飞行员和飞机)执行飞行任务,为中国抢运抗战物资。当时每天在这个航线上飞行的飞机超过100架。从1942年5月到1945年日本投降共三年多。中美两国的飞机共飞行8万多架次,从印度抢运到中国的枪械、药品等抗战紧缺物资80多万吨。从昆明运输到印度,作为中国向美国贷款的抵押物,云南个旧生产的锡锭,以及猪鬃、桐油等十多万吨。从昆明运送中国远征军34000人到印度接受训练。
大量的战争物资被不分昼夜地抢运到中国,为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做作最为有力的保障工作。针对这个情况,日本人迅速派出他们的陆军第5飞行师团战斗机队进驻缅甸密支那,专门拦截我方运输机群。同时在我方飞机最容易通过的高黎贡山风雪丫口处驻扎了高射炮连队进行攻击。致使我方飞行航线被迫向北部移动,必须飞越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的老君山、罗坪山、点苍山,同时又要跨过恩梅开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由于航线经过区域山高谷深,海拔高差极大,气候恶劣,天气异常突变,致使被飞行员们形象地称为穿越驼峰的危险飞行事故频发。在整个驼峰航线运行的三年多时间里,在这条航线上损失飞机609架,牺牲飞行员近2000人。
二、丽江的救援故事
由于丽江辖区广泛,每天在其上空来来往往的飞机数百架之多,发生在境内的飞行事故也就非常多。又由于丽江各族民众的救国热情被极大地动员起来,所以,只要有飞机在丽江境内失事,飞行员常常是在第一时间得到救助。单是发生在丽江县境内的约10次事故,被找到准确记录的就有6次。
(一)、1944年7月30日,美军第十四航空队第二十轰炸机大队的一架从印度飞往中国的重型轰炸机(B--24),在丽江县金龙乡忠义行政村南2公里的创初(纳西语:鹿饮水之地)山头被雷击后爆炸。机上8名美国军人牺牲①。事发当天,金龙乡乡长和锡康(金龙乡增明村人)、忠义保保长和文光迅速组织附近村民,封锁道路,管理现场,不让村民及无关人员随意进入出事地点私自捡拾物品。迅速把村民组织起来,每8户编一组,每户出一名壮劳力上山收敛尸骸,捡拾集中飞机残骸和机上物品。当晚,住丽江城里的传教士,美国人安永静牧师夫妇及收养之义子14岁的安约珍一行人也连夜赶路(没有公路不通车,全是步行骑马)20多公里到达出事地忠义村,参与指挥救援工作。时值中伏,高温暑湿。汽油味,爆炸物味,血腥味再加上碎尸残体迅速腐败发出的腐尸味,奇臭无比。但村民们没人退缩,他们用青蒿叶塞住鼻孔,坚持用火钳、用树枝一点点捡拾漫山遍野的碎尸片。集中起来装了两个大木箱,抬回县城。在丽江官绅士庶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后,牺牲的8位美国飞行人员被安葬在丽江坝子南口的五台山下。并在坟墓前树立了刻有牺牲者英文名字和中文说明的大理石碑。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投降后,牺牲者遗骨取出由美军机运回美国。该碑现仍然收藏在丽江博物馆。
(二)、1943年2月6日(农历正月初二),清晨六七点左右,一架被当地民众称为五个头飞机(B--24重型远程轰炸机,因俩侧飞机翅膀下各有两个发动机)的大型轰炸机坠落在丽江县鲁桥乡格子保(行政村)与四兴保(行政村)交界的余朵罗(纳西语:山羊都走不稳会摔落的地方)山坡上。飞机坠落的巨响震惊了附近几个村的村民。这架飞机凌晨从云南驿机场起飞,前往印度,途经丽江雄古时突然发生故障。眼看飞机将要坠落到村庄里,机长果断命令机上三名飞行员跳伞,他自己冒着随机坠毁的危险,单独架机飞过村庄到陡峭的余朵罗时才跳伞离机。由于跳伞高度太低,来不及打开降落伞就被掛在大树梢上。恰好被早早上山祭拜祖墓(当地习俗大年初一初二拜祖坟)的村民赵太发现,得到及时救助。赵太是个农民,不识字,无法用语言与其交流,更没有救援知识,但他听保甲长们说过,天天在头上嗡嗡飞过的那些飞机,是来帮助我国打日军的美国人,如果发现出了事故,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去帮助。当他发现高高悬挂在树上的飞行员时,竟心急火燎地爬上大树砍断树枝,让飞行员坠落到陡坡上,崴伤了右脚。幸好只是受了轻伤,加之机长心态特好,自己用随身携带之刀具砍根有叉树枝当作拐杖腋下拄着行走。
两名跳伞降落到金沙江东崖中甸县士列村及一名跳伞降落到中甸县下士列村的飞行员相继被村民发现。幸好村里有个会点英语的青年赴卓品在家过年,简单交流后,他迅速组织村民及时帮助,每家都热情地捧出自家最好的食物米饭、糖、肉等等,但飞行员们只吃了鸡蛋、水果。赴卓品、和振董等人又找了最好的渡船和船工,帮助三名飞行员渡过金沙江到西岸,并一直护送到乡公所。时值年节,乡公所只有职员和文彬一人值班。他一面接待其四名飞行员入住到乡公所仓房里,一面又找人赶去通知鲁桥乡乡长唐汝霖。唐乡长带着三个飞行员(机长留在乡公所等待)到私立三仙姑小学,请李校长与他们说说洋话。才把事情弄得清清楚楚,安排得妥妥当当。
第二天(1943.2.7)乡政府请了格子村有名的赶马能人唐经荣、殷小珍,雇了四匹高大健壮且性情温顺的骟马,派了护卫,沿着金沙江古茶马驿道,行走80多公里,将四名飞行员送往丽江城里飞机场。这四名飞行员均为美国白人,他们为感谢施与援手的当地人还都留下了纪念品。被赵太救助的机长将自己的打火机赠与作为纪念。另外三个飞行员在被当地村民发现时,即掏出钱夹给到场的每个人发了一张他们没有见过的外国钞票,离开格子去县城时又留下了降落伞作为纪念品。
飞机坠落撞击解体,机头机身分裂。机头、螺旋桨、仪表盘等在北面山脊上撞出一个大大的凹坳。机身、机翼、机尾等部份则摔到南面山脊,压平了两个小山脊一亩多地的面积,折断了区域内大大小小的树木,飞机残片及机上物品摔得漫山遍野。乡长及四兴村保甲长们组织了附近村民分组轮流值班守护。直等到县上派人来查看后,可回收的物品用骡马驮了交到县政府所在地。没有回收价值的弃之,任由村民捡拾自用,好多村民家都用过用飞机残片制作的被称作飞机肉制品的餐具用具。
(三)、1943年12月17日上午10点后,由西向东缓缓来了一架“三个头”(C--53运输机)的飞机,由于飞得特别低,轰鸣声特别大,吸引了丽江县金江乡雄古保(今玉龙县九河乡雄古村)附近的众多村民跑出来观看,甚至有村民惊呼右边的螺旋桨没有转动。飞机在村民的注视下慢慢地从村庒上空飞过,到了没人的山顶,村民发现飞机下面出现了五个白点。有村民惊呼“飞机下蛋了”“飞机下崽崽了”。紧接着就传来剧烈的爆炸声,浓烟迅速升腾。现场有个名叫和振文的17岁少年,是乡长和即选之子,正在城里省立丽江中学读书,放寒假回到家中。战时教育的诸多内容中,“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律保护”是深入人心的。他反应快:“飞机失事了,那几个白点点是跳伞的飞行员,赶快去救他们。”他呼喊着带头向降落伞的方向奔去。刚好这天,和振文的家里为他去逝的奶奶举办祭奠仪式,亲戚朋友来了许多。经他一呼,众人突然醒悟,人们纷纷撒开脚丫子跟在后面向山上奔跑,大家心里都担心起飞行员的安危来。直线距离虽短,但是走起来却不容易,山坡陡峭,森林茂密,几座不大的山坡需要上坡下坡、上坡下坡、再上坡再下坡,等找到降落的飞行员时众人已经汗流浃背了。森林里远远见到美国飞行员,和振文同学学过的英语一下子派上了用场,一声带着纳西腔的“How are you ?”让对面受伤的飞行员紧张的心迅速舒坦开来,立即面露微笑相向而行。降落在雄古的3个飞行员用佩戴的信号枪相互寻找,待大伙解救了被降落伞掛在悬崖之上的大树枝上晃荡的第3个飞行员时,3个及时得救的美国人高兴得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又击掌又拥抱又哈哈大笑。另外两个飞行员的降落伞被风吹着飘落到了木什村(今玉龙县拉市镇海西木市村)地界的森林里,也得到木什村村民的及时救助。和振文身上与生俱来的纳西族人忠厚贤良的品性,又因父亲是乡长,他想都没想就理所当然地带着3名飞行员回到自己家中。乡长家当天正准备了好饭好菜请客人享用,便用纳西族待客的最高礼节款待了3位从天而降的洋客人。
第二天乡长父子带领飞行员到木什村会合了降落在此的飞行员,一行人又爬山三四公里去查看了坠落的飞机。才组织了队伍浩浩荡荡地护送5个飞行员骑马到达30多公里外的县政府及丽江专区公署所在地的美军航空站。临行前美军飞行员们写下了各自的通讯地址,把降落伞留下作纪念,村民们用来缝制上衣,又好看又牢实耐穿。临别每个飞行员都拥抱了和振文同学,送给他的纪念品是一支派克牌自来水笔,一件黄色的飞行员上衣,一顶记录着30次驼峰航线飞行和2次跳伞经历的有长长遮阳的帽子。那顶特别的帽子让和振文戴到学校出尽了风头,许多同学都借着戴过。
(四)、1943年10月下旬,一架运输汽油自印度飞往中国的C—53(或C一46)因为故障紧急迫降在丽江简易的中济机场(今丽江市图书馆与科技馆一片区域)。当时的中济机场只是被简单弄平整,地基都还没夯实,更没有正式跑道。飞机降落到地面,轮子就深深地陷进土里。当天飞来一架小型直升机,送来飞机修理师。第二天,飞机送来两台牵拉机器,当地政府组织的壮丁们迅速开挖,将牵拉机厚重的底盘埋入1.5米深的坑里,用链条牵住飞机,逐步扣紧扣子进行牵拉,可是随着机器“吧嗒吧嗒”的响声,不但没有把飞机拉起来,反而是飞机把两台牵拉机底盘给拉出来弄个底朝天。第三天又从印度飞来一架飞机,送来大捆黄色麻绳。当麻绳在机翼根部捆绑牢实,又卸载了机上24个200多公斤的汽油桶时,从各地赶来的1000多名丽江各族各界人士,他们有些人甚至是半夜起床走了几十里路到来的。他们是奉命前来完成“拉飞机”的任务。没等指令下达,所有人都各自找好位置,随着代表纳西族“起!干!动!”之意思的“吓”“吓”之吼 声惊天动地的响起,机身机翼微微摆动,深陷入泥土的机轮缓缓地上升到地面,慢慢地飞机被牵拉到指定的停机坪上。后经过修理飞走了,又投入到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寇的战争中去了。这个拉飞机的事情,因为发生在距离古城4、5公里的地方,丽江官绅士庶各界参与的人数又众多,所以流传也特别广泛。
(五)、丽江白沙机场也曾有一架飞机降落时突遇刮大风,飞机被大风掀了翻个筋斗砸向地面。这架飞机失事的事情,在上世纪80、90年代就多次听人说过。但至今没有找到详细的资料,弄不清具体机型及人员情况。
(六)、还有一架小飞机,降落在丽江就没法飞了,也不知是什么原因,竞然由几十上百人用木杠硬抬,顺着没有通车的毛路,硬扛着走了60多公里,交到剑川县。剑川县又抬了交到邓川县,邓川县又送到大理县,大理最后送到下关的董家庄飞机场(一个小飞机场),全程200多公里,才在那里修理后飞上天了。唉!也是那个时候我们的国家实在是太穷太落后,一架小飞机竞然值得那么金贵,需要如此兴师动众地搬运!
三、丽江在驼峰空运中的其他故事
抗战期间,云南省在丽江设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丽江 、永胜 、华坪、宁蒗、鹤庆、洱源、剑川、中甸、兰坪、德钦、福贡、贡山、碧江等十余县,区域位居驼峰航线北线中部。为配合驼峰航线空运工作,修建了中海和北沙两个机场,在白沙机场设立航空站,作为重庆、成都、昆明飞到印度的中转站,配设了气象站、导航站、专用电台等机构。并在境内建有6个高水准的专业导航台站。(如有个毕业于同济大学的23岁的青年曾昌铭,曾于1943年至1945年在云龙导航台工作。既他讲述导航台在终年积雪的碧罗雪山顶上,山高坡陡,马都上不去,所有设备器材是用牛驼上去的。所有生活物资,饮用水,发电机使用的汽油都是飞机空投。)还有一些简易导航设施,如丽江县在鲁桥乡格子村最高的名叫青崖子的山顶,砍去树木荆棘,清理平整地基,掘洞打桩,树起20多米高的木杆,木杆头上又加了钢管,顶上挂起用普通红布缝制的旗子。类似的旗杆旗帜在丽江坝子东面的贵峰山顶上、永胜县程海西面的扇子山顶上,以及若干其他县的高山顶上迅速建成。这些被选中树起旗杆作为航标的山头,都是高耸入云,崎岖险俊,没有道路,又很少被浓雾笼罩的地方。这些航标日间红旗招展,黑夜灯光闪烁,不停歇不间断的为来来往往的空中勇士提供飞行航向。
四、以史为鉴固山河,铭记牺牲守和平
上述的故事是盟军为我们抗战做出的部分牺牲,在整个14年抗日战争中,我们牺牲了350多万的中国军人,全国损失了人口2300万,还有4200万同胞成为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多么惨痛的历史。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被国家保护得非常之好。但是,世界仍然不能太平,在某些地方依然炮火连天,许多无辜的生命仍然被随随便便的剥夺。敌人仍然在虎视眈眈,我们必须时时警醒!
历史是今天的基础,也是未来的起点。我们回顾历史,吸取经验和曾经的惨痛教训,就是要以史为鉴。更加坚定地热爱和平,更加执着地追求正义,捍卫来之不易的主权独立和繁荣昌盛。为实现祖国统一,为子孙后代还能长久地幸福地生活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还要努力地发展科技,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防力量,作出我们每个人最大的贡献。
注释:
①牺牲的8位盟军(美国人)的名字分别是:E、R、格拉斯少校;C、R、豪威尔上尉;H、摩根中尉;J、斯默克中尉;L、E、肯维亚特科思奇少尉;J、J、梅德林少尉;G、H、奥洛森技术军士;E、E、施帝菲尔德技术军士。
②李寒谷1914--1952 丽江县人,纳西族作家、教育家。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捐资办私立三仙姑小学。
参考资料:
①《抗战中的丽江》中共丽江市委党史研究室2009年8月编辑印制;
②《云南省抗战时期文献资料选辑》,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3年7月出版发行;
③云南抗战文献史料选编《云南抗日期刊》云南省图书馆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发行;
④云南抗战文献史料选编《云南防空》云南省图书馆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发行。
~~~~~~~~~~~~~~~~
作者 周伯媛
作者简介:周伯媛,生于1962年,丽江永胜三川人,卫生系统退休职工。作为黄埔抗战老兵的后代,她承袭父辈家国情怀,长期致力于抗战历史文化研究。现任云南省滇西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并担任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云南省飞虎队研究会会员,在抗战史料整理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
栏目编辑部
顾问 毛诗奇 邓耀泽
李敦伟 杨振昆
编委 毛诗奇 李敦伟
曹立萍 真 真
主编 曹立萍
副主编 真 真
常驻作者
毛诗奇 欧之德 杨振昆 邵春生
周艳珍 真 真 杨艳秋 孙大虹
李文选 张家贵 苏建华 陈怀志
高春林 王礼贵 李敦伟 杨杭澄
曾玉龙 高国斌 姚顺忠 沈道明
龚太美 胡连勇 耿 良 陈吉生
段 锡 段飞虎 徐宽叙 陈 杰
周 密 陆廷荣 邵莉萍 刘 玲
蓝 鹰 邓耀泽 岳霞丽 曹立萍
李松祥 汤 林 李琼惠 毛秋实
焦玉琼 阿佤一枝花
常驻主播
邓耀泽 文 鹤 燕 子 赵 文
左莉明 一 萍 汪玉丹 刘 敏
秦 芳 杨艺琳 萧 沣 月满西楼
吉 晶 歌者常乐 祥云
本栏目是一个公益文学园地,欢迎文学爱好者投稿,投稿文章以诗词、散文、杂文、科普、故事、微小说、文艺评论等原创作品为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方向,不得涉及政治、宗教。拒绝低俗不雅文字,作者应对文章内容负责。本栏目为作者和主播提供公益休闲娱乐文艺平台,作者、主播、编辑均无稿费报酬。
若2个月后仍未发布的稿件作者可另行处理。
翰墨无食能养性 诗书非药可医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