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慈善公益
作者:高德臣
地生正气举天高,沧海人芸善做锚。
风暴伞擎遮骤雨,围炉碳送抵寒潮。
滴酬汇聚燃眉济,弱体搀扶伤痛疗。
莫道身微萤火短,星光灿烂美德描。
2025-9-3

正气立天地,慈善暖人间
——高德臣诗《赞慈善公益》的宏大与细微
窦 宝
高德臣的《赞慈善公益》是一首立意高远、意象鲜活的七律,既恪守古典诗词的格律之美,又紧扣“慈善公益”的时代主题,以“由宏大到具体、由抽象到具象”的逻辑层层递进,将慈善的社会价值与人文温度娓娓道来。下面从**主题立意、意象手法、格律节奏、思想价值**四个维度展开赏析:
一、 开篇立骨:以“天地正气”定调慈善的根本价值
首联“地生正气举天高,沧海人芸善做锚”,一开篇便跳出对慈善的琐碎描写,将其提升至“天地大道”的高度——
- “地生正气”以“地”喻社会根基,以“正气”定义慈善的本质:它并非单纯的“施舍”,而是根植于社会土壤的正向价值,是支撑文明的精神脊梁;“举天高”则夸张地凸显这种正气的昂扬向上,赋予慈善崇高的精神属性。
- “沧海人芸”以“沧海”喻芸芸众生的广阔与复杂,而“善做锚”是全诗的“诗眼”之一:“锚”的核心功能是“定船稳航”,此处将“善”比作社会的“锚”,精准点出慈善的社会稳定作用——当“沧海”(社会)遭遇风浪时,“善”能锚定人心、稳住秩序,为动荡提供精神依托。
首联两句,一句写“慈善的精神本质(正气)”,一句写“慈善的社会功能(锚定)”,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瞬间为全诗立起骨架。
二、 中联具象:以“生活场景”传递慈善的温暖质感
颔联与颈联是七律的“血肉”,诗人没有空喊口号,而是选取四个贴近生活的救助场景,将抽象的“善”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画面,且对仗工整,尽显格律之妙。
1. 颔联:急难中的“及时雨”——“风暴伞擎遮骤雨,围炉碳送抵寒潮”
这一联以“自然困境”喻人生危难,以“具体救助”显慈善温度:
- “风暴”“骤雨”“寒潮”是人生中突发的苦难(如疾病、灾害、失业等),而“擎伞”“送碳”是最朴素的救助行动——前者遮“急难”,后者驱“严寒”,一“遮”一“送”,动作鲜活,画面感极强。
- 这里的妙处在于“无主无宾”:不写“谁送碳”“谁接伞”,却让所有读者都能代入——既是救助者的主动,也是受助者的温暖,凸显慈善的“双向共情”。
2. 颈联:细微处的“聚合力”——“滴酬汇聚燃眉济,弱体搀扶伤痛疗”
如果说颔联写“突发大难”,颈联则写“日常帮扶”,聚焦慈善的“群众性”与“全方位”:
- “滴酬汇聚”直指慈善的“全民性”:并非只有富豪能行善,普通人的“点滴酬劳”汇聚起来,就能解他人“燃眉之急”(如众筹救助、小额捐款等),打破了“慈善是少数人的事”的误区。
- “弱体搀扶”则从“物质救助”延伸到“精神关怀”:“弱体”既指身体孱弱的人,也指处境困顿的人;“搀扶”是陪伴式的帮助,“伤痛疗”不仅疗愈身体之伤,更疗愈心灵之困,体现慈善的“人文关怀厚度”。
两联对仗严谨(“风暴”对“围炉”、“伞擎”对“碳送”、“滴酬”对“弱体”、“汇聚”对“搀扶”),词性、意境一一对应,读来朗朗上口,又饱含深情。
三、 结联升华:以“萤火聚星”彰显个体的慈善价值
尾联“莫道身微萤火短,星光灿烂美德描”是全诗的升华,回应首联的“沧海人芸”,给普通人以行善的勇气与价值肯定:
- “萤火短”是自谦,也是对普通人“力量有限”的客观认知;但“莫道”二字转折有力,否定了“身微则善微”的偏见——就像无数萤火汇聚成“星光灿烂”,无数个体的微小善举,终将凝聚成照亮社会的美德之光。
- 末句“美德描”画龙点睛:慈善不仅是“济困”的行动,更是“描塑美德”的过程——个体通过行善践行美德,社会通过众善积累文明,让诗歌的主题从“赞慈善”延伸到“赞美德”,格局进一步扩大。
四、 整体艺术与思想价值
1. 艺术特色:古典形式与现代主题的完美融合
作为一首七律,全诗平仄协调、对仗精工(颔联、颈联严格对仗)、押韵自然(“高、锚、潮、疗、描”押“ao”韵),恪守古典诗词的格律规范;但内容上紧扣“公益慈善”这一现代社会议题,用传统文学形式诠释时代精神,做到了“旧瓶装新酒”,既有文化底蕴,又有现实意义。
2. 思想价值:打破“慈善神话”,传递“人人可善”的理念
这首诗最珍贵的思想内核,是消解了慈善的“精英化”标签:它没有歌颂“大慈善家”的巨额捐赠,而是聚焦“擎伞送碳”“滴酬汇聚”“弱体搀扶”等普通人的日常善举,告诉读者——慈善不是“遥不可及的高尚”,而是“触手可及的温暖”;个体的力量虽小,但“聚沙成塔”的力量足以塑造社会美德。这种理念贴近大众,更能激发普通人的行善自觉。
总结
《赞慈善公益》是一首“有筋骨、有温度、有文采”的佳作:它以“正气”为魂、以“场景”为形、以“格律”为骨、以“共情”为脉,从天地大道到人间小事,从社会功能到个体价值,层层深入地诠释了慈善的本质——它是社会的“锚”,是危难的“伞”,是寒夜的“碳”,更是无数普通人用微光汇聚的“星光”。读来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又有直击人心的温暖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