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为刃,以笔为枪》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八十周年
——缅怀支援先生诞辰106周年
作者:周宪龙
主播:梓 祥
监制:慧 颖
总编:阳光波

《以文为刃,以笔为枪》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八十周年
——缅怀支援先生诞辰106周年
(一)
山河破碎的岁月里,总有脊梁撑起民族的希望;烽火连天的年代中,总有笔墨化作战斗的锋芒。在支援先生诞辰106周年之际,我们回望他以文为刃、以笔为枪的一生,仿佛仍能看见那个在抗战烽烟里,用文字唤醒民众、用思想抵御外侮的身影。北国的春风里,总有人会想起支援先生笔下的《白藤花》。那不是温室里娇柔的观赏性花卉,而是扎根于黑土地的坚韧生命——
在20世纪30年代的寒风与硝烟中,它攀附过断壁残垣,也绽放在文字的扉页,成为一位青年作家以笔为刃、向侵略者宣战的精神图腾。我们循着这朵“白藤花”的脉络回望,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文人的抗战史,更是一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时刻,用思想与笔墨筑起的“精神长城”。
1931年东北沦陷,寒雪还未消融,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便踏碎了松花江畔的宁静。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人侵略又延扩了14年,特别是东北。14年的浴血奋战。支援先生1939年来到了哈尔滨,那时,他刚满20岁。这一年,本该是逐梦校园、畅想未来的年纪,他却在国土沦丧的悲号中,握紧了手中的笔杆。经朋友同学介绍,支援先生来到了哈尔滨邮政管理局工作,邮政管理局里,一些文学进步青年,他们都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习小组简称“读书会”的成员。是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组织。
支援先生深知,比炮火更可怕的是思想的沦陷,比亡国更危急的是精神的失语。于是,他选择以笔为枪,在舆论战场上打响了属于文人的“抗战”——他的文字,便是射向敌人谎言的“子弹”,是唤醒同胞觉醒的“号角”。在那个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进步书籍是“禁品”,思想交流是“死罪”,可他与志同道合的战友们,却在昏暗的阁楼里、隐蔽的书房中,传阅着马克思主义经典,探讨着文艺救国的道路。他们坚信,文艺不是象牙塔里的消遣,而是能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武器”——这份对信仰的坚守,最终让他被日寇列入“危险分子”黑名单,成为敌人重点盯防的对象。
在抗战的烽火中,支援先生的笔从未停歇。他创办了《滨江日报》上进步文学副刋《漠烟》。它的含意很深,取自于唐,诗人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支援先生以《漠烟》副刋为阵地,编辑发表了大量的爱国青年的文艺作品,其中也有他自己创作的诗歌、散文、评论等。“滨江日报是日满时期比较有名气的报纸。支援先生在“漠烟”上发表过很多文章。”取“以漠为烟,呛醒沉睡者”之意——报纸的篇幅虽小,却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敌人的心脏。他在专栏里剖析时局,指出“抗战不是某个人的事,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他在副刊上刊登前线将士的家书,让读者看见“战士们在战壕里啃冻土豆,只为守护后方的一碗热粥”;他还会转载百姓支援抗战的故事,让“农民捐粮、工人造枪、学生参军”的暖流,在黑土地上涌动。除了办报,他还写下了大量诗歌与短篇小说。诗歌《群犯》、《逃亡妇》、《幽灵子》、《生之噩梦》、《极乐之村》、《洗衣女》、《洋车夫》,《采野花儿的姑娘》与短篇小说《白藤花》等作品,都是三十代四十年代的精品力作。
《白藤花支援文集》,一百七十五万多字的诗文,更是将他的文艺思想推向巅峰——他笔下的白藤花,是在战火的废墟之上,是在灰暗的黑篱笆上……它却能在寒风中绽放的《白藤花》。正如黑土地上的中国人,即便身处绝境,也从未放弃希望。这些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作品中,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精品,更是民族抗争的“精神弹药”。它们穿越了封锁线,传到了前线战士的手中,也传到了后方百姓的心里,让“抗战到底”的信念,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新中国成立后,硝烟散尽,支援先生却没有停下脚步。他脱下了“战士”的铠甲,换上了“园丁”的外衣,投身于教育事业与文化建设中。他为党工作时,始终谦虚谨慎、任劳任怨,从不提及自己过去的功绩;他对待学生,像一位慈祥的父亲,不仅教他们知识,更教他们“要爱自己的国家,要做有骨气的中国人”。
如今,106年过去了,支援先生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笔下的“白藤花”,却在和平的阳光下开得愈发繁盛。我们纪念他,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一位英勇的抗日战士,更因为他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
在民族危亡时,他们敢于挺身而出,用思想与笔墨守护家国;在和平年代里,他们甘于默默奉献,用知识与信仰滋养后人。作为哈尔滨人,我们为有这样的先辈而骄傲;作为中国人,我们为有这样的先辈而感到自豪,更要学习他的优秀品格、好思想、好作风。多想为支援先生写一首诗,诗里有他笔下的白藤花,有他办报时的灯火,有他狱中不屈的身影,也有我们对他的敬仰与缅怀。他用一生证明,文字可以穿越时空,精神可以代代相传——而我们,终将接过他手中的“笔”,继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让他的精神,像黑土地上的白藤花一样,永远绽放,永不凋零。(待续)
2025年9月



姓名:周宪龙 笔名:点亮,哈尔滨市人,中国诗歌会黑龙江分会副会长,黑龙江省老艺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会员,哈尔滨市呼兰区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作家联盟》签约作家。著有长篇小说《不老河畔人家》一部,诗歌文集《太阳岛抒怀》。有诸多文学作品刊于中国诗歌会黑龙江分会《特刊诗集》以及《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哈尔滨广播电视周报》《林城晚报》《 伊春日报》《法治文苑》《哈尔滨市党史书刊》及《精品阅读》《冰凌文学》《红袖天香文学社》等网络文学平台发表文章数百多篇,并多次获奖

王怏儒,网名:梓翔,哈尔滨市人,喜欢读书学习,写作,诗歌朗诵等,业余爱好,主持人,网络平台微电影编导制作、摄影、 录像等。冰城诗词楹联研究会会员,现任中国诗歌会黑龙江分会宣传部长。

【名片制作慧颖】



☆ 免责声明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