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马学林10首同名诗词《赞歌中共中央建党百年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获得者之二十六篮蓝天野》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9月3日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辉煌时刻,中共中央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表彰为党和人民作出杰出贡献的共产党员。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同志作为二十九位获得者之一,以其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荣获这一崇高荣誉。诗人马学林先生以饱满的创作热情,连续创作十首诗词,从不同角度赞颂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诗歌赞颂系列。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诗词艺术的魅力,更通过精妙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位共产党员艺术家的光辉形象。
一、形式多样:传统诗词的现代书写
1. 这组诗词最显著的特点是体裁的丰富性。诗人采用了七律、五律、山花子、临江仙、翻香令、浣溪沙等多种传统诗词形式,呈现出中华传统诗词的艺术魅力。三首七律分别采用下平声一先韵、上平声四支韵和下平声七阳韵,三首五律则分别采用下平声一先韵、七阳韵和八庚韵,四首词作分别选用词林正韵不同部韵,显示出诗人娴熟的格律驾驭能力。
2.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在严格遵守传统诗词格律的同时,成功融入了现代语汇和时代精神。如"华诞欣逢颁授年"、"百年华诞授勋时"等诗句,既符合七律的平仄要求,又准确表达了当代重大历史事件。"七一勋章"、"梨园"等特定词汇的运用,既保持传统诗词的韵味,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传统形式的现代书写,为旧体诗词反映现实生活提供了良好范例。
二、内容深刻:三位一体的赞颂维度
1. 这组诗词在内容上构建了三个层次的赞颂维度:历史贡献、艺术成就和个人品德。在历史贡献方面,诗词着重刻画了蓝天野同志的地下工作经历。"虎穴潜形酬夙志"(七律其二)、"潛形虎穴懷龍舞"(七律其三)、"虎穴藏肝胆"(五律其五)等诗句,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蓝天野在隐蔽战线作出的特殊贡献。诗人巧妙运用"虎穴"、"龙形"等传统意象,既符合诗词审美要求,又准确表现了地下工作的危险性和重要性。
2. 在艺术成就方面,诗词集中展现了蓝天野七十余年的艺术生涯。"梨园秉烛育良贤"(七律其一)、"梨园卓越展雄姿"(七律其二)、"卓越梨園樹蕙姿"(七律其三)等诗句,生动描绘了他在话剧舞台上的卓越成就。诗人特别强调了蓝天野作为艺术教育者的贡献,"幕后台前皆成范"(七律其二)、"幕后台前范"(五律其四)等诗句,突出其台前幕后均为楷模的全面性。
3. 在个人品德方面,诗词着力刻画了蓝天野的高尚情操。"清风两袖人歌颂"(七律其一)、"清风盈两袖"(五律其五)、"雪襟袖,丹忱魄"(翻香令)等诗句,塑造了一位淡泊名利、品德高尚的艺术家形象。"皓首丹心昭日月"(七律其二)、"蒼顏猶帶風雷韻"(七律其三)等诗句,则通过外貌特征与精神内涵的对比,突出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风貌。
三、艺术特色:意象系统的精心构建
1. 这组诗词的艺术成就体现在意象系统的精心构建上。诗人运用了一系列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意象群,共同塑造了蓝天野的丰满形象。
"星辰意象"贯穿始终:"殊荣闪耀"(七律其一)、"金星璀璨"(七律其三)、"星辰映皓缨"(五律其六)等诗句,以星光璀璨象征勋章的荣耀和获得者的光辉业绩。"日耀授勋旌秀灿"(浣溪沙)、"金章熠闪耀红旗"(七律其二)等,则直接将勋章与日月同辉,凸显其崇高地位。
2. "自然意象"寓意深远:"丹心化雨滋兰圃"(七律其一)以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比喻艺术教育;"热血清成帷幕景,丹心化就雪霜奇"(七律其三)用雪霜象征艺术创作的艰辛与纯洁;"德艺永流芳"(五律其五)以花香喻美德,延续了屈原"香草美人"的传统比兴手法。
"时空意象"纵横交错:纵向以"百载峥嵘"(七律其三)、"七十春"(翻香令)勾勒历史跨度;横向以"辉映四海知"(七律其二)、"德馨寰宇"(浣溪沙)拓展空间广度,构建起纵横交错的赞颂空间。
四、精神升华:共产党员艺术家的典型塑造
1. 这组诗词的最大价值在于成功塑造了一位共产党员艺术家的典型形象。诗人不是简单罗列事迹,而是深入挖掘蓝天野同志的精神世界,展现其内在品质。诗词突出了"丹心"这一核心意象:"丹心化雨"(七律其一)、"皓首丹心"(七律其二)、"丹心化就"(七律其三)、"碧血丹心"(山花子)等反复出现,强调了对党的赤胆忠心。这种"丹心"既体现在革命年代的潜伏生涯,也体现在和平时期的艺术创作中,是贯穿一生的精神主线。
2. 诗词强调了"德艺双馨"的完美统一:"德艺双馨世代宣"(七律其一)、"艺德润千川"(临江仙)等诗句,打破了传统文人重德轻艺或重艺轻德的片面性,树立了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典范。这种统一正是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者的根本要求。诗词展现了"永葆初心"的精神品质:"犹存皓首赤心肠"(浣溪沙)、"犹似少年郎"(翻香令)等诗句,生动表现了蓝天野同志虽年逾九旬仍保持革命初心的可贵品质。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坚守,正是"七一勋章"获得者共同的精神特质。
五、当代价值:传统诗词的传承创新
1. 这组诗词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在内容上,它成功运用传统诗词形式表现了现代题材,证明了旧体诗词同样可以反映现实生活、歌颂时代英雄。在形式上,它严格遵守诗词格律,为旧体诗词创作提供了范本。在精神上,它传承了中华诗词"诗言志"的传统,发挥了诗词教化功能。
2.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传统意象的现代化改造:"红旗"、"勋章"等现代意象与"皓首"、"梨园"等传统意象有机融合;"潜形虎穴"既用了《孙子兵法》"潜形匿迹"的典故,又表现了现代地下工作特点;"龙潭留迹"化用成语"龙潭虎穴",但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种创新性转化值得借鉴。
六、革命与艺术的双重叙事:身份融合的史诗性书写
1. 马学林通过诗词巧妙地解构了蓝天野人生中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的两种身份:地下工作者与表演艺术家。在《七律·平水韵(下平声/一先韵)》中,“丹心化雨滋兰圃,皓首穷经铸伟篇”一联,以“丹心”喻革命忠诚,“兰圃”象征艺术园地,将隐蔽战线的斗争转化为培育艺术之花的雨露。而《七律·上平声/四支韵》中的“虎穴潜形酬夙志,梨园卓越展雄姿”,则直接以并列结构凸显两种人生的交织——前者是风险极高的革命实践,后者是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二者共同服务于“夙志”即共产主义理想。
2. 词作《临江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虎穴潜形酬壮志,梨园铸就峰巅。”词人用“峰巅”一词,既指艺术成就的巅峰,亦暗喻革命事业的高尚性。这种双重叙事不仅展现蓝天野个人的卓越,更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多维贡献:信仰可以通过不同形式践行,而艺术同样是一种战斗。
七、时间维度的史诗构架:从历史到永恒的升华
1. 十首诗词均以“百年华诞”为时间锚点,构建起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五律·下平声/一先韵》开篇“百载授勋先,殊荣映皓巅”,将授勋仪式置于百年党史的宏大背景中,“皓巅”既指蓝天野的白发,也象征历史积淀的高度。而《翻香令》中“七十春铸就炜煌章”,则以“七十春”概括其艺术生涯,将个人时间与党的历史时间融合。
2. 诗人更通过时间意象的对比强化永恒性:《浣溪沙》中“丹心七十载飞光”与“德馨寰宇永流芳”形成对比,个体的生命时间(七十载)最终升华为精神的水恒(永流芳)。《七律·下平声/七阳韵》尾联“苍颜犹带风雷韵,伟业辉煌耀赤墀”,则通过“苍颜”(衰老)与“风雷韵”(永恒的革命激情)的并置,凸显了党员精神超越物理时间的特质。
八、意象系统的象征建构:勋章、梨园与虎穴的符号学意义
1. 马学林构建了一套丰富的意象系统,其中“勋章”“梨园”“虎穴”是核心符号。“勋章”作为荣誉的物化象征,在诗中常与光辉意象结合:《七律·上平声/四支韵》中“金章熠闪耀红旗”,勋章不仅是金属制品,更是信仰的折射体;“梨园”作为艺术世界的代称,被赋予道德属性,《五律·下平声/七阳韵》中“梨园铸炜煌”将艺术空间提升至神圣境界;“虎穴”作为危险领域的象征,在《山花子》中“虎穴龙形若等闲”被转化为革命者从容应对的舞台。
2.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衣袖”意象的反复出现:《七律·下平声/一先韵》的“清风两袖人歌颂”,《五律·下平声/八庚韵》的“清风盈两袖”,均以传统清廉象征与现代党员廉洁要求相呼应,构建了跨越古今的道德对话。
九、艺术形式的匠心经营:韵律与体裁的多元表达
1. 马学林刻意采用多种诗词体裁与韵部,形成形式与内容的呼应。三首七律分别用一先韵、四支韵、七阳韵,一先韵清亮开阔,契合授勋场面的庄严;四支韵细腻深沉,适于刻画内心世界;七阳韵洪亮激昂,匹配革命叙事的壮烈。三首五律则通过压缩字数强化力度,如“潜形酬夙志,演出树芳妍”(一先韵),每联皆如铭文般凝练。
2. 四首词作更体现情感表达的多样性:《山花子》以短促句式表现革命斗争的紧张感;《临江仙》绵长句式适合展现人生历程;《翻香令》的跳跃节奏呼应艺术创作的灵动;《浣溪沙》的平稳结构则传递功成名就的从容。这种形式上的多元追求,本身就是对蓝天野艺术多元性的致敬。
十、精神内核的当代启示:党员品格的诗性定义
1. 通过这些诗词,马学林实际上参与了对中国共产党党员品格的当代定义。首先强调“德艺双馨”(《七律·下平声/一先韵》)的完整性,将道德与才能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次突出“皓首丹心”(《七律·上平声/四支韵》)的持久性,强调信仰不是一时激情而是终身坚守;最终指向“耀赤墀”(《七律·下平声/七阳韵》)的奉献性,将个人成就归于党和人民。
2. 《临江仙》末句“九旬光闪耀,千载众民宣”,不仅歌颂蓝天野的高寿,更暗示真正的不朽在于人民的传颂。这使得诗词超越了一般性赞颂,成为对党员价值标准的深刻思考:勋章的意义不在金属本身,而在其激发的精神回响。
结语
1. 马学林先生这十首诗词,以其丰富的形式、深刻的内容、精湛的艺术和崇高的精神,共同构成了对蓝天野同志的深情赞歌。这组作品不仅是对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礼赞,也是对所有"七一勋章"获得者的致敬,更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颂歌。诗词中流淌的不仅是对个人的赞美,更是对一种精神的弘扬,对一种品德的推崇,对一种理想的坚守。
2.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诗词作品,歌颂时代楷模,传播正能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组诗词的成功创作告诉我们:传统诗词只有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蓝天野同志的艺术人生因诗词而永恒,诗词艺术因表现这样的时代英雄而焕发光彩。这正是:"皓首丹心昭日月,金章熠闪耀红旗;清风两袖立人寰,德艺双馨世代宣。"
3. 马学林的这组诗词,既是个体对模范党员的礼赞,也是诗歌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成功融合。他通过古典诗词的形式,让蓝天野的故事接入屈原的“丹心”、文天祥的“清风”、于谦的“皓首”等传统意象长河,同时赋予其共产主义的新内涵。这种创作实践证明,中国传统诗词不仅是审美对象,更是承载时代精神的有效载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这组诗词犹如一座微型的诗碑,记录下一位艺术家党员的生命轨迹,也铭刻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度——那是一种将个人才华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的智慧,一种在舞台与虎穴之间无悔穿梭的勇气,更是一种用毕生实践回答“何为党员”的信仰之光。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