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连载(四十九)
作者:张坚
家教与家风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无不渗透在千家万户的家教家风之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素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诚”、“无规矩不成方园”之说。家教家风是做人处世的底色和核心,良好的家教家风,影响着社会风气的向上,而优良的社会风气,推动着家教家风的更加好转。家教家风,不仅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希望和鞭策,同样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家教家风也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社会学家称其为“家庭文化”,它代表一个家庭的“精神风貌”,它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个家庭成员的人格品行,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征、文化素养、道德情操、思维方式、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等,每个方面无不打上家庭的烙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教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深刻。更为重要的是家教家风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只有重视家教家风,才能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讲话中说:“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民身体的住处,更是人民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些话言简意赅,语重深长,道出了家教家风重要性的真谛。
翻开历史,中国人从来都很重视家教家风,出现过许多脍炙人口、生动感人的名人名言。如周公的“一沐三提发,一饭三吐哺”、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的《戒子规》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朱伯庐《戒子规》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孟母三迁“择善而居”。 革命先烈、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题写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格言,既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也是教育子女的家训。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及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立言垂范,高度重视家教家风。所有这些典范都在倡导着一种良好的家教家风,承前启后,感召今人,滋养后人。
时代有更替,社会在发展。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倡导良好的家教家风是不变的。我们任何时期都要重视家庭教育,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美德,不断促进家庭和睦,人旺财兴,亲人有爱,邻里互敬,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人才辈出,老年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使千千万万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和磅礴力量。
我的家庭世代都是普通的农家,有着淳朴的家教家风。在我曾祖父手里,靠着勤劳与智慧,精耕细作,经营油坊,家道中兴,拥有土地160多亩,牛马成群,前庭后楼,雕梁画栋,在门楼上额砖雕着“耕读传家”四个楷书大字,在大厅屏风额楣上木刻着“忠孝仁义”四个红色篆体大字,并把这两句格言作为祖训,世代传承,形成优良而淳正的家教家风,成为“重德诚善,崇文尚礼”的本分之家。到了父亲手里,他恪守祖训,发扬光大祖传的优良家风,克己复礼,启蒙私塾,通读“四书”“ 五经”,修身养性,追求“大道”,积“忠、孝、诚、善”于一身。民国时期,他当过多年保长、甲长,心系民众,坚持正义,主持公道,乐善好施,不贪不沾,污尘不染;新中国成立后,被群众推选为首届留邻乡农会主席、出县人民代表、民事调解员,他鞠躬尽瘁,公而忘私,积极参政议政,热心公益事业,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不图分文;合作化后,他担任农业社保管员,把仓库管理的整洁有序,账清如水,不拿一斤一两。他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入微,是出了名的大孝子。他教子有方,经常给我们讲孔孟之道和如何做人处世的道理。父亲的高贵品德,奉献精神,为人处世的魅力,受到了乡亲们的尊敬和赞誉,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父亲的言传身教如春风化雨,无声地润泽着家中成员及后人们的心灵,引导着我们“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特别是鞭策着我的子孙们积极向上,苦读勤学,一个一个考进高等学府,其中还有多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使他们的人身修养、文化素质,都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和提升。从而,使我们家庭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
2023年9月28日中秋节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所著《心路历程》《乡土情》两本书被连载发表在全国《都市头条》网络平台,可百度查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