荚玲

1915年,在福建周宁那片孕育着希望与生机的沃土上,一个男婴呱呱坠地,清脆的哭声划破了寂静的长空。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汤万益自幼便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懂事与主见。他开启了半工半读的艰辛生活,用那尚且稚嫩的肩膀,毅然决然地为家中分担起生活的沉重重担。那时的他,在众人眼中不过是一个平凡无奇的孩子,又有谁能预料到,多年之后,他会成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传奇人物呢?

1933年,18岁的汤万益怀揣着满腔的热血与坚定的革命信念,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光荣地加入了叶飞领导的闽东红军游击队。在队伍里,他宛如一颗初升的新星,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短短时间内,他便从一名普通战士开始了令人惊叹的逆袭之路。他先是凭借着出色的表现成为了班长,而后又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担任了支队长。在闽东那长达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中,他指挥若定,犹如一位运筹帷幄的军事天才;他英勇善战,好似一头无畏的猛虎。他的战术灵活多变,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溃不成军,敌人在他面前就如同无头苍蝇一般,四处乱撞。

1934年,国民党大军如乌云般汹涌压境,对闽东苏区展开了疯狂的“围剿”。在这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汤万益宛如一位无畏的“孤勇者”,挺身而出,守护着这片土地和人民。夜晚,他亲自带领战士们突袭敌军据点。面对那三米高、冰冷且坚硬的高墙,他毫无惧色,双手紧紧抠住墙面的缝隙,手脚并用,敏捷地攀爬而上。他的身姿矫健如一只黑豹,迅速而又沉稳,直插敌人的心脏。部队转移时,他总是毅然决然地站在队伍的最后方,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充当坚实的盾牌。他以钢铁般的意志,硬生生为战友们开辟出一条生的道路,让战友们能够安全撤离。

时光悄然流转到1939年,全面抗日战争进入了如火如荼的阶段。汤万益跟随“江抗”部队东进,参与了攻打浒墅关火车站、夜袭虹桥机场等一系列著名战斗。在每一场战役中,他都如同战场上的战神一般,如同一把锐利无比的宝剑,剑锋所指,所向披靡。他指挥有方,战术精妙,打出了一场场堪称经典的精彩战役。凭借着赫赫战功,他一路提拔升任营长。同年11月,部队转战苏北,在郭村、半塔集等恶战中,都能看到他冲锋在前、奋勇杀敌的矫健身影。他那勇往直前的气势,让敌人胆寒。

然而,战争总是残酷无情的。在一次惨烈的遭遇战中,汤万益带领队伍从敌人后方发起突袭,瞬间杀得敌人哭爹喊娘、狼狈逃窜。敌人在他的攻击下,毫无还手之力,四处奔逃。可就在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的紧要关头,一颗罪恶的子弹呼啸而来,如同一道黑色的闪电,贯穿了他的一只眼睛。他永远地失去了那只眼睛的光明,眼前只剩下无尽的黑暗。从那以后,老乡们亲切地称呼他为“瞎子营长”。这看似简单的称呼里,却饱含着老乡们对他多少心疼与敬佩啊!

最悲壮的一幕发生在1943年4月。国民党顽固派与日伪勾结在一起,对苏南新四军发起了疯狂的围攻。在溧水铜山的反顽保卫战斗中,汤万益带领着战士们死守山头。战场上,子弹如雨点般密集地呼啸而过,炮火如惊雷般震耳欲聋。汤万益浑身是血,汗水、血水与泥水混杂在一起,模糊了他的脸庞。但他依旧扯着嘶哑的嗓子,坚定地指挥着战斗。他们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可敌人却像汹涌的潮水一般,一波接着一波,没完没了。当最后一颗子弹打完,汤万益毫不犹豫地跳出战壕,与敌军展开了惨烈的肉搏。他挥舞着手中的武器,每一次攻击都带着对敌人的仇恨和对胜利的渴望。最终,他倒在了冲锋的道路上,年仅29岁。据当地老人回忆,那天的枪声整整响了一天,那密集的枪声,仿佛是英雄用生命谱写的激昂战歌,回荡在整个战场上。这场战斗,成功粉碎了敌人的阴谋诡计,可我们却永远地失去了这位传奇英雄……

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年仅29岁的汤万益没有留下一张照片,甚至从未见过他的亲生女儿康新。如今,溧水区影协摄制组不辞辛劳,走遍了他生活、战斗过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用镜头仔细捕捉每一处可能留下他痕迹的地方,试图用影像还原他那短暂却无比光辉的足迹。摄制组还奔赴各地,在泛黄的档案里仔细挖掘每一处细微的细节,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英雄的故事。正如溧水影协主席陈维民所说:“我们拍摄的不仅是历史,更是那永不熄灭的信仰之光!”



如今,新农村里那一盏盏温暖明亮的万家灯火,不正像是英雄们守护下的璀璨星辰吗?它们在夜空中闪烁着,仿佛在诉说着英雄们的故事。这便是对英雄们最好的告慰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