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桥映风烟
邓小萌
1933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堪称革命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历史阶段。在这一期间,红军北上先遣队、红军挺进师以及闽北与闽东的独立师在处州地区展开了频繁而激烈的革命活动。这些英勇的部队在处州一带纵横驰骋,浴血奋战,使得处州逐渐崛起成为浙西南地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军的足迹遍布了处州的古道与廊桥,尤其是在龙泉、松阳、遂昌、庆元这四个地方的五处古老廊桥上,红军战士们的足迹更是深深地烙印其间。这些古廊桥不仅见证了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更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红色记忆,成为后人缅怀先烈、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历史遗迹。
———题记
古道与古桥相连,古桥建于山水之间,横跨溪涧两岸,桥下溪水流淌清澈。
著名的安仁永和桥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 年),横跨安仁溪,有三墩桥孔,是石墩木构悬臂简支梁结构的廊桥,至今流传着红军“北上抗日,借路经过”事迹。
1935 年 9 月26日,刘英、粟裕所率北上抗日红军途经安仁,国民党浙江保安队驻守刘坊、永和桥一带,在桥头和村口设防守工事与岗哨,盘查严苛。中午,保安队收到写有“北上抗日,借路经过”信函,中队长手持这八个字,字里透着凛然气势、掷地有声,不禁瑟瑟发抖。即刻派人去龙泉求援,往返一百二十里,援兵次日中午才能赶到。他们就此清除桥周围障碍物,架机关枪把守。然而,那张写有“……借路经过”的纸条让中队长内心极为不安。
夜幕降临,中队长等人注视昌门岭方向。起初忽见十几人前行,后似三个一组共四组分散前进,最前是四名挑柴樵夫,保安人员放过樵夫放松警惕。约十几分钟后,几百人队伍涌出,红军从容向桥头行进,敌人误以为是救兵。四名樵夫柴担靠桥墩佯装休息,几分钟后红军逼近桥头,哨兵询问,十几名红军高呼“红军”,樵夫举柴刀喊“缴枪不杀”,哨兵逃窜,红军立刻占领永和桥和区公所。
红军高声呼喊:“我们是北上抗日,借路经过,借路经过!只要你们安分守己,我们就以礼相待!”此时,中队长以及保安队员均已垂头丧气,个个呆若木鸡。
红军队伍列队走过永和桥,高唱战歌回荡于安仁上空,随后有条不紊地朝着游击根据地——黄桶山头进发。
红军智取永和桥之事,向来被传为佳话。
解放战争解放安仁时,永和桥发生一场更激烈的战斗。1949 年 5月 18日,七名解放军战士进驻安仁,得知三十余名国民党残部死守永和桥,决定分兵两路出击,当地地下党组织组建六七十人群众战斗队协同作战。他们从刘坊、项边包围永和桥,一路三名解放军泅渡上桥潭迂回包抄,另一路四名解放军从项边八角亭向大桥方向发起猛烈射击,以此吸引敌人火力。战斗激烈中,群众战斗队喊话劝降,但敌人十分顽固。解放军逼近时,守敌开始动摇,但撤进夫人庙负隅顽抗。解放军占领桥后射击敌军,并开展政治攻势。从刘坊迂回的一路解放军投手榴弹攻击,敌人不得不挑白旗投降。
此次战斗,俘虏敌军十余名,缴获冲锋枪一挺、步枪三十余支,以及子弹、手榴弹等战利品。自此,安仁获得解放。
在龙泉宝溪乡的塘上村,一条由弹石精心铺就的古道缓缓延伸,直至与石板砌筑的台阶相接,那些台阶历经岁月洗礼,磨痕光滑如镜。沿着台阶拾级而上,一座古朴典雅的廊桥逐渐映入眼帘,恍惚之间,仿佛能听到那杂乱却又齐整的“踏踏”脚步声,穿越时空的隧道,迎面而来,令人心潮澎湃。这座廊桥不仅历史悠久,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曾经有红军战士从这里走过,因此我们亲切地称它为“塘上红军桥”。桥坐落于村子的水口处,最初名为“斯桥”。尽管斯桥历经无数次颓败,但每次都能在村民的精心修葺下重焕生机,它终究以那坚韧不拔的脊梁,承载起无穷的力量,在不同历史时期,将七千余名红军和解放军将士安全运送过桥,他们坚持北上抗日,南方游击,成为东征抗倭的先声,最终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雄鸡破晓的那一刻。遥想当年,阵阵铿锵有力的脚步声划破桥上的夜空,战士们远去的背影逐渐消失在茂密的丛林中;粟裕将军曾在此驻节,他无数次把栏杆拍遍,那神情中,满是对革命胜利坚定不移的信念。王蕴瑞、张文碧、刘亨云等诸位将领,也都在这里脱颖而出,成为革命的栋梁之才。这座廊桥,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一座承载着红色故事的“红军桥”,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松阳小吉永庆桥,这座历史悠久的古桥,静静地横跨在松阳与龙泉的交界之处,长久以来默默守护着这片乡里,见证了无数行人的来来往往。在那些风云变幻的革命年代,它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桥梁,更是成为了红军重兵值守的重要哨所。桥头的哨兵们手持钢枪,神情肃穆地站立着,桥屋内则驻扎着大批红军战士,他们严阵以待,全力守护着在此召开的“小吉政委会议”。这次会议是由刘英、粟裕两位革命领袖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驻小吉村而召开的,它在红军挺进师三年的武装斗争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为革命事业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更成为了那段峥嵘岁月中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如今,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永庆桥作为曾经的红军哨亭,依然屹立不倒,宛如一颗闪耀的红星,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铭记历史,奋勇前行。
遂昌王村口,这座深藏于历史长河中的小镇,满载着革命岁月的深刻印记。回溯至1935年,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北上抗日的红军挺进师毅然选择在此地设立指挥部,与此同时,苏维埃政府也在这片热土上扎根,犹如播种者般,将革命的火种广泛播撒,点燃了民众心中的抗争之火。
横跨于乌溪江之上的宏济桥,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桥身全长31米,桥面上覆盖着九间古朴的瓦屋,巧妙地串联起桥东与桥西两侧的古建筑群,宛如一条坚韧的历史纽带,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这座桥的独特之处在于,桥头镶嵌着醒目的浮雕大红五星,桥上悬挂着象征红军精神的斗笠,更有雕像生动再现了红色少年与老人共同守护桥梁的感人场景,因此,它被当地民众深情地称为“红军桥”。桥下,两根由人合抱的粗壮苦槠木交叉支撑着桥体,它们仿佛红军战士那充满力量与坚韧的手臂,有力地撑起了浙西南革命斗争的广阔天空。这些木柱挺拔而立的身姿,正是红军将士们浴血奋战三年、始终顽强坚持的革命精神的生动象征。桥上曾悬挂的钟,在紧急时刻发出召集军民的洪亮信号,成为那段岁月里不可或缺的“声音”。著名将领粟裕也曾站在桥头,以他那有力而洪亮的声音,激情澎湃地进行抗日宣讲,那铿锵有力的宣讲声在浙西南的广袤土地上久久回荡,激发起无数人的抗战热情。
往昔岁月里,红军战士与革命群众在这座桥上往来穿梭,忙碌而坚定的身影与迎风猎猎飘扬的红色旗帜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壮丽的革命图景。时至今日,红军桥已然成为一座承载着厚重红色记忆的历史丰碑,它不仅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并从中汲取力量,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庆元后坑桥,亦被称作红军桥,它静静地横跨于竹口大泽村与枫堂村之间的宽阔溪流之上,这座桥梁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代,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桥梁全长36.2米,桥面上建有15间廊屋,不仅在建筑风格和造型设计上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更在政治和历史层面具有深远的意义,成为著名“竹口战斗”的重要象征和关键地标。
1934年8月30日的拂晓时分,一支由6000余人组成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庆元县城出发,踏上了漫漫征途,途经竹口一带。就在此时,红军的侦察部队在后坑桥附近与国民党部队不期而遇,敌军已抢先一步占领了后坑桥及其附近的培兰亭,形势极为危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红军的杰出将领粟裕、寻淮洲、乐少华等人迅速在竹口对面的山头上设立了临时指挥部,亲自奔赴前线,指挥这场生死攸关的战斗。
敌军依仗有利地形,连续发起了十几次猛烈的进攻,试图一举击溃红军。然而,红军战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一次又一次地成功扼制了敌人的攻势。擅长夜战的红军在夜幕降临时果断组织反击,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打得敌军措手不及,成功捣毁了敌军的指挥所,并一举夺回了后坑桥的控制权。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红军共歼灭敌军600余人,缴获了包括迫击炮、轻重机枪在内的大量武器弹药,取得了自瑞金出发以来缴获最为丰硕、战果最为显著的一次胜利。然而,胜利的代价也是沉重的,有20多名红军战士在这场战斗中壮烈牺牲,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英勇的篇章。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后坑桥依旧屹立在溪流两岸,默默见证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它不仅是一座普通的桥梁,更是红军英勇无畏、浴血奋战的象征。竹口战斗的胜利,极大鼓舞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坚定斗志,成为激励后人奋进的精神丰碑。站在后坑桥上,仿佛穿越时空,依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当年那场激烈战斗的惊心动魄,耳边似乎还回荡着红军战士们激昂的冲锋号角,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每一次瞻仰此地那一座座色泽鲜艳如赤的桥梁,往昔充满血与火的峥嵘岁月,皆被铭刻于记忆、融入历史之中。呜呼!英烈之魂!红军之魂!已然幻化为浙西南那葱茏繁茂的山水林木,同红军桥一道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净土与革命圣地。
作者简介:邓小萌,高级工程师,原就职于龙泉市水利局,于2019年9月退休。现任龙泉市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龙泉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