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连载(四十七)
作者:张坚
我爱戏剧
戏剧是一种高台教化的重要形式,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艺术,又是一种人们喜爱的文化生活内容。
我的父亲热爱戏剧,也懂戏剧,是个“老戏迷”。在我童年时期,父亲经常给我讲戏剧里的故事,也携我到处看戏.就这样启蒙,目染耳闻,慢慢爱上了戏剧,成了“小戏迷”。那时在农村,不论本村、邻村,集镇、逢古会、庙会,或私家唱戏,不论远近,十里八里,也不论是大戏、木偶戏、皮影戏,逢场必看。戏剧成了我生活的重要内容,必修的课程。记得1953年盛夏,我随同一伙戏迷,晚上隔河渡水跑了八、九里路,到堡里看了一场天明戏。当晚演出的是礼泉最有名望的王天德的皮影社,他的皮影戏演艺高超,唱腔激情高昂,是方圆几十里路村子首选的皮影班子,曾流传着“麦选(即王天德)不断气,堡里不换戏”的说法。他的皮影社曾被省上选定为赴朝慰问志愿军的唯一皮影社,也曾多次出国展演。他的母亲又是刻制皮影的能工巧匠,他刻制的皮影人人及导具精美绝伦,独一无二。当晚演出,前一场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后一场是《刘备大报仇》。孙悟空大闹天宫中的幕景图影,展现出天宫的宏大多彩,美妙绝顶的境界。孙悟空和各路神仙激烈而顽强的交战场面,特别是孙悟空与二郎神杨戬打斗的七十二变,变幻无穷,精彩夺目,引人入胜,台下不时的发出欢呼声和掌声。《刘备大报仇》中刘备的忠肝义胆、悲恨相加的激情演唱,打动人心,渗入肺腑。看完戏回到村里,东方已现“鱼白”,早晨父亲喊我下地拔谷苗,我睡得很香,总是起不来,耽误了一晌的活。三哥从田间回来,把我训了一顿,母亲也反对我爱看戏,她说:“看戏能吃吗能喝,不好好念书,将来把你给啥架板上放呀?”母亲的忠言,对我有着很大的刺激。
1954年秋,父亲带我到西安找工作,他说:“到西安来一次不容易,一定要看一场‘易俗社’的戏,‘易俗社’是西安建的最早的剧社,也是西安唱的最好的剧社。又听说鲁迅先生曾来西安讲学,看的就是易俗社的戏”。第二天天还没黑,我父子俩就赶到“易俗社”,去的也不算晚,但座票已售一空,我们只得买了两张站票,站在楼上靠着栏杆看演出。当晚演的古典戏《白蛇传》,由肖若兰、张新华主演,那文武场面、锣鼓旋律,艳丽服装、优美的唱腔,高超的演技,吸引着我全神贯注地观看着、欣赏着,太好了。尤其是那电打布景,是我第一次才看到的。那美丽景象,流光异彩,看得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乡里娃没看过西安戏,,更没看过“易俗社”的戏,看得非常兴奋,回到旅社睡在床上,许久不能入眠,满脑子闪现着;断桥相会、法海骗许仙、水淹金山寺、白娘子盗仙草等演艺活动的场景。
由于我钟爱“易俗社”,长期以来很想了解其根底。最近在一本书上看到有“易俗社”的资料;才知道易俗社是一所集新式剧团、戏曲学校、文化教育于一身的社团,它是辛亥革命爆发后陕西文化建设的创新成果。是在1912年由进步人士李桐轩,孙仁玉创建的,它在传承古典戏曲的基础上改编剧目,创编新剧目,研究改进戏曲,推陈出新,培养戏曲人才,成果丰硕。它在宣传新文化,繁荣戏曲,改良社会风气,发展中国现代戏曲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1924年,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来西安讲学,曾多次观摩“易俗社”的演出,他大加赞扬。临别西安给“易俗社”题赠“古调独弹”的匾额,并给剧社捐赠五十大洋,以资鼓励。
到县上工作后,我依然爱看戏,虽然看戏的机会没有以前在农村那么多了,但在十月古会、正月十五及县上重大会议、重大活动时,只要演戏,我都力争到场、过过“戏瘾”。那时省戏曲研究院和西安其它剧社常来礼泉演出,使群众大饱眼福。1958年冬至1961年秋,乾、礼、永三县合并期间,县上有三个剧团,经常巡回演出,给了我们更多的看戏机会。为了丰富文化生活,提高演艺水平,县上对剧团进行了改革,实行专业化。把原礼泉剧团定为秦腔团,乾县剧团转为弦板腔,并请礼泉著名艺人王天德为导演,永寿剧团改为眉胡腔。这些唱腔我都喜爱,尤以移植的弦板腔我最爱看,其中有两本戏,在我脑海中印象最深,那就是《白马血盟》和《紫金簪》。白马血盟演的是西汉初期,独霸专权的吕侯病死,吕氏一族图谋发动政变,取代刘氏,而刘性宗室和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功臣集团,杀马滴血为盟,杀尽吕氏一族,拥戴刘恒称帝,史称文帝的故事。《紫金簪》的剧情和《火焰驹》相似,都说的是嫌贫爱富的退婚故事。其中“苦簪”一幕中高寄玉一段唱词,至今我还记得一些;“紫金簪本是金丝纽,它和我寄玉命相连,爹爹逼我无路走,他也把你向外抛,紫金簪,㭱内存……”。
“文革”运动中,批判“古典戏”演的是封建迷信一类的事情,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统赶下台去,只准演唱选定和推广的《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江姐》、《杜鹃山》、《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等八本样版戏和其它一些类似的现代戏。这些戏的确都是好戏,他宣扬革命精神、共产主义风格。但只演现代戏,不演古典剧,这就意味着封锁了戏曲文艺的一扇大门,割断了历史,也将会忘记了历史。
到“文革”后期,对戏曲有所松口,但只准演经审定的《十五贯》《逼上梁山》等几个剧目。改革开放后,才是历史古典和现代剧一起演出,逐步形成了文艺战线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也使人民的审戏观同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更为我这个“戏迷”敞开了大门。
戏剧是高台教化,戏剧宣传的善恶忠奸、忠义侠胆、孝老爱幼等等,给人们的道德和人品修养提供了丰富的活教材,戏剧中绚丽绝妙的好词语,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戏剧成为陶冶人们情操、开启人们智慧、升华人们的精神和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平台。诸如:《满江红》岳飞的精忠报国;《金沙滩》杨家父子舍命救宋王;《铡美案》包公铡陈世美,不惧皇权;《孙安动本》抬着棺材,不屈恶势;《苏武牧羊》以死拒降的爱国精神;《卧薪尝胆》越王勾践不忘国耻;《戚继光斩子》大义灭亲;《张载辞官》厌恶官场而弃官从文;《周仁回府》的肝胆侠义;《赵五娘吃糠》而孝敬公婆;《慈母泪》孙淑林千里寻子;《清风亭》雷打忘本不孝子张继保;《安安送米》自省孝敬母亲;《五典坡》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的忠贞之志;《三娘教子》王春娥坚守妇道等等,这些戏剧的剧情内涵,涉及到方方面面,外化于行,内化于心,都对人们有着巨大的教育意义,也会对人们的灵魂深处受到震动和启发,而从中得到很大的教益。所以,我爱戏剧,宣扬戏剧。
2023年5月10日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所著《心路历程》《乡土情》两本书被连载发表在全国《都市头条》网络平台,可百度查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