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见赤诚:枣庄革命先驱朱道南的热血人生
文/独行君
一、寒门砺志:苦难岁月里的正义火种
1902年8月31日,朱道南(原名朱本邵)生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张范乡北于村一个塾师家庭。四岁时,父亲朱玉煊离世,留下他与母亲、姐姐相依为命,在同父异母的兄弟四人中,排行老四的他,童年满是困顿与艰辛。
幸得舅父与小学教师张捷三的资助,朱道南才得以完成小学学业。求学期间,《响马传》《七侠五义》《水浒》等旧小说,在他心中种下了正义的种子——他同情穷苦百姓的遭遇,憎恨贪官污吏的残暴,更敬佩那些杀富济贫的英雄好汉。1922年,即将小学毕业的朱道南,因刚直不阿、为弱者打抱不平,得罪了大地主之子黄僖棠。为避报复,他与同学谢拙民、杨荣林连夜离乡,途中偶遇同样避仇的孙之斌,四人结伴奔赴济南,自此踏上了改变命运的征途。
在济南,四人先后考入济南师范讲习所,1924年又一同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正是在这里,朱道南接触到进步学生与新思潮,尤其是结识了省立一中的共青团员田慕翰后,他常参与共青团活动,还结识了曲阜青年公今寿。这五人,便是后来经典电影《大浪淘沙》主要人物的原型,他们的青春理想,自此与革命事业紧密相连。
1926年冬,济南爆发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却遭反动军阀张宗昌残酷镇压。为追寻真正的革命,朱道南等人经青岛、上海转道武汉,先后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7年2月又考入湖南长沙黄埔第三分校。同年3月,朱道南在三分校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以信仰为炬,踏上了为民族解放奋斗的道路。
二、烽火淬炼:从学生斗士到起义勇士
1927年5月21日,“马日事变”爆发——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第三十三团团长许克祥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及革命群众。危急时刻,朱道南与杨荣林、谢拙民等十几名进步同学,毅然与反动军队展开战斗。终因敌众我寡,他们突围脱险后撤回武汉,朱道南当即向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负责人恽代英详细汇报事变经过,经批准重返军校。
同年7月,武汉中央军校学生被编入由叶剑英任总参谋长的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11月,朱道南随教导团抵达广州,此时队伍已扩至3000余人。恰逢粤桂战争爆发,盘踞广州的张发奎主力赴肇庆、梧州作战,广州城内兵力空虚,中共中央果断决定趁机发动武装起义。
12月11日凌晨,在张太雷、叶挺、周文雍、叶剑英的领导下,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警卫团与工人赤卫队联合起义,广州起义正式打响。朱道南与战友们冲锋在前,起义初期顺利占领广州大部分地区,可仅三天后,国民党粤系军阀张发奎部疯狂反扑,张太雷等大批指战员牺牲,起义最终失败。
多年后,朱道南在回忆录中沉痛记述了当时的惨烈场景:“地上到处都是死尸,有敌人,有贫民和工人,也有我们的同志……十字街口15米外的简易工事里,躺着教导团女同学的遗体,有的死于手榴弹,有的拼刺刀牺牲,有的被糟蹋后遭戳杀。”在一处巷口,他发现了同学刘辉的尸体——她身上有十几处伤口,小指套着带线的小铜环,周围躺着五六个敌人。显然,刘辉在即将被俘时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朱道南颤抖着从衣袋里摸出刘辉托他寄给母亲的信,信中写道:“当革命开出鲜艳的花朵后,你们可以骄傲地说:‘我的小辉儿也用鲜血灌溉了这株鲜花’”。字里行间的赤诚,成为革命先烈精神的永恒见证。
起义失败后,朱道南与幸存战友追赶部队,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任第十团排长。红四师作为海陆丰地区的重要红色力量,有力维护了当地苏维埃政权。1928年初,国民党调集两个军“围剿”海陆丰,红四师在悬殊兵力下奋勇抵抗,最终被打散。朱道南所在连队116人仅余他一人,弹尽粮绝的他还身患疟疾,在山林中过了半年“野人般”的生活。1928年秋,他被民团逮捕入狱,因未暴露身份,最终侥幸获释。
三、故土播火:白色恐怖下的隐蔽斗争
1930年夏,历经磨难的朱道南托病回到家乡,在峄县齐村小学担任教师。他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一边治病,一边在白色恐怖中秘密开展革命工作——向学生宣讲革命道理,还创办“南华书店”,通过传播进步书籍,将革命思想的火种播撒在鲁南大地,引导众多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1936年,峄县地方武装头目黄喜堂投靠国民党中央,所部改编为“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队华北第五〇支队”,孙伯龙任参谋。朱道南敏锐抓住统战机会,多次劝说孙伯龙脱离黄部,最终推动其组建“运河支队”;他又积极争取邵士诚,促使其率部参加革命,担任运河支队副支队长,为鲁南抗日武装的建立埋下重要伏笔。
1937年,朱道南终于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在苏鲁豫皖特委领导人郭子化的指示下,他牵头组建地方武装“联庄会自卫团”,动员刘景镇、朱玉相、石一九等地方有影响力的人物加入,自卫团归属“四县边联”领导。同年深秋,在朱道南的策划下,刘景镇等人以峄县联庄会名义,发动邹坞镇及周边村庄数百名农民,手持大刀、长矛、扁担,举行“邹坞暴动”,成功除掉欺压百姓的“乡农学校”校长王效卿,为鲁南人民除了一大祸害,也让革命力量在故土赢得了民心。
四、抗日烽火:运河支队的英雄传奇
1937年,朱道南以“联庄会”为基础,组建“抗日联庄会”,这是枣庄地区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同年冬,日军渡过黄河南下,韩复榘不战而逃,济南、滕县相继沦陷。为保存有生力量,朱道南带领部队转战鲁南山区,一边开展游击战,一边扩充队伍,在敌后筑起一道坚固的“血肉防线”。
台儿庄大战前夕,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指派张光中组织地方抗日武装,在薛城区邹坞火车站北侧的墓山村会师,将多支队伍整编为“第五战区人民抗日义勇总队”,朱道南任第三大队负责人。台儿庄大战结束后,日军残部向西逃窜,朱道南抓住战机,于1938年4月6日率部在薛城甘霖一带设伏,首战告捷,极大提振了鲁南军民的抗日信心。正如他后来所说,鲁南人民抗日义勇总队是鲁南“第一个建军”“第一个打鬼子”的革命武装。
此后,朱道南率部在鲁南开展“打土顽”斗争,先后消灭土顽马卫民部,打击滕县反动地主申宪武的封建武装,为抗日根据地扫清障碍。1938年秋,义勇总队转入抱犊崮山区活动;1939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抵达抱犊崮,将义勇总队改编为一一五师苏鲁支队,朱道南调任峄县民众抗日总动委会主任。
当时,山外多支地方武装渴望加入八路军,罗荣桓委派朱道南出山考察。他多次深入敌后调研,确认改编时机成熟后,向罗荣桓汇报。1940年元旦,八路军一一五师运河支队正式成立,朱道南任政委,孙伯龙任支队长,部队下设两个大队,分别活跃于运河北岸与南岸。
运河支队的成立,让峄县百姓欢欣鼓舞,大家奔走相告:“有了真正的抗日八路军,这下能给鬼子汉奸点颜色看看了!”在党的领导与群众支持下,支队成立仅数月便连打胜仗,兵力从四五百人扩充至1500余人。不久后,峄县抗日民主政权成立,朱道南接任第二任县长,为根据地建设注入力量。
在鲁南抗日战场上,运河支队以灵活战术打击日寇,反封锁、反蚕食、反扫荡,先后毙伤日军近千人、伪军4000余人,被罗荣桓赞为“敢在鬼子的头上跳舞”的队伍。更重要的是,支队开辟了新四军前往延安的“华中大通道”,先后护送多名干部安全北上。1943年12月,支队接到一项重要任务——护送新四军军长陈毅赴延安。陈毅身着长袍,率三名随从抵达运河支队活动区,在战士们的护送下,夜间突破运河封锁线与津浦铁路,安全抵达微山湖。途中,陈毅触景生情,写下“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鲁南峰影嵯峨甚,残月扁舟入画图”的诗句;后来他还评价道:“运河支队可以写成一部大书”,这是对这支英雄部队的最高赞誉。
五、初心如磐:鞠躬尽瘁的革命一生
1947年3月,鲁南战役后,朱道南任鲁南行署渤海留守处主任,妥善安置了从鲁南撤至渤海区的万余名群众与干部,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难题,为解放战争后方稳定作出重要贡献。1948年6月,他任鲁中南行政公署秘书长,直至新中国成立。
1950年5月,鲁中南行政公署撤销,朱道南调往山东省人民政府,先后担任省府办公厅行政处长、省干校党委书记、省府办公厅副厅长等职,为山东的政权建设与干部培养殚精竭虑。同年9月,他调往上海,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华东行政委员会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党组书记兼副局长等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依旧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的热情与干劲。1984年,经中央组织部批准,朱道南按“上海市副市长级待遇”离休,但他仍心系党和国家事业,笔耕不辍。
朱道南撰写的革命回忆录《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以真挚的情感与生动的细节,还原了早期革命斗争的历史,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该书后来被改编为电影《大浪淘沙》,受到周恩来、叶剑英、陈毅、贺龙、徐向前、陶铸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与关注,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经典作品。
1985年3月1日,朱道南因患膀胱癌与世长辞,享年83岁。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治丧委员会,时任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的曾庆红为治丧委员会成员,时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的吴邦国参加追悼会;他的家乡枣庄市,也委派时任副市长汪纪戎、原市政协主席高继信等代表赴上海悼念。
从寒门学子到革命战士,从抗日将领到建设骨干,朱道南的一生,是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奋斗的一生。他在枪林弹雨中坚守信仰,在和平年代里淡泊名利,用毕生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初心与担当,其精神如鲁南大地的松柏,永远挺拔苍翠,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