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育秦:庙前古渡话抗日——八路军东渡黄河的故事
1937 年 8 月至 10 月,历时四十天,八路军三大主力三万余名将士,从陕西省韩城县芝川镇渡口登船,分批东渡黄河,在荣河县(现为万荣县)宝鼎镇庙前古渡上岸,奔赴抗日前线,沿途,他们给万荣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八路军东渡黄河的壮举,宛如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至今仍散发着夺目的光芒,那黄河的浪涛里,仍藏着一群平凡人的英雄故事,静静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七七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和疯狂挑衅,全面抗战爆发,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国共两党摈弃前嫌,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守土抗战,共御外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简称八路军),下辖3个师——第115师、第120师和第129师。在朱德、彭德怀、叶剑英、任弼时、左权、林彪、贺龙、刘伯承等的直接指挥下,踏上了“东渡黄河、北上抗日”的征程。先头部队上岸后,待人和气,秋毫无犯,还主动帮老百姓担水、扫地、干活。起初,那些不了解八路军的农民,正在地里摘棉花,听说家里来了兵,吓得躲在庄稼地里不敢回家。直到天快黑了,家里来人说:“回、回、回,这回来的是好兵,就是以前的红军,做饭抓了咱一把盐还要给钱哩。”老百姓齐声夸赞,八路军路过的地方,尽量不扰民,尽快上战场,与以前见过的那些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八路军先遣部队深入船工家里、田间,一边帮他们干活,一边宣传动员,强调部队渡河一定会保证船工们的安全。老船公们顶着瓢泼大雨,连夜叩开每扇船户的门,说得最多的就是“船没了,我们再造,国没了,咱子孙后代可都没地方去啦。”于是,老百姓纷纷献出自家的船只、门板,甚至棺材板,短短几天时间,就有 1000 余船工、400 多大小船只主动加入运送八路军渡河的船队中。
两岸船工在八路军抗日激情的鼓舞下,不分昼夜,轮班吃饭,人停船不停,把妻儿的牵挂塞进怀里,在滔天的巨浪中喊着号子撑船,安全、有序、按时地运送八路军渡过黄河。船工们或许不识多少字,却把家国二字刻进了血骨,他们深知,渡过去的不仅是军队,更是民族的希望;撑稳的不仅是渡船,更是子孙后代的安稳日子。这份对家国的赤诚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危难时挺身而出的勇气,是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精心绑在一起的决绝。
船工贾存宝在运送八路军的过程中,不辞劳苦,不怕牺牲,一位八路军战士把自己随身携带的一把笛子送给了他,笛子上刻着“胜利红旗插遍中国,和平之声弥闻欧亚,苏州天生出品”的字样。贾存宝视这把笛子如珍宝,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如今,这把珍贵的笛子已经传到了第三代贾智业的手中,它见证了那段历史,承载着先辈们的英勇与信念,成为后人铭记历史的珍贵信物。
同年 9 月 15 日,八路军总部首长与战士们同乘一条船,在激荡的黄河中划行了一个半小时,在庙前村渡口登陆。当天夜晚,朱德在金鼎村潘家玺家的东房住宿。听说来了八路军,第二天,当地的牺盟会、战地动员会组织群众在荣河县城列队欢迎。然而,天黑了还是没见总部首长的影子,原来朱德头戴斗笠,打着绑腿,早已跟着儿童团悄悄过了荣河县城。将军们这种轻车简从、艰苦朴素的作风,被当地群众一传十、十传百,传为佳话。
朱德和总部首长途径万荣县的光华、薛吉,傍晚到达通化镇西畅村,当晚就住在畅印庆家中。第二天一早,畅印庆的父亲以当地的便饭招待朱德。部队走后,当畅印庆的父亲看到朱德留下的一张名片时,欣喜万分,奔走相告,这份意外的纪念让他倍感荣耀,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八路军将领们平易近人的风采。
部队在万荣县里望村进行了简单的休整后,大部队昼夜兼程奔赴晋西北打击日寇,留下的部分队伍分别驻扎在里望附近的村庄。八路军在各村书写抗战标语,战斗剧社为群众演出抗日剧目,动员群众积极参加抗战。
八路军纪律严明、官兵平等,战士们与当地群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军民情深的故事数不胜数。他们爱民亲民的行动,让沿途老百姓深受感动,也极大地点燃了全县人民的抗战激情。当地的群众说,八路军是共产党的队伍,也是人们的子弟兵,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中国的希望就寄托在中国共产党的身上。万泉县还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参军抗日的热烈场面,很快就为部队输送了一批青年,更多人则在后方支援,成百上千的身影汇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据万荣县党史记载,贺龙率领的一二〇师离开万荣境内时,已增员近千人,临行时还将部队的淘米盆送给老百姓留作纪念。不久,八路军就取得了大战平型关、血战雁门关、奇袭阳明堡等著名战役的胜利,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万泉县、荣河县组织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祝捷大会。
八路军东渡黄河得到的群众支援,生动诠释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真理。从 100 只木船的集结到数万石粮草的筹集,从热血青年参军到无数百姓的含泪送别,这些场景共同构成了一幅“军民鱼水情”的感人画卷。
八路军东渡黄河的核心意义,在于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战略转变,标志着八路军正式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
1965 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邮票,其中第一枚即为“八路军东渡黄河”。画面上,木船扬帆、红旗招展,展现了军民合力、气壮山河的场景。这枚邮票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更是对未来的昭示——正如滚滚黄河奔流不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追求民族复兴的意志永远不会磨灭。
八十八载岁月悠悠,今天的庙前古渡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常有群众前来参观学习,有红色讲解员给青少年讲述八路军东渡黄河的故事。从芝川渡口的千帆竞发,到庙前古渡的烽火燎原,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党的领导,紧密团结依靠人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黄河依旧东流去,而东渡精神所蕴含的战略智慧、团结力量和鱼水深情,将永远激励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破浪前行。
2025年8月30日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