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媒锐评“纪委来了”:照出贪腐者丑态,敲响廉洁警钟
作者:张忠信
“纪委来了”,简简单单四个字,却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打破了一场庆功宴的和谐,使之沦为“惊魂场”。人事局长孙世安杯落酒洒、浑身颤抖的“应激反应”,恰似一面明镜,无情地映照出贪腐者内心深处的惶恐与虚幻,也撕开了某些权力寻租者自我营造的“平安假象”。
孙世安的堕落轨迹,是众多贪腐者的真实写照。起初,收受购物卡时他还“睡不安稳”,但随着贪欲的膨胀,竟将权钱交易当作如“菜市场买菜”般平常之事。从一心为孩子教育拼搏的父亲,到滥用权力为“朋友”谋利、用私利填补欲望深渊的堕落之人,他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这些贪腐者总天真地认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还心存“快退休了就安全了”的侥幸,在一次次自我麻痹的“没事”声中,将纪律红线当作随意拉扯的“橡皮筋”,把初心使命抛到九霄云外。然而,当“纪委”二字如惊雷般响起,潜意识里压抑已久的恐惧瞬间冲破伪装,所谓的“镇定”与“坦然”瞬间崩塌,“做贼心虚”的真面目暴露无遗。
有人以“范进中举”“范伟中奖”来类比孙世安这场“应激反应”,看似诙谐幽默,实则辛辣无比。范进中举是喜极而疯的荒诞闹剧,而孙世安的“应激”,是贪腐心虚下的必然结果。他惧怕的并非“纪委来了”这声误会,而是自己多年权钱交易的丑事败露;他颤抖的不是突发疾病,而是对党纪国法敬畏之心的彻底缺失。这种“应激”,本质上是贪腐者因“亏心事做多了”而产生的生理本能,是权力异化后必然出现的“心理绝症”。
更值得深入思考的是,孙世安最终主动敲响纪委书记的门,表面上看是“应激反应”后的幡然悔悟,实际上是贪腐者在恐惧驱使下的无奈之举。当“侥幸”的泡沫被一声误会无情戳破,他们才如梦初醒:妄图靠“了断朋友”掩盖贪腐行径,借“快退休”逃避纪律追究,不过是自欺欺人的黄粱美梦。党纪国法绝非“纸老虎”,不会因“退休”或“低调”就失去效力;那些通过权力换取的“经济接济”,终有一天会变成刺向自己的“利刃”。
“一声断喝破虚妄,半世贪念终成空。”孙世安的经历,是给全体党员干部敲响的一记沉重警钟。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公器”,绝非谋取私利的“私产”。建立在权钱交易之上的“顺风顺水”,犹如空中楼阁,必将在某个“应激时刻”轰然倒塌。唯有始终心怀敬畏、手握戒尺,将纪律规矩铭记于心、落实于行,党员干部才能在任何时候都“坐得端、行得正”,坦然面对“纪委来了”的考验,而不会陷入“应激反应”的狼狈境地。这,不仅是党员干部应有的“定力”,更是权力应有的“底色”。广大党员干部务必以此为鉴,坚守廉洁底线,方能不负人民所托,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