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第十四次徒步泗河活动
文/视频:程英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夏日余温未散,初秋悄然而至。8月30日十二人徒步泗河的队友,一起走进“中国泉乡·圣源泗水”,开启了第十四次徒步圣源泗河研学游活动。
行程中,一座高大气势磅礴的古建牌坊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扁额上金光闪闪的四个大字“东溯泗源”赫然醒目,令我们情不自禁的停车驻足与之合影留念,是它指引着我们走进探寻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我们把第十三次徒步的终点作为起点。首先两位学长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然后大家庄严肃穆的祭拜泗河河神和古人圣贤。我们高举带有标志性的旗帜,迎着炎炎烈日踏上了征程。
队员们有老有少,钻草丛、过木桥、翻沟壑,不畏艰难险阻。汗水迷湿了双眼、湿透了衣衫,从起点到终点,六个多小时的行程,大家在欢快的节奏中前行。
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河水潺潺,细语轻吟,流淌着时光的温柔,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承载着历史的沉淀。沿岸的垂柳,在泗水中投下斑驳的倒影,轻风拂柳待伊人,美景赏心悦目。沿途的芦苇,在泗河岸边摇曳生姿,几只白鹭穿梭在芦苇中,如画一般美轮美奂。
泗河的水滋养着人类,使人类绵延至今,生生不息。 泗河以四源活水滋养流域,最终孕育出中华文明的核心基因——东夷传统与儒家文化,其影响贯穿上中近古,成为华夏文化源头的重要支柱。不由的让我想起南宋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这也许就是对泗河之水最完美的诠释吧。
泗水大桥十分壮观,远远望去,桥面上巨大的“H”形的高塔赫然入目,乳白色的横梁上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泗水大桥”四个红色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大桥主塔高72米,寓意孔子弟子“72圣贤”。简洁大方的设计寓意了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我们沿着河畔来到了“川上诗文景区”,它是一个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这里不仅是古老泗河的发源地,也是伏羲、虞舜发迹地和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孔子曾在泗河畔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李白、朱熹、康熙、乾隆等历代文人政客也在此留下不朽诗篇。通过雕塑、碑刻等艺术形式,精选历代有价值诗人诗作,将泗水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深度融合,打造“诗与画一体”的文化体验空间。突出泗河深厚文化的历史地位。我们在这里停留驻足,情不自禁的朗诵一首首古诗词,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向祖先敬拜,与古圣文人一同把酒言欢。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毛毛细雨轻轻柔柔的飘落下来,仿佛在说:“天色已晚,各位请回吧!”于是我们恋恋不舍的把这里作为此次圣源徒步研学游的终点,也是下次活动的起点。
泗河之旅能够锻炼大家的精神意志,最主要的还是沿着泗河160多公里的沿线去寻找泗河流域的文化。泗河流域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上古文化、中古文化、近古文化的融合。如果说中华文化的发源地的话,那就是泗河之滨。我们每走一段,每看一次,每前行一步,都要把泗河与中国的古文化联系在一起,最后我们把泗河走完以后,把泗河流域的地图画出来,把泗河流域的文化标志点画出来,把每一个文化标志点的故事整理出来,然后串成泗河文化行。用脚步去丈量泗河的长度,用脑子去理解泗河文化的深邃。把泗河本有的文化内涵,系统地呈现在世人眼前,为寻找中华文化渊源做出贡献。
队友们在愉悦的心情中标记好下次的接点,结束一天的行程。正是:
初秋雅趣放情飞,一众先知沐旭辉。
今个扬威因泗水,无边翠色拢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