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把乡村志编修列入国家规划。2018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 “鼓励乡村史志修编”。山东省诸城市百尺河镇台见新,十年来,跑遍了全镇79个行政村,进村入户访问知情人,查阅家谱等资料,并反复核实,为各村写出了村志概要。今天,都市头条·乡村记忆专栏发布台见新写的《八里盆渠》,供对乡村文化有兴趣者参考借鉴。
在诸城市百尺河镇,“八里盆渠”并非简单的地名符号,文中,从 “盆” 形地貌与 “渠” 水环绕的村名由来,到山西大槐树移民的姓氏变迁;从明清时期的商道客栈、庙宇碑志,到武举刘廷标、名医钟和村与谢塘的传奇故事;从东路大鼓艺人的薪火相传,到当代盆渠人在各行各业的奋进身影,再到如今农工并重、文教兴盛的社区新貌,既是对盆渠过往的细致梳理,让沉睡的历史有了温度,也是对乡村生命力的生动记录,让今日的盆渠跃然纸上。请阅读欣赏!】

台见新
从诸城市百尺河镇驻地沿平日路北行至仲家村岭往东六里处,有四个密集的村庄,按方位分别称呼西盆渠、前盆渠、后盆渠、东盆渠,四个盆渠一共500余户,1900多口人。由于四个村紧密相连,所以人们习惯上一直称其总称——盆渠。
盆渠村名是以当地地形和河流而命名的。这里东、南、西三面环岭,北临五龙河,形成了一个中间盆地;村南有一条小河,发源于东南的九龙山(九龙埠),河水曲折东来好似一条天然的水渠,滋润着大地,然后折上北注入五龙河。人们取其地形“盆”字和河的“渠”字,合成“盆渠”。由于原来有零星住户,地阔人稀,所以又号称“八里盆渠”。
盆渠村是由山东本地老住户和明朝以后迁来的移民组成,据说从人的小脚拇趾指甲上来判断是山东本地人还是移民。(本地人脚小拇趾指甲完整一片,移民的脚小拇趾指甲却分为两瓣。)
这里最早的三个村子是“郎家营”(前盆渠和西盆渠同村),“范家屯”(后盆渠),“韩家店”(东盆渠),郎姓、范姓、韩姓都属明洪武二年由山西大槐树底迁入的移民。
明清时期,通往东海的大道就从盆渠经过,因为南面仁和岭非常高大,客商都要在此先歇歇脚,然后再过岭,韩家为了给往来客人提供方便,就开了个客栈,称作“韩家店”。韩家生意红火,人口繁衍,盛极一时,号称“十八门韩家”。后来韩氏家道败落,吉氏得势,遂将村名改为“吉家屯”。
该村原址在村东南岭下,后因发大水,被水冲毁,村子北移,原址成为一条水沟,称作“阎王鼻子沟”。现在人们在那沟边耕种,经常翻出陶器碎片以及铜人铜马等古物。
范家屯,明洪武二年,范姓移民立村,后来称作后盆渠。据村内《鲁氏族谱》记载:“始祖,城关铁沟人,明末迁来后盆渠”。说明范氏明代来的最早。“郎家营”后来潘氏得势,改名为“潘渠”,不久鲁氏又得势,开始改名为“鲁家盆渠”,因为其位置在前面,就简称“前盆渠”。大约明朝中期,一位朝廷官员路过此地,对前盆渠风景大加赞赏,随口说了句,“有前就有后、东、西嘛”!于是当地人就按照方位遂将“范家屯”改称“后盆渠”,东边“吉家屯”改称“东盆渠”,前盆渠因盆渠河间隔,分成两部分,河东仍称“前盆渠”,河西就称作“西盆渠”。
清康熙《诸城县志》记载:“全县时辖8乡,10隅,169社。‘市苗乡,盆渠社’”。清朝后期,村里重修菩萨庙、关帝庙,碑志上就明确地记载着这四个村名。
清代中期,曾有传言钟氏大地主骑着高头大马从窝乐子至市埠子、逄家庄子、盆渠等村圈地一说。事实上,钟氏依靠贸易发家,其后人以耕读为业,虽然族中出过出仕之人,但是都是知书达理之人,并没有出过横行霸道之徒。据《钟氏族谱》记载:“八世祖山同公,清代由小仁和折居东盆渠。九世祖永焕公、象枢公,清代从小仁和迁居西盆渠”。这是因为人多地少分家的缘故,所以不存在圈地一说。
明代盆渠属市苗乡盆渠社,清朝时期,属于岳沟练盆渠社。解放后属仁和区(十五区),1958年百尺河成立胜利人民公社,设立盆渠管区,以后一直是盆渠片区,现在是盆渠社区。
盆渠人勤劳朴实,以耕读为业,历史上曾出过一名武举——刘廷标。此人原籍逄戈庄,属刘墉后裔,后来其祖上从逄戈庄迁到昌城镇双塘,其祖父又迁来盆渠,开始住后盆渠,后来又迁住西盆渠。
史料记载:刘廷标,生于1840年,卒于1898年,先习文后习武。清咸丰八年(1858)秋十月去济南参加科考,高中武举第43名,兵部差官。光绪五年(1879)又恩授兵部差官加二级授昭武都尉,妻台氏赠恭人,继妻柳氏封恭人。
廷标中举后,并没有出仕,但凭着举人头衔,家业却如日中天,几年时间就拥有七十多顷土地,成为一方富豪。他不仅在村前修建刘家大院一座,花园一处,而且还修建了西盆渠圩子墙,村圩子东西宽仅200多米,南北长300多米,开有东、南、西三门,西门外是武举的跑马趟子,至今村前还有一口花园井。
清代后期盆渠还出了两位名医,一位是西盆渠的钟和村,另一位是前盆渠的谢塘。钟和村原籍小仁和,后因分家其祖上迁来西盆渠。和村医术高超,乐善好施,视病人如亲人,有钱无钱都给医治,因而救人无数,是一位平民医生,深受广大百姓喜爱,称其“活菩萨”。谢塘前盆渠人,少年时期,曾被白龙寺高僧相中收为徒弟,不仅传授医学,而且还传授《易学》、武术。因而,谢塘精通“奇门遁甲”三昧。医学方面以专治疑难杂症闻名于世,由于医术高超,手到病除,时人尊称他“谢五神仙”。
民国时期,东路大鼓盛行,一代宗师台五的主要高徒,都是盆渠人,他们为传播、发展东路大鼓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庄洪奎,东盆渠人,台五的唯一盲人弟子,其演唱水平,近似台五,经常到集市说书,尤其是他的盲人徒弟赵鸿书非常有名。赵鸿书,前盆渠人,五岁上害眼疾双目失明,十五岁拜庄洪奎为师,习唱东路大鼓。五十年代参加了诸城县文化馆组织的盲人宣传队,唱红了昌潍大地。1952年在诸城文化馆组织的东路大鼓演唱比赛中,赵鸿书荣获第一名。
刘光廷,后盆渠人,自幼跟随舅父台五习练东路大鼓,深得台五大鼓艺术真传,他识字多,会的书目多,但是由于嗓音细小,底气不足,越说声音越小,因此世人戏谑地说:“三嘎(光廷外好)说书——拿捻死了”!但是,他却调教出了他的女婿小楼子盲人王传功,还有王家大村的盲人隋廷玉。六七十年代,这俩人先后都担任过诸城县东北乡盲人宣传队队长,为大鼓艺术的发展、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
解放后,盆渠人在全国各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其中佼佼者:谢金城,解放初期开始参加革命工作,不久在诸城公安局当了一名公安员,后来升为山东省公安厅二厅厅长。韩培武,大学毕业,曾任诸城财政局局长,现任诸城市政协副主席。殷秀军,大学毕业,担任北京融泽汇海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殷秀友,自学成才,苦练书法三十多年,在临摹颜、柳字体的基础上,自成一体,所书行书,用笔浓而活泼,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每年投放市场上的对联多达近万副。
解放前,盆渠只有一处私塾,穷人上不起学,因而大多数人没有接受教育。解放后,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1949年在前盆渠成立了村小,1958年扩建成盆渠完小,在此基础上,1972年又成立了盆渠初中,现有盆渠村小一处。
1961年东盆渠,在该村任教的朱文仙老师主持下,成立了“东盆渠茂腔剧团”,主要成员有单纪花、孙培海、高凤友;司鼓,李润田,主要演唱《寻儿记》等。
现在为百尺河镇盆渠社区,管辖四个盆渠以及李家庄子、市泊子、逄家庄子、郇家村八个村庄。这里农工并重,文教卫生优先发展。现有幼儿园、完全小学教学楼各一处,社区卫生院、社区养老院、社区超市、农资连锁店、社区饭店各一处,预制场、食品厂各一处。2012年开始设立盆渠集,农历初一逢六为集市交易日。
解放前村内主要景点是庙宇。后盆渠村前,前盆渠村后,曾建一座庙宇,称为菩萨庙,庙内分观世音菩萨大殿和为关公大殿,殿内神像都是泥塑金身,正襟危坐,香火极盛。
解放后主要景点是后盆渠水库。水库位于后盆渠村西头,与后盆渠村中心大街相连,是四个盆渠往西通往百尺河镇的主要道路。大坝于1978年10月竣工,系土质结构,坝长140米,坝顶高程49.8米,顶部宽10米左右,由大坝、溢洪道等组成。
这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等功能为主的小(2)型水库总库容14.9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4万立方米,死库容1万立方米。2009年因除险水利部门进行专门加固,不仅用石头进行了护坡,整修了溢洪道小桥,硬化了坝顶,设立了警示牌、责任牌,加固了防护网。
2000年后盆渠率先利用塑料大棚技术种植蔬菜,现在几乎家家种植大棚。这里一年四季新鲜蔬菜不断,所产蔬菜不仅丰富了附近县市居民的菜篮子,而且还源源不断地供应青岛、潍坊等大中城市。塑料大棚,鼓起了村民的腰包,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因此,盆渠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之乡”。
2021年11月2日写于台家大村工作室

台见新,男,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生于1960年6月,诸城市百尺河镇人。著名民俗学者、非遗项目诸城“东路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2006 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台见新主要从事东路大鼓研究和东路大鼓词的民间文学创作。2012 年在 “中国文学网上” 发表了《台五传奇》和《苏学士品名白龙寺》网络文学。2014 年 10 月在山东省政协主办的《联合日报》上发表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东路大鼓》,同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了《窦光鼐名扬江南》。2015 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龙家兄弟》,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 “中华颂” 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活动中,创作的 “东路大鼓” 鼓词《拜大年》荣获铜奖。2020 年 5 月在上海《故事会》发表了《看走眼》。此外,2012 年 9 月在诸城市宣传部、诸城文艺界联合会举办的 “热爱诸城,宣传诸城” 征文活动中,《苏学士品茗白龙寺》获民间文学类一等奖。台见新还查阅族谱、县志、乡志等史料,找当地老人探访,拍摄古建筑与村情村貌,致力村志编纂,成果丰硕。


(本专栏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任职,退休干部。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