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今日开始。芙蓉开花,寒蝉鸣叫,日光赫赫,散发着热力。秋思已弥漫天地”。
日本作家德富芦花写《立秋》,是他惯有的温柔和恍惚的笔调,微微的凉意从文字中沁出,像洇出墨迹的宣纸,时光在笔墨中倏忽飞逝。
在立秋日,作家张承志同样感受到秋天的凉意阴柔地浸漫而来,他在《天道立秋》中写道,“满树叶子在高空抖动了,并没有风,只是树杈间传来一个信号。我差一点喊出声,一切是这样猝不及防,只在那分秒之间,凉爽的空气便充斥了天地人间。”
在江南,立秋日,依然燥热,说是秋,带来的,只是字面上的凉意。要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秋天,还得等上月余,一直要到白露节气,才能感受实至名归的凉爽。

赵宗彪木刻作品。
立秋过后的八月,暑气犹重,盛夏的余威未消,“秋老虎”赖着不走。只是,这种炎热已是强弩之末。没了小暑大暑撑腰,再怎么热,都有点虚张声势的味道。
女友在立秋日,叭哒叭哒摇着蒲扇说,立秋到了,还离不得扇子,立秋,是空名头,像旧时大户人家的大房,只有名份,却少了情分。我倒觉得,立秋很有味道——秋意悄没声息地流淌着,就像弥久长远的朋友,情义是一点一滴慢慢渗透的,平日里察觉不到,待某日惊觉,芬芳已漫过心田。女作家石磊形容得更妙,秋天“仿佛熟年人生的恋情,总在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分寸里淡淡徘徊,自有不可说破的暧昧可供缓缓回甘。”
立秋日刚好在临海。起了个早,去爬巾子山。太早了,空气干净清凉,有点薄暮清秋的味道,林中传来鸟鸣,一声一声,清脆着。心头忽地掠过一丝凉意,夏的浓绿曾一路扑卷,急管繁弦中,满台的流光溢彩,而秋波一转,夏的大幕徐徐拉上。
在古时,立春之日迎春,立夏之日迎夏,立秋之日也是要迎秋的。盛大的仪式下,秋天,被天子率众臣郑重其事地引进门来。
除了迎秋,还要报秋。栽在盆里的梧桐,立秋之日被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应景应得真好,“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一声梧叶落地,预示着秋的到来。

赵宗彪木刻作品。
旧时节日真多,除了农时节庆,还有各种各样的节日,大凡有个名目,就可采高采烈地自娱自乐一番,从年初开始,一直到岁末,隔三岔五设个节闹热一番,元旦、立春、寒食、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此外,正月里看灯有元宵节、春分里赏花有花朝节、三月三踏青、夏日有乞巧节,节一多,那快乐指数和幸福指数便跟着节节上升。
那时,宋时的城里,立秋之日,满街叫卖楸叶。妇孺争相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书上说,“楸,美木也,茎干乔耸凌云,高华可爱。”想来楸树长得不俗。花楸树,实在一种很文艺的树种。在俄罗斯文学中,经常出现的植物是酢浆草、雏菊、白桦树,还有就是花楸树,家里有张俄罗斯歌曲的CD,有首歌就叫《纤弱的花楸树》,“一棵纤弱的花楸,风吹左右摇晃,看她低垂着枝桠,垂在篱笆墙上。”
海子有一首诗,里面写到花楸树:
我无限热爱着新的一日
今天的太阳今天的马今天的花楸树
使我健康富足拥有一生
从黎明到黄昏
阳光充足
胜过一切过去的诗
我喜欢这首诗,诗里有一种质朴、健朗的味道,像开满繁花的楸树。
民间有立秋日以秤称人的习俗,将体重和立夏时所称之数相比后,可知一个夏天自身的肥瘦。吃喝不香一夏天,到了立秋,得赶紧补上一补,北方人形象地谓之为“贴秋膘”。“秋膘”用什么贴呢,自然是大口吃肉进行食补。所以立秋这一天,主妇们会上菜场,拎回猪脚、排骨、鸡鸭等,给家人进补。立秋了,胃口开了,吃饭也香了。不过,我的一个小女友满不在乎地说,贴啥秋膘呀,减肥还来不及呢。到底年轻,话语里有故意使坏的味道。
立秋日,家乡的风俗是吃凉菜糕和西瓜。“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精明的主妇会在立秋前几日,买上几只西瓜放在家里,就像端午黄蟮的价格必定上涨一样,立秋日,西瓜的价格多半也会高一些。老人家说,“吃了西瓜身内凉”,他们相信,立秋日吃西瓜,可防秋燥,消热毒。立秋之日,全家人聚在一起吃瓜“啃秋”,是一幅生动的民俗图。立春日的“咬春”吃春饼,立秋日的“啃秋”吃西瓜,是要你在唇齿间,把这两个节气记住呢。

王寒著《大地的耳语——江南二十四节气》一书,以优美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四季风物,带你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传统文化魅力,开启一场诗意盎然的时光之旅。本书列入国家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目录。
作者简介

王寒,作家、文化学者、旅行家。走过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出过二十多本书,有《浙江有意思》《东海寻鲜》《无鲜勿落饭》《大地的耳语——江南二十四节气》等,作品上榜各大好书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