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西湖边出生,东海畔长大,出版有《浙江有意思》《大地的耳语——江南二十四节气》《江南草木记》《无鲜勿落饭》《东海寻鲜》等作品二十余部计500多万字,策划“有意思”丛书十二部。散文集多次入选各大好书榜,作品入选多种年度选本。
在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中,她没有疲于奔命去追生活的马,而是用追马的时间撒下了很多草籽,时间流逝,一望无际的草原便自成王国。这个王国是她的生活半径,她的工作范畴,她的写作路径,她的悲喜交集汇合而成的无数个当下。她说:“从来不会花太多时间纠结,也不太在意外界的评价。”一个不内耗的人,一个总是向外看的人,她的世界多半是明媚向上的。人类的很多痛苦,有一大半都是自己找的。苏格拉底说:“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是本能;懂得自己不需要什么,是智慧。”王寒,一个有趣有味充满智慧的女人,她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告诉天下女性一条可以走的路,这条路阳光明媚,生机勃勃。
笔尖使命:状故乡之物,书乡野之魂
老舍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汪曾祺说:”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刘亮程说:“我莫名地流着泪。什么时候,这个村庄的喧闹中,能再加进我的一两句声音,加在那声牛哞的后面,那个敲门声前面,或者那个母亲叫唤孩子的声音中间……我突然那么渴望听见自己的声音,哪怕极微小的一声。我知道它早已经不在那里。”故乡是很多作家的精神栖息地,富饶整洁也好,贫瘠脏乱也罢,都像风筝的线,牢牢牵扯着游子的心。深入骨髓的记忆是焊上去的,是刻在那里的。地域是作家独特的素材库,王寒的写作,有乡音、乡味、乡愁以及对台州杭州浓浓的迷恋与热爱。
出生于西湖边,成长于东海畔的她,对故乡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谊。她为台州写过8部书:从《无鲜勿落饭》到《江南小吃记》《东海寻鲜》,从《大地的耳语——江南二十四节气》到《江南草木记》,从《大话台州人》到《台州有意思》《山海之间的台州女人》,直至2024年10月出版的《江海滋味》。10余年来致力于台州美食文化的研究、传播和推广。担任东海文化旅游节美食推荐官、台州菜文化研究会总顾问,参加人文地理美食片《海鲜英雄》等的拍摄,提出“台州,来了就想吃”的美食推广口号。她总在故乡的风物中寻找素材,构筑起她的写作空间。

在北京,主持陈晓卿团队导演的美食纪录片《味起台州》首映式分享会。
“美食的背后是地理和风物,民俗和风情。美食将人与人串联起来,所以,写美食,又不止于美食。”对于生活在东海边的人,“鲜”是烙印在骨骼上的,而对故乡的深情同样流淌在台州人的血液里。台州有什么,有台州府城墙,有国清寺,有神仙居、有天台山……有无数开发和未开发的隐秘幽壑;有乌饭麻糍、梅花糕、蛋清羊尾、海苔饼、嵌糕、麦虾……它们流淌在作者的血液里,已然成为她一生的念想。
人生海海,无法穷尽,每个作家都在寻找自己的写作范围和路径,也在回望自己的出生、童年、少年以及青春、壮年。王寒说:“我深入到海岛、渔村、水产养殖场、海鲜交易市场以及大大小小的菜场,与一个个有意思的人打交道,听他们讲一个个有意思的故事。”她说:“故乡的人文、历史、节气、风物、民俗都为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接下来,‘有味道’系列还要再出三本。”书写故乡,成为她自觉肩负的文学使命。

王寒考察埃及海鲜市场。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说:“布衣饭食,可乐终生。”乡愁里,永远裹满家乡的味道,而她的文字里,永远有东海变幻的风云。
人间至味:东海寻鲜,嘴上生津
翻完作家王寒的《东海寻鲜》《江海滋味》,心头立马涌起四个字:“文化吃货”。
历史上著名的吃货很多,比如张瀚,以“莼鲈之思”闻名。比如苏轼,因为被流放而吃遍大江南北,自创“东坡肉”“东坡豆腐”等诸多菜肴品种,比如发明“满汉全席”并高度评价葡萄酒养生效果的康熙;比如写下美食书《四时食制》的曹操,比如囊括了四百多年里326种南北菜肴的《随园食单》,它的作者是袁枚。而配得上“文化吃货”的一定摸清了“食物”来源习性,将一碗小米粥描述得垂涎欲滴,将一粒土豆的祖宗兄弟悉数道来,挖掘美食背后的故事,还原故事中有趣有味的灵魂。一边在历史和现实中自由穿梭,一边又可以在典故、俗语、成语、传说、神话中随意切换。满眼满嘴的烟火味扑面而来,带着生活水灵灵的光,
王寒的文字,既有视觉之美,又有嗅觉味觉听觉的多重碰撞。“糯米雪白,玉米金黄,腊肉暗红,青蟹肥壮,蟹香饭香混杂着窗外送来的桂花香。”“春天的桃花红、鱖鱼肥,秋天的红蓼飞、蟹螯美,再来一盆花雕酒蒸西风螾,兀的不美杀人也么哥!”暖乎乎、香喷喷色香味俱全的文字汩汩而出,不闻腥臭杀戮之味,倒有种雅致满溢而出。爱吃,能吃,会吃,用语言构建起生动的画面,让人如临其境,满嘴生津。
读完她的文字,后劲有点大,脑海中始终有海鲜的调皮灵动之态,形容黄呼鱼是“瓦片风筝”,说跛脚的青蟹,是群殴后的“伤兵败将”,讲到白蟹,说它“两端尖尖,如一把织布梭子。它的两端如冷兵器时代的枪头。”描述蟛蜞,说它是“一个邋里邋遢的野孩子”,而“黄呼鱼血气方刚,性子躁烈,人若惹毛了它,它必蜇人。”两地青蟹相比,“一个是带体香的佳人,一个是有狐臭的猛汉。”她善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将复杂的概念变简,用生动的描述唤起听众的想象力。语言俏皮幽默,优雅而富有感染力。

下湖,王寒亲历寒山湖冬捕。
笔下,活蹦乱跳的江河湖海跃然纸上,奇思妙想的描写比喻随处可见。一颗有趣的灵魂徜徉于故乡的各个水系中,将身边的海鲜兄弟们悉数道来。桃花鲻鱼、樱笋鲥鱼、石斑鱼、鳓鱼、鲈鱼、海鳗、章鱼、鱿鱼、虮蛄、剥皮鱼、青蟹、牡蛎……美食是一种纯粹而生动的记忆,尝过小时候的味道,长大后便明白了乡愁的滋味。汪曾祺曾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王寒的文字,有味道,有深情,有情怀。美食领域深耕数年,她把生活的苦涩,熬成了一锅热气腾腾的海鲜粥,寒冬时可暖胃也可暖心。
爱美食的人,心灵都是相通的。汪曾祺说:“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场。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林语堂说:“人世间如果有任何事值得我们慎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吃。”梁实秋写《炸丸子》,“肉剁得松松细细的,炸得外焦里嫩,入口即酥,不需大嚼,既不吐核,又不摘刺,蘸花椒盐吃,一口一个,实在是无上美味。”人生鲜少轰轰烈烈的时刻,很多时候需要在朴素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和哲理,包括诗和远方,同样藏在一粥一饭之间。王寒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出来,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剑”里,这把“剑”是她对乡土敏锐的洞察力,是她对美食倾注的全部热情,是她潇洒恣意行走世界的独门武器。她的文字,咸中带着鲜,鲜中裹着嫩,或入口即化,或略带嚼劲,火候恰到好处,鲜活中又带着股水淋淋的俏皮劲。
文中,从《土物小识》《赤城志》《新唐书·地理志五》《周礼》《东斋纪事》《蟹谱》到《武林旧事》《玉环志》《雅舍谈吃》,从李时珍、王士性、白居易、苏东坡、张岱、杨万里、李渔到梁实秋、汪曾祺、施今墨,古今书籍、各路吃货故事成为满桌海鲜佳肴的蘸酱佐料,就着黄酒啤酒,就着海风落日,在宇宙天地间,把盏言欢,谈古论今,何尝不是人间美事?
现在,她又用短视频记录生活,她的视频号“吃与远方”热辣滚烫,从寒山湖的冬捕,到乡村赶大集,从凌晨两点的豆腐作坊,到热闹的海鲜批发市场。她说,她要让她的文字在视频中“动”起来。
内心深植繁花的人,时常能看见生活的光。看着,吃着,评着,走着,感受着,或许这个世界就没有那么复杂,人生也就没有那么艰难了!
变与不变:内核稳定,有趣有味
赫拉克利特说:“你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此,沉浸于星月、花草、虫鸟等自然万物中,更容易滋长灵魂。变与不变,既是自然之理,也是“我”之属性。
“变”与“不变”,王寒有自己的答案。爱花的人,内心多半良善;爱吃的人,情绪外向而热情;不内耗的人,清醒自知且充满力量。她内核稳定:安静专注、坦荡敢闯、明媚向上。她也多变,从报人转型为专业作家,从体制内走向体制外;她身兼数职,作家、行者、拍客、使者、藏家、花匠、美食家;她把天台先生家的祖宅打造成“湖山书房”,她活跃于长三角各大美食节、阅读分享会……人生的一次次跨界,既证明了她的勇敢,也显示了她的能力。
如何让自己成为永久的火源?沉默内敛中默默积蓄力量很重要。比如写《浙江有意思》时,她翻阅了省内所有地级市地方志,每本都比砖头厚;比如写《东海寻鲜时》,她读完了厚厚的《嘉定赤城志》《浙江省水产志》《浙江海洋鱼类志》等书。为了印证短短一句话,需要阅读几千几万字的资料。在日复一日的研读静处中,在碎片化的业余时间里,她凭借“轻松诙谐的风格”拥有了自己的文学话语权,用“段子”描述自己的见闻,用行动讲述自己的人生之路,她说行走天下,是受三毛的影响,喜欢她的特立独行;她说独立思想来自《简·爱》,批判精神来自鲁迅等。她说年少时读金庸的书,播下了快意恩仇、敢爱敢恨的种子;她还说喜欢梁实秋、汪曾祺,他们的文字通透、温情,他们是生活家,把寻常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全力以赴、酣畅淋漓是她对生活的态度,一个用尽全力去生活的人,心上是会长出嫩叶开出繁花的。

在巴尔干半岛,王寒已走过世界50多个国家。
有意思的人,写出来的东西也很有意思。比如《台州有意思》《浙江有意思》分别由569个、1200个段子组成。有了这两本“有意思”,才有了后来的“有意思”系列丛书。该套丛书被誉为全面宣传浙江文化的通俗读本,浙江省地标读物和“窗口”读物。里面的语言爽口且开胃。比如“一到下雪,杭州人纷纷出动,比过年兴致还要高,哪怕是深更半夜,杭州人也会从热被窝里爬起来,兴高采烈跑到断桥赏雪,杭州人是很有诗意的,他们要看西湖十景中的‘断桥残雪’。你无法想象,寒冬腊月,北风那个吹呀,雪花那个飘呀,断桥上却是人山人海。”比如“‘杭儿风’一阵一阵地刮,在吃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一会儿全城的人拥去吃张生记的老鸭煲,一会儿大伙儿排一二十米的长队去吃‘方林富炒栗’‘胖大姐的臭豆腐’‘盛文甘栗’,还有什么‘软麻花’和‘掉渣烧饼’。杭州人对排队很有耐心的。”还有“林子大了,什么野猪都来了。城外的林子时不时会跑出几头野猪来,有几次‘二师兄’还拖家带口跑到城里,甚至跑到热闹的吴山广场。”段子或赞扬,或讽刺,或写实,或想象,这个特立独行的魔羯座女子,用生活化的语言调侃生活,用幽默的手法化解寻常日子的尴尬,嬉笑之后便是和解与握手、前行与喜悦。明朗、痛快一直是她的主旋律。
一个有趣的人,一般翅膀很多,枷锁很少。她的翅膀是文字,是花草,是旅行,是摄影,是美食,是写作。支点越多,翅膀越硬,她便越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不断优化自己的硬件软件,不断长出新的生长点,老师、报人、专业作家、金融从业者、旅行达人、美食记录者……她的人生丰富而有意思,退休后的她,又会折腾出什么动静?真的很期待!

(本文原发《钱塘江文化》2025年第二期)
作者简介

夏海燕,喜文字,爱种花,乐收藏。有百余篇文章发表于《文学报》《解放日报》《中国艺术报》等报刊。日常教书,闲时弄笔,热爱自由,喜欢一切简单美好的人和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