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230

桐花飘洒的天井
卞文君
我入厂的一九八四年,这里是九七六厂最大的单身职工居住区。住着大约二百来号人。
西边是一栋早期建设的三层石头楼单身宿舍。我住的南边这栋红砖楼,原来是技术办公楼,房间南向,走廊朝北,四层的筒子楼。坐北面南的是一排平房,也是单职工宿舍。东面是鲁山商店的西房墙。这样,西向和南向两栋楼,东边和北边两排平房,围成出一个几百平方的天井。
红砖楼两端,是这个天井的两个出入口。西出口往南是烧水的锅炉房,向里招待所。往西通往大食堂和另一座石头单身楼,我们习惯叫它鸳鸯楼。食堂北面有一个简易的篮球场。东出口拐出去几步就是国营蔬菜店、鲁山商店,厂车队。这儿相当于976厂的王府井,朝天门,是厂子的繁华之地。有一班济南直发厂里的长途班车。职工或家属搭厂子的便车外出,也是在这儿上下车。
我在此蜗居近四年,住出了很深的感情。多少年过去,围绕这方天井发生的生活场景,还时常溜进我的梦乡。
天井里的春天够美。三月里,东墙靠着出口的一棵大梧桐树开花了。紫色的花蕾香气缭绕,令院里进进出出的人不能忽略。唐代诗人张泌写道:柳色遮楼暗,桐花落砌香。画堂开处远风凉。我住在三楼的最东头,低头看见梧桐的花冠,举目便是飘飘洒洒的桐花。有时走出楼道,鞋面上便粘上两朵。住在北平房的人,有些也养了迎春,粉豆子花啥的,一茬茬的装扮着小院。
当然,其它的季节这里也各有各的美:夏日的午间蝉鸣;秋天山上刮下来金黄的榆、栎、楸树叶;特别是冬天下雪的时候,早晨推门下望,雪地上印着一行行小鸟、山鸡的脚印,像是一幅幅古典写意画。一场场的雪花也斜打在我们的走廊上,留下一条白白的小路,像冬天派发的一首小令。
天井里的烟火气够嗨。这儿是976厂除几大片职工家属生活区外、最大的一个生活集聚中心,有着独特的生活气息和个性色彩。
我的楼上是电大生宿舍,各军工厂来的青年才俊们,留着那个年代最时髦的发型,穿着大城市才刚刚流行的服装,生气勃勃,很远似乎就能嗅到他们的荷尔蒙气息。和我同层的除了两个女电大生外,都是分来的大中专毕业生。我隔壁住着山大的小高和山工的小梁,是我们平时打勾鸡的搭档。二楼主要是分到职工医院的青年医生和护士。他们比学校的老师放的开,但又带有明显的职业特点:矜持有余,交际活力不足,不主动。
一楼和石头楼,对面的平房,住的大多是资深的单身职工,可谓五花八门。他们中有两地分居的中层干部,有车间的技术骨干,有只身带孩子在厂里就读的多年“老单",更多的是排号等着给家属办农转非的工人师傅。这几个群体在厂里呆的时间长,人头熟,有的说话粗声大气,显得很有权威。他们中喜欢有事没事喝二两的居多。晚上从食堂打回饭菜,再用小电炉弄个小炒啥的,同住的室友或再约三两个知己,小酒盎就碰起来了。远远能听到传来的划拳酒令声。每到农忙时,他们中的许多人要赶回去,帮老婆孩子抢收抢种,回来时,脸上就晒得黑黝黝的。这是大山中军工生活的一种真实,粗粝下涌动着一股暖流。
记得北平房里住着一位三十几岁的车间女工,个子高挑。爱人是一位现役军官,有时回来探亲。这段时间夫妻出双入对,很是甜蜜。等丈夫走了,她又恢复了单身生活,和我们一样跑食堂,显得形单影只。
回忆有时也与苦涩相伴。只有一个水龙头的天井,让我在很长时间里耿耿于怀。一二百号人,共用院里的一个露天水龙头。大家洗漱,接水,洗衣服,经常排队。冬天洒到地上的水,在地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坨,人很容易滑倒。妻子那时候怀孕了,腆着个大肚子,如果不小心摔倒了,后果很严重。这是我当时最担心的一个事情。直到后来调走,自己有了单独的小院,单独的水管;直到与时俱进用上了洗衣机,我有时还想,在人扎堆这么密集的地方,为什么厂里不多设上两个水管呢?
离开厂子快四十年了。梦比人回去的多的多。既使人有时回去了,却一次次被挡在了四抱合围的天井外面——不知从哪一年起,砌起的两堵墙,死死的堵住了红砖楼两个进出口,让我在楼下望"井"兴叹,不得入内,更别说上楼看看旧居了。
别了,我的飘洒桐花的天井!
2025.8.30
作者简介:卞文君,山东费县人。1963年11月生。1984年7月至1988年7月在九七六厂工作。1989年加入山东省作家协会。1992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2004年晋升高级编辑。文学及新闻类省级以上获奖50余件。2023年底退休。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征文和征物活动的启事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