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笔绘山河!
济南作家以文学之力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来源:爱济南新闻客户端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历史丰碑,是海内外中华儿女永恒的集体记忆。近年来,济南作家群体以笔为刃、以文为盾,创作出多部扎根济南本土、聚焦抗战历史的文学作品。他们深入挖掘历史细节,塑造鲜活人物形象,用文学的方式铭记历史,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进济南作家笔下的抗战故事。

《大观园》
初心如磐
以文学为桥
连接历史与当下
“80年光阴流转,亲历者日渐凋零,年轻一代对那段血与火的岁月缺乏切身感受。我希望通过文学的方式,让那段历史‘活’起来,让英雄不被遗忘,让苦难不被轻描淡写。”山东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会长、济南市作协副主席飞天在谈及《大观园》的创作初衷时,言语间满是对历史的敬畏。《大观园》已入选济南市首批“海右文学”精品工程。
作家牛余和的《蘸火记》将创作目光投向章丘的抗战历史,“作为一个济南作家,我总觉得自己有责任以文学的方式呈现那段血与火铸就的历史,塑造出济南章丘长白山(小说中的长岭山)抗战的英雄群像。”牛余和表示,为济南文化注入炽热的铁血精神,是他坚定的使命与强烈的夙愿。章丘是英烈辈出、文脉绵长的地方,也是他生长的故土,这片土地的肌理与灵魂深深融入他的创作,让他在写作中始终“胸中有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蘸火记》
作家王然众则从青少年的视角切入,创作抗战作品。他的“风烟三部曲”(《风烟鹊华》《烽火弦歌》《风云长路》)聚焦抗战时期济南爱国师生南迁历程,而《城春草木深》则追问:“济南沦陷时,一部分人去了大后方,那么那些留在济南的人呢?”同时,作为教师,王然众发现当代孩子对近代历史了解匮乏,许多济南孩子甚至不知抗战期间济南是沦陷区。他坚信,文学是呈现历史的生动载体,能让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从细节层面走进历史,真正铭记过去。

《风烟鹊华》

《烽火弦歌》

《风云长路》
作家李官珊的《家族》即将出版,以其故乡莱州为背景,讲述祖辈在抗战中的故事。“历史总有一些节点值得铭记”。李官珊在作品中展现战争的残酷与牺牲,以及普通家族的不屈抗争,她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读者看到一个家族的抗争史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家族的共同坚守,是整个民族气节的集中体现。
扎根济南
以本土为魂
勾勒地域抗战图景
济南,这座兼具柔美与刚烈的城市,是众多作家创作的精神原乡。飞天选择以济南为背景创作《大观园》,源于对这座城市的深厚情感与文化自觉。“大观园对我而言,不仅是近在咫尺的地理空间,更是济南市民集体记忆的凝聚点。”在《大观园》中,飞天以济南最繁华的商业地标为舞台,呈现敌占区普通市民的抗争,致敬“普通百姓英雄主义”——他们虽未持枪上阵,却在日常生活中坚守民族气节,构成民族不屈的底色。他希望通过作品让全国读者看到,济南不仅有泉水街巷的温婉,更有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
牛余和在《蘸火记》中,通过保留大量济南章丘及市区的真实地名,凸显地域特色。小说里,长岭山的鹁鸽崖、石峪寺,章丘的普集、相公庄、明水城,济南的老火车站、芙蓉街等真实地点一一呈现,让读者能清晰触摸到济南抗战的地理印记。他还深入挖掘章丘铁匠文化,将铁匠们的抗战故事与技艺细节融入作品,如“袁大锤后人讲述飞锤砸制钱”的情节,既展现了章丘特色技艺,又凸显了普通民众在抗战中的智慧与勇气。
王然众则着重展现济南作为沦陷区的特殊抗战历史。他指出,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战略地位重要。1914年、1927年、1928年三次遭日军入侵,1928年的济南惨案更是震惊中外。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济南城区抗日力量薄弱,普通百姓度过八年屈辱苦难生活。在作品中,他聚焦济南城区百姓的苦难与抗争,弥补了抗战题材中对沦陷区民众生活描写的相对空白。同时,他还提及1938年地方游击队发起的济南攻击战,开创了抗日战争初期,地方游击队攻打大城市的先例,充分展现了山东人民的抗战热情与全民抗战力量。

《城春草木深》
匠心创作
以史料为基
还原真实历史细节
为确保作品的历史真实性,作家们在创作前均投入大量精力搜集整理资料,进行实地调研,让每一个情节、每一个人物都扎根于历史土壤。
飞天为创作《大观园》,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资料搜集与实地调研。他认真查阅济南市档案馆、山东省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广泛阅读亲历者回忆录,力求多角度还原历史,构建真实可信的老济南城百姓生活场景。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共产党员在日寇酷刑下坚守信仰、宁死不屈的真实记录,无数次让他震撼动容。他深刻认识到,济南的抗日历史不仅由大人物书写,更由无数平凡人的勇气与牺牲铸就。
牛余和在《蘸火记》创作前,就已长期关注我党创建的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章丘抗日救国军的史料与民间传说。动笔之时,更是广泛搜集、深入阅读相关史料。此外,他还用大半年时间走遍长白山的每座山峰沟壑及抗日武装到达过的每一个村庄,深入寻访抗日踪迹,搜求民间故事,并多次前往济南市区,对照老照片回忆老火车站旧貌,探访芙蓉街、泉水小院等故事发生地。从章丘铁匠后人口中,他获取了枪械部件蘸火诀窍及铁匠抗战的生动细节,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历史质感。
王然众同样重视案头工作与实地考察。在创作“风烟三部曲”与《城春草木深》前,他阅读了大量抗战史、回忆录、档案文献及风土人情研究资料。为写好“风烟三部曲”中师生南迁章节,他去河南、湖北等地的南迁节点考察。在河南社旗赊店古镇山陕会馆,面对大殿内的匾额楹联与光滑青石地面,他仿佛看到当年同学们上课的场景,这种“与人物处在同一现场的奇妙感受”,为创作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在资料收集中,日寇的野蛮残忍与中国民众的坚忍顽强让他印象深刻,虽因《城春草木深》是儿童文学,需隐晦表现残酷情节,但他仍通过少年主人公的成长,传递出民众的抗争精神。
李官珊在《家族》创作中,也注重史料与一手资料的结合。她查阅部分历史资料,了解抗战时期的社会状况、日军侵略行径及当地抵抗活动,同时倾听家人讲述亲身经历或祖辈的故事,获取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在小说修改过程中,她了解到胶东黄金运输线的故事——当年胶东将大量黄金运送到根据地,为抗战提供重要保障,便将这一历史线索融入作品,更新内容接近一半,让作品更贴合历史真实。
薪火相传
以作品为媒
引导青少年铭记与思考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历史记忆传承的关键群体。济南作家们在创作中,均将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抗战历史、传承伟大抗战精神作为重要目标,希望通过作品让青少年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学会反思、懂得珍惜。
飞天作为网络作家,在行文中注重网络小说“接地气、好故事”的特性,用更具可读性的叙事吸引年轻读者,让《大观园》既有真实感,又有感染力。他希望青少年通过作品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来之不易,“不仅要纪念胜利,更要反思战争、珍视和平、传承精神”,成为有根、有魂、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牛余和在《蘸火记》中,书写敌后根据地的全民抗战,塑造了三支抗日武装及支持抗战的普通百姓形象。他希望青少年读者能深刻认识到,正是这些人以前仆后继的铁血精神,成为国家危难之际抗敌御侮的脊梁。“致敬他们为抗日抛洒热血的家国情怀和付出的巨大牺牲,从而理解隐匿于中华民族心底的那种‘浩大而绵长’的力量,在心底播下牢记战争残酷、珍惜当下和平的种子。”
王然众则从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对比入手,希望《城春草木深》能让当代小读者看到80多年前中国的艰难处境。“当今中国和平安定繁荣,生在这个时代的孩子是幸运的,但也容易把如今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他期待青少年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思考人生、家国、责任与勇气,明白国家是如何从积贫积弱、受尽欺凌走向今天的繁荣,从而更加珍惜和平,为美好未来努力奋斗。
李官珊在《家族》中,通过玉家这个普通家庭的抗战故事,展现整个民族的气节。她希望青少年读者铭记历史,“珍惜和守护祖辈们用生命缔造的和平”,从家族的抗争史中,感受到民族不屈的精神力量,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精神永续
以创新为翼
弘扬新时代伟大抗战精神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核心内涵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在当代社会,如何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成为济南作家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他们也从创作与实践出发,提出了诸多建设性建议。
飞天认为,传承伟大抗战精神需通过有温度、有故事、有共鸣的文化作品,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他透露,自己创作的《抗日之老商埠》《抗日之国破山河在》已入选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书写抗战精神”优秀作品联展,受到影视公司关注。他呼吁更多作家立足济南,深入挖掘抗战题材这一“创作富矿”,创作出更多接地气的作品,让济南的英雄记忆走出山东,走向全国。牛余和提出,可将济南优秀的抗战文学作品拍摄成影视剧,相较于小视频、抖音等碎片式传播,影视剧更能反映济南抗战全貌,效果更持久、更易进入历史。王然众则从创作态度出发,强调传承伟大抗战精神需严肃对待历史。“抗战中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面对这段历史,任何戏说、轻浮、矫情和卖弄之作都令人难以容忍。”
济南市作协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济南市作协以“海右文学”精品工程为抓手,结合“谁不说俺家乡好”作家行活动,组织作家们走进济南抗战遗址,了解济南抗战故事,鼓励作家深入挖掘济南抗战历史,重点创作长篇小说、纪实文学等作品。将通过主题创作、资源挖掘、人才培育、传播创新、城市赋能5大路径,构建起“文学+红色文化”的立体化发展格局。
从《大观园》到《蘸火记》,从《城春草木深》到《家族》,济南作家们以赤诚之心、扎实笔力,将济南的抗战历史转化为一部部生动的文学作品。除此之外,济南还有不少作家围绕抗战题材进行创作,他们或聚焦本地真实历史事件,或刻画平凡人物在战火中的坚守与抗争,用文字还原那段峥嵘岁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对英雄的致敬,更是对新时代青少年的殷切期许,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张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