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
——随笔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人生,一谈及到“意义”二字,就显得高、大、尚!否则,便被视作枉为人生。可谈来谈去,意义究竟有何意义?人们总以意义的不同,美其名曰将人分成不同阶层。
有这必要吗?不过是从生到死的不同过程而已。有人在碌碌无为中乐哈哈,守着三餐四季的烟火,把寻常日子过成了诗;有人于众目仰望中却难以怡然自得,背着盛名的重量,在追逐里弄丢了松弛的自己。其实两者从无高低之分,不过是路径的不同,最终走向的,都是生命的终点。
至于过往中的憾事,试问人生哪个能事事如意?羁绊本就是征途中不可避免的事,亦是生命之河里一朵朵闪烁的浪花,只有晶莹与浑浊之别,恰如路径各异的不同风景!也许在当下在物欲横流下,有的人在享受高消费的同时,却陶醉在被人羡慕的眼球中,岂不知投去的目光并不全是羡慕,有可能是不屑的目光!或许身着名牌的人也是虚荣作祟的缘故,但一脸清高已无法掩饰内心的忐忑,毕竟这些只是招摇闹市的瞬间自我感觉的良好而已,除此之外,又有何意义?也算是人人活法不一的一种张扬,充其量不过显摆一下“富有”罢了。
就像田埂上的野草与园中的牡丹,野草迎着风长,为大地织就青绿;牡丹沐着光开,为人间添上艳色。没有谁的存在更有意义,不过是各自在时光里,活成了自己本该有的模样。所谓意义,从来不是别人定义的标尺,而是自己心里那杆秤——称得出朝暮的暖,算得清岁月的甜,便已是最好的意义。
2025.8.
评析:
《意义》是一篇充满思辨色彩的散文,作者张海峰以平实而犀利的笔触,对“人生意义”这一宏大命题进行了祛魅与重构。文章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生活方式,最终回归到个体内在价值的确认,展现出一种清醒而从容的生命观。
一、解构“意义”的权威性
开篇即将“意义”置于被审视的位置:“人生,一谈及到‘意义’二字,就显得高、大、尚!”作者敏锐地捕捉到社会对“意义”的异化——它已成为一种划分阶层、评判人生的工具。这种批判直指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倾向,人们习惯于用外在标准(财富、名声、地位)来衡量生命价值,却忽略了意义的本质应源于内心。
“可谈来谈去,意义究竟有何意义?”这一追问颇具哲学意味,令人想起存在主义对“无意义”的坦然(加缪语:“判断人生值不值得活,等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作者并非否定意义本身,而是反对被他人定义的、充满等级色彩的“意义”。
二、生命路径的平等性
文章通过鲜明对比消解世俗的高低之分:
· “碌碌无为中乐哈哈”的寻常百姓与“众目仰望中却难以怡然”的名利追逐者
· “田埂上的野草”与“园中的牡丹”
这种并置并非贬低后者,而是强调“路径的不同”无碍生命的本质尊严。野草的青绿与牡丹的艳色各具其美,都是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与庄子“齐物”思想相通:万物各有其性,各适其天,本无贵贱之分。
三、对虚荣幻象的洞察
作者尤其犀利地剖析了物质追求背后的心理机制:“享受高消费的同时,却陶醉在被人羡慕的眼球中”。他提醒我们:他人目光可能是“羡慕”与“不屑”的混杂,而名牌与虚荣往往只是“招摇闹市的瞬间感觉”。这种观察贴近现代消费社会本质——鲍德里亚所谓“符号消费”中,人们追求的常是物品象征的“身份幻觉”,而非真实需求。
四、内在意义的重建
在解构外部标准后,文章最终指向意义的内在性:“所谓意义,从来不是别人定义的标尺,而是自己心里那杆秤”。这杆秤称的是“朝暮的暖”、算的是“岁月的甜”,即日常生活中真切可感的幸福与满足。这种观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足常乐”“安时处顺”的智慧一脉相承,也接近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的理想——意义不在远方,就在当下烟火人间。
五、艺术特色
1. 语言风格:质朴不失锋芒,善用口语化反问(“有这必要吗?”“试问人生哪个能事事如意?”)增强对话感,拉近与读者距离。
2. 意象运用:“野草与牡丹”的比喻生动贴切,既具乡土气息,又含哲理深度。
3. 结构布局:从批判到建构,从解构到回归,逻辑清晰,层层深入。
结语
《意义》一文的价值在于:它击碎了附着于“意义”之上的虚荣与焦虑,让生命回归其本真的从容。在竞争激烈、标准单一的现代社会,这种提醒尤为可贵——无论是野草般的平凡还是牡丹般的绚烂,只要活成“自己本该有的模样”,便是对生命最好的回答。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