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伟大的圣书
—— 重温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
魏佑湖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再次翻开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军事经典,更是一部伟大的哲学书。这部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著作,依然如巍峨灯塔般散发着穿透时空的思想光芒。它不仅是指导中国抗战从艰难走向胜利的纲领性文献,更以科学的战争规律分析、深刻的哲学思维与鲜明的人民立场,成为跨越时代的“智慧宝典”。既重塑了世界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认知,也为当代应对复杂变局、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着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重温这部“伟大的圣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战争史的战略总结,更是一套贯穿历史与现实的方法论,一种融入民族血脉的精神基因。
一、破局时代迷雾:一部纠正认知偏差的“战略清醒剂”
1938 年的中国,正被两种极端情绪裹挟:一边是“亡国论”的悲观蔓延,日军凭借装备优势快速推进,不少人认为中国“无力抵抗”;另一边是“速胜论”的盲目乐观,部分人寄望于国际援助或某次战役的胜利,幻想战争“速战速决”。就在这样的迷茫时刻,毛泽东主席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工具,精准剖析中日双方的核心矛盾 —— 日本是“强国但国小、侵略非正义”,中国是“弱国但地大、抗战正义”,由此得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终胜利属于中国”的科学论断,并清晰划分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这一论断绝非空泛的信念宣言,而是基于现实的理性推演:他指出“相持阶段是战争的转折点”,游击战将在这一阶段上升为主要作战形式,通过“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人民战争,积小胜为大胜,逐步实现强弱转化。正是这一战略,彻底击碎了“亡国论”的荒谬,也纠正了“速胜论”的幻想 :它让中国军民明白,抗战不是“赌一时胜负”,而是“拼长期韧性”;不是“靠少数人冲锋”,而是“靠全体人民动员”。在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普遍悲观的背景下,《论持久战》不仅为中国注入了“必胜信心”,更让世界看到了东方战场的 “持久抵抗力”,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如今回望,这种“不被短期表象迷惑、紧扣事物本质规律”的思维,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面对当下科技“卡脖子”、产业升级等长期任务,我们同样需要摒弃“速胜”的浮躁与“悲观”的退缩。正如抗战时期分阶段推进战略那样,围绕核心目标制定长期规划,在关键领域“久久为功”,这正是《论持久战》留给我们的“清醒剂”:越是复杂的局面,越要保持战略定力,越要尊重规律、着眼长远。
二、重塑战争认知:一套突破传统的“战争理论新范式”
在《论持久战》诞生前,传统战争理论多聚焦“军事力量对抗”,强调 “速决决胜”;而毛泽东主席却突破这一局限,将战争视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的综合较量”,构建了一套全新的战争理论体系,这不仅是对中国抗战实践的总结,更丰富了世界战争理论的宝库。
其中最核心的突破,是“人民战争”思想的系统化。毛泽东主席明确提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将“动员人民、组织人民”上升为战略原则。在抗战中,这套思想转化为具体实践: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形成“陷敌于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态势。这种“不靠少数精英,而靠全体人民”的战争模式,彻底颠覆了“战争是军队专属”的传统认知,也为后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抗侵略提供了重要借鉴。从越南抗法战争的全民游击,到非洲独立战争的群众动员,都能看到“人民战争” 思想的影子。
与此同时,《论持久战》对战争进程的“阶段性划分”,也为分析长期化、复杂化的现代战争提供了科学框架。二战后,这一思维被广泛应用于冷战战略对峙、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局部持久战的研判中,成为军事理论界研究“非对称战争”的重要参考。更重要的是,它让世界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先进与否”,更取决于“是否顺应正义、是否依靠人民、是否把握规律”。这一认知,至今仍在重塑着全球对“冲突与和平”的理解。

三、照亮当下之路:一种融入时代的“精神与方法论传承”
《论持久战》的价值,从来不止于“指导战争”,更在于其蕴含的思维与精神,能跨越时空为当代问题提供答案。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这部著作中的“长期主义”“人民立场”“系统博弈” 思维,正成为我们应对挑战的“金钥匙”。
从国家发展维度看,“分阶段、重长远”的战略思维,指引我们在复杂环境中锚定方向。面对科技自立自强、生态治理等长期任务,我国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及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正是对“持久战” 思维的传承。不急于求成、不被短期困难干扰,围绕核心目标稳步推进。例如在芯片领域,我们深知“突破卡脖子技术非一日之功”,因此通过“基础研究 + 应用研究 + 产业转化”的分阶段布局,逐步构建自主产业链,这正是“战略相持”阶段“积小胜为大胜”的当代实践。
从社会治理维度看,“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理念,演变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下的数字化治理、“枫桥经验”升级、乡村振兴实践,本质都是“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延续。不再是“政府单向管理”,而是搭建多元参与平台,让民众从“治理的旁观者” 变为“治理的主体”。比如在社区治理中,通过“居民议事会”“线上意见箱”收集民意,让群众自主解决矛盾、参与服务,这正是 “人民力量”在和平年代的激活,也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体现。
从国际博弈维度看,“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的全局观,帮助我们在大国博弈中把握主动。面对霸权主义抬头、全球性挑战增多的局面,我国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正是“系统博弈”思维的应用。不聚焦单一领域对抗,而是统筹经济、科技、文化、外交等多维度力量,构建有利的国际环境。例如在应对气候变化时,我们倡导“全球协同、分阶段担当”,像抗战时期构建反法西斯同盟那样,推动各国形成长期协作机制,这正是“反对霸权、维护正义”的价值延续,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而对当代青年而言,《论持久战》更是一部“精神教科书”。面对学业压力、就业竞争,部分青年陷入“焦虑”或“躺平”,而书中 “在艰难中求胜利”的信念,恰恰能提供“韧性力量”。个人成长本就是一场“持久战”,没有“一夜成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正如抗战军民在相持阶段“不放弃、不退缩”那样,青年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也需以“耐心”应对挫折,以“担当”替代迷茫,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科技报国、乡村振兴等领域贡献力量,这正是“抗争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也是“青春建功”的应有之义。
《论持久战》永远是 一部“活着”的著作,80 年过去,《论持久战》早已超越“军事文献”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 与“方法论宝库”。它之所以被称为“伟大的圣书”,不仅因为它指导中国赢得了抗战胜利,更因为它所蕴含的 “尊重规律、依靠人民、着眼长远” 的核心思想,具有穿越时空的普遍价值。
在纪念抗战胜利 80 周年的今天,重读这部著作,不仅是在回顾历史、缅怀先烈,更是在汲取智慧、凝聚力量。它提醒我们:无论面对何种挑战,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守人民立场、发扬斗争精神,就能在“持久战”中赢得主动、走向胜利。而这部著作的光芒,也将继续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为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事业,提供永不枯竭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它所蕴含的长期主义智慧、人民立场根基、系统应对思维与抗争精神内核,早已超越了战争语境,成为我们破解当下难题、锚定未来方向的“思想罗盘”。
在百年变局与民族复兴交汇的今天,这份智慧提醒我们:面对发展路上的“持久战”,需有“积跬步至千里”的定力;面对风险挑战的“新战场”,需有“团结一心向未来”的底气;面对时代赋予的“新使命”,需有“敢于斗争善作为”的担当。
《论持久战》的价值,终将在我们一代代人“知行合一”的实践中不断延续——它不仅是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战略经典,更是指引我们在新征程上稳步前行、赢得属于新时代“胜利”的精神火炬。

魏佑湖简介:济南莱芜人,莱芜文化英才。原莱芜市文史馆馆员,莱芜区“史敢当”红色历史专家研讨组成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作家交流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理事,济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山东省写作学会莱芜写作中心副主任、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诗词楹联协会副主席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