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与沧州,我们架起了5G“鹊桥”
李雅君
当千家万户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过七夕节的时候,铁道兵战友网文学创作中心的吕恭大哥为我搭起了一座友谊之桥,帮我找到了失散五十多年的老同学、好姐妹。

班长陈丽华(左)与作者李雅君
岁月的洪流卷走了青春,带走了年华,但有一份记忆永远系在了襄渝铁路线上,也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陕西省石泉县那里不仅仅是父辈奋战的地方,还有经常在梦中呈现的学生时期美好时光。
1972年冬季我与外婆从河北沧州来到陕西石泉与阔别八年的父母相聚,当时正修建襄渝铁路,铁二师汽车营驻扎石泉县,营部、二连、四连、营部家属、学校老师等都井然有序地分布在石泉中学大院内,那时候姐姐所在的十一师在安康,妹妹在石泉城关上小学,我就在大院里插班上初二。
班主任梁秀英老师带我走进初二(3)班,我认识的第一个同学是班长陈丽华,与我差不多的身高,比我胖一些,和我打招呼的同时,还擦着教室玻璃,面带笑容、动作麻利,老师称赞她是“小大人”,看得出她为班上付出了很多。得知她家是铁路五处的,她的父母也是承建襄渝铁路的项目来到石泉,她们家位于石泉中学左侧约一公里的距离,很快我俩就成了好朋友,形影不离朝夕相处,休假时与当地石泉老街很要好的同学们一起到县城去逛,互相去家里玩耍。

夏季学校安排我们去杨家村、后柳村支农劳动,汽车营出车送我们到一个位置,我们还要翻山越岭才到村子,老乡给做的玉米碴子粥,炒土豆竹笋,小红洋芋蒸米饭,那股清香至今还念念不忘。最难忘的是当地都养蚕,野桑树漫山遍野,红色桑葚在阳光照耀下水灵灵红艳艳,当地同学都不稀罕我却如获至宝,还有野葡萄吃起来很甜。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晚上出来小路上很多蛇游走,有黑色的蛇横在路上不小心踩到,我们吓得惊叫,而蛇却岿然不动,我俩和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互相关心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十四五岁的花季少女时代,那份纯真友谊刻在了心里。
初中毕业时我们去城镇照相馆拍合影,又去汉江大桥边留念,在那个没有手机、通讯不发达的时代,照片是我们友谊的唯一信物。
升高中的时候,我和丽华不同班,但教室都挨着。上了一学期的时候,襄渝铁路即将通车,父亲要带全家离开部队,陈丽华对我说她家也要离开去宝鸡,我们相约通信联系。回到沧州我继续在高中二年级读书,还给她写了一封信,但由于几次搬家,我们毕业都赶上知青下乡,从此失去了联系,几十年杳无音信。

每每提到陕西,每每提到襄渝铁路,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父亲、想起石泉,总想回去再看一看我曾经的家,同时也很想念我的同学好友。
吕恭大哥是文创中心资深作者,既睿智又有才华,他写的文章经常被平台置顶,我得以经常学习阅读,知道他居住在宝鸡。在西安举办的《不朽的军魂·诗歌卷》和十堰《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两次发布会上有幸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吕恭大哥,他因有事来去匆匆,没有时间畅谈只留下与他一个合影。但听他与战友谈话中提到有铁五处的朋友。前几天我发给他我与陈丽华的合影照片,委托他给试着打听一下,他很痛快地答应下来,而且立即行动,我对陈丽华的家庭兄弟姐妹情况,一概不知,只知道铁五处,而且过去了50多年,可以想象在一个拥有325万多人口的地级市凭着六个字去找一个人的难度有多大。吕恭大哥动用了他强大的人脉关系,几经周折,仅用了不到5天的时间就给了我一个陈丽华的电话,叫我打一下进行确认。我惊呆了!我真是不敢相信,本来我以为希望渺茫,没想到他把我的事当作了头等大事。他说:“雅君,现在是中午,你等三四点钟赶紧打电话,如果确认就给我回话,我也谢谢寻找的朋友”,午休时间我激动得没有丝毫睡意,一个劲翻看照片,当拨通了陈丽华电话,确认是她,我声音哽咽静默许久,“我是雅君,终于找到你了!她声音哽咽,说你是咋样找到我的?这些年你去哪儿了……聊着,不停地聊着,”高兴的心要蹦出来了,分别50年终于又听到了彼此的声音。
给吕恭大哥回话时候已是傍晚5点了,感激之情难以言表,他使我如愿以偿,能续写与同学好友的友谊篇章。吕恭大哥待人的诚意在这个时代尤为珍贵,他这位铁道兵的高尚品德再一次温暖了我这个铁二代的心。当我在微信留言千恩万谢时,吕恭大哥打来电话对我说:“雅君,你不用客气,郑建平主任曾经说过,咱文创中心不仅仅是第二军营,还是咱们铁道兵的交友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找到了很多失散的战友,你可以把这事分享给大家。”吕恭大哥一席话,说到了根本上,我有了深深的感触。只因为有文创中心我才能认识吕恭大哥,有了他这个陈仓人,我才会找到我的好同学,有因必有果,都是铁道兵连接起来的缘分。

在生活中有些事看似平凡,但很本真,一份真诚搭建了友谊的桥梁和纽带,人与人的友情也是一种缘分,这份情谊,比血缘淡,却比金坚。在简单中追求快乐,在平凡中感受幸福!
责编:槛外人 2025-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