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的烽火记忆
卫玉俊
父亲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原籍郑山街道中高埠村,幼年家贫,随祖母逃荒要饭至店头镇店头北村,并在此定居。
1942年3月参军,在滨海军区海防警卫团服役,因作战英勇,战功显赫,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并担任班长、代理排长等职务。1947年8月在日照战斗中负伤,被部队评为一等伤残军人,1947年日照县政府颁发奖状一张。1948年1月复员至店头镇店北村定居。父亲没有上过学,贫困使一家几口生活难以维持,祖母带着全家逃荒到了店头。小小年纪,就给地主家放牛、放羊、当长工。每日天不亮就起床干活,受尽了折磨。
1942年3月,父亲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加入我党领导的滨海军区海防警卫团,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土,在鲁南大地的抗日烽火中,他随部队和战友们驰骋沙场,一起转战滨南地区,即现在的日照、莒县、莒南、临沂、郯城、临沭、东海、赣榆一带,为开辟抗日革命根据地,他们广泛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与地方抗日武装密切配合,同日伪及国民党顽固派进行英勇斗争,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创建滨海抗日根据地直至抗战结束。
儿时经常听父亲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斗故事,每当说起动情处,他眼中总是闪烁着激动的泪花,那不仅是对战友的深切怀念,更是对保家卫国的一种自豪感。
每当想起父亲,就会有一个坚韧不拔、英勇作战的抗战老兵形象浮现于眼前。抗战烽火,山河记忆,囯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从来骨肉相连。父亲自参军起,就在血与火交融的战场上浴血奋战,参加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斗,是一名历经战争风雨的革命老兵。与日本鬼子拼刺刀肉搏过,是无惧生死、不怕困难、拼杀出来的革命战士,父亲多次立功受奖,并荣获“一等伤残军人”荣誉。
1943年至1944年日照抗日形势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为粉碎日军的扫荡,他们所在的部队奉命开拔至日照一带的抗日前线。
1943年,他所在的警卫连,接到上级命令,前往莒南、日照参加了甲子山战役,同日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战斗前他和首长们做了周密的战斗部署,战斗打响后,部队向石场村东大碉堡和梓樟山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炮火打得晕头转向。父亲所在的连队,攻克了石场村东大碉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这次战斗,共击毙日军300余人,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有力打击了敌人的反动势力和嚣张气焰。那真是一场杀敌一百,自损八十的战斗,现场惨不忍睹,那次战斗,让父亲刻骨铭心,日军要对日照城、石臼所进行大疯狂的扫荡,父亲连队负责爆破工作,他们刚埋伏好,一大队敌人就冲了上来。敌众我寡,在情况非常危急的情况下,父亲让同志们快撤,他留下来掩护战友们。战友们刚撤退,敌人的炮弹就呼啸而来。也就是这次的战斗,父亲的腿被敌人炸断,子弹壳残留体内,虽然侥幸生还,但是下肢严重受损,以致于生活不能自理。战争是很残酷的,刚刚还在一起的战友,一仗下来,不是受了重伤就是牺牲了,这就是残酷的战斗岁月,成为留在父亲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为父亲永远的回忆!
回乡后,父亲并未因伤残消沉,而是坚持老有所为,继续发挥余热,积极办学,捐款捐物,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为人民服务和对社会的贡献之中。几十年如一日的关心下一代的成长,给孩子们讲党的奋斗故事,不仅教育了很多青少年,也深深影响着子孙后代。他用鲜血和汗水诠释了对党忠诚、为国尽责、为民服务的忘我精神,用一生践行了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的无悔信念,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也为后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父亲连续四届当选临沭县人大代表,曾被临沭县人民政府评为“昔日战场英雄,今朝办学模范”“伤残军人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
父亲常说: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他古道热肠,乐于助人。别人有什么为难的事情,只要给他说一声,他都会乐意去帮忙。不仅如此,还几十年义务帮村民调解处理化解一些打架斗殴、矛盾纠纷,有效促进了邻里和谐,父老乡亲们都对他处理问题的公平公正性深感佩服。
从我记事起,常听父亲讲他们打仗的故事,大大小小的战斗不计其数,能清晰的感觉子弹从耳旁飞过的尖叫声,炮弹在几米远爆炸的火光,亲眼看到自己的战友倒在血泊之中,那个时候,只想杀敌,只想着为战友报仇……
多年以后,父亲常常感叹,比起那些牺牲了的战友,能侥幸存活下来,是多么的幸运!无论组织上叫他做什么工作,他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完成任务,从来没有向党和政府提出任何要求。小时候父亲常常教导我们说:是中囯共产党拯救了中国,带领人民走向了胜利。没有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斗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伟大的祖国,就没有国富民强和现在的幸福生活,一定要铭记这段历史。
从父亲教导我们那时起,共产党这个伟大而神圣的字眼,就在我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根。小的时候,党在我的心中是一个个英雄人物和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渐渐地我也长大了,直到我也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这才明白了共产党员的神圣和职责。作为革命先辈的子女和一名共产党员来讲,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自己微薄的一点力量。
父亲生前总是语重心长的教导我们,要认真工作,拥护党的一切号召,不给政府添麻烦。曾记得在我入党的时候,父亲告诫我:“不要忘记在组织上入党,更要在思想上真正入党。”这句话不断激励着我奋斗、前行!我们兄妹七人及孙辈们,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着。所以现在我可以自豪的告慰我的老父亲,我们没有辜负您的一片良苦用心,请放心吧!您那句“组织上入党,更要思想上入党”的叮嘱,至今仍烙印在我心里。几十年来与党共成长,改变得是自己的容颜,不变的是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父亲的精神、品质深深地扎根于我的内心,并影响着我直至现在。父亲用他的言传身教的方式,使我对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如果说今天我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和担当,那么父亲则是令我骄傲和最好的榜样。在我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父亲的影子始终在我眼前闪现。他老人家一生对党忠诚,虽然没上过学,但是他干事业热忱,立志于终身学习,对待父老乡亲,也像自己的家人一样。父亲的这些优秀品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的一生,成为了我的人生信仰。他的老八路作风,他的音容笑貌,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
1948年1月,父亲带病从部队复员回乡后,并未因伤残停下奉献的脚步。仍然心怀国防建设。由于当时还处于战乱年代,很多农民思想保守不想去当兵,当地流传着“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捻钉”的说法,他通过走村串户;积极动员有志青年参军卫国;这年秋天,他主动去本镇东八里村一远房亲戚动员其儿子参军,当他费了很大力气,拄着双拐来到离家十多里的亲戚家时,一家人听说来意后,全都藏起来了,不见面,只有一位60多岁的老者与他拉家常。他一边拉家常,一边苦口婆心讲解跟着共产党走一定能胜利,跟着国民党走就一定会失败,年轻人正是创立家业的时候,一直等到天黑,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一连三天坚持去做工作,终于答应应征入伍。
后来他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荣立三等功,转业后成了国家干部,以后他经常说,不是卫连胜二叔,我今天就是种地的。有一次他到西柳庄动员朋友家的孩子参军,回来的路上突遇大雨,小路泥泞,一不留神滑倒在路边水沟里,伤腿划破,鲜血直流;也分不清血水或是雨水,动弹不得,整个人成了泥人。幸好亲戚看见,放心不下,拉着地排车带着防雨工具,将他送回家。经多次上门,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厌其烦地做工作,终使他们一家深受感动,同意送孩子参军。同时又带动2名青年跟随一起参了军。
仅1948至1951年期间,由父亲动员本村及周边村庄10多名青年参军到部队建功立业,为部队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于父亲深度伤残,行动不便,村干部一直没安排体力活给他,在家仅休息了两三个月后,便主动找到村干部要求派活,村干部觉得他是伤残军人,怕劳累着他,就说“护青员”倒是适合您干,但责任重大又容易得罪人,找过好几茬人都怕得罪人不干,他说:“我干”。这一干就是几十年,不管刮风下雨、春夏秋冬,总是奔波在生产道路,田间地头,兢兢业业看护农田幼苗。“护青”这活看上去简单,做起来难度不少,路边小树苗很容易遭人破坏,还有个别思想不好的人偷割农田里成熟的庄稼,个别村民私自将自家牲畜放到村集体大田里啃食农作物,最初这些事情,时有发生。有一年大田里的粮食经常晚上被人偷割,就是找不到小偷,他通过分析,认为本村某某是重点嫌疑,就在晚上用一根细线拴在他家的门鼻子上,第二天早上过去一看细线断了,等天明就问那人,你昨晚干什么的?那人只好乖乖认错。通过几年严格管理和教育,广大村民逐渐树立起保护集体财产的意识。父亲担任贫协主任,为教育下一代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于父亲苦大仇深的身世和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经厉,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被群众推举为贫协主任,被店头小学聘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代表,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几十年的时间里,每当有新生入学或重大节日,都要请他到学校给学生进行忆苦思甜和革命传统教育作报告,父亲就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形象讲述他和战友们英勇杀敌的英雄故事,使一代代青少年深受教育,并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店头镇每次逢大集,周围十里八乡群众将自家生产的农副产品、蔬菜、以及饲养的牲畜、家禽等拿到集市上交易,为老百姓增加收入提供了便利,但往往因交易时缺斤少两,产生了不少的矛盾,更有甚者交易双方大打出手,有时还会闹出人命来。
1972年工商部门认为设立公平称很有必要,但掌管公平称的人,要求大公无私,责任心强,还要德高望重才行。刚开始时,四个村一个村出一个,结果各向着自己村的人,经多方筛选,最后自然落到我父亲肩上,果然他不负众望,由于父亲在公平称前亲力亲为,减少了很多矛盾和冲突,确实做到了公平交易,群众信服,为维护市场秩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店头镇下辖36个行政村,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各村集体组织群众,分夏秋两季到镇粮管所上缴爱国粮,统一规定时间,按来粮管所的先后顺序排队交粮,同时要求严格检查粮食成色,以质论价。由于缴粮现场人多车杂,往往有一些人不够自觉,又急于忙地里的农活,肆意插队,轻者相互之间发生口角,重者打架斗殴,针对这一情况,镇政府在70年代就安排我父亲坐镇粮管所维持秩序,从未间断,几十年如一日,使他所在镇群众缴粮井井有条,从未因缴粮人员因乱插队发生冲突,为有效维护缴粮现场避免发生纠纷,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父亲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利用提案等方式方法,积极反应社情民意,造福村民。他身处群众之中,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最了解当地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采取多种渠道及时向县镇各级领导反映,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连续四届选为县、镇人大代表,共提出70余条切实可行的提案,有力促进了当地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自60年代起,他不顾身有残疾,通过走村串户,多方了解农民群众所思所想疾苦。积极主动到当时店头人民公社,及后来的乡镇政府领导反映。帮助村民解决了吃水难,子女就学难,以及店头镇政府驻地以西周边十几个村近3万亩黑土涝洼内涝的问题。深受广大群众好评。店头镇地处丘岭,地下水层浅,改革开放后,当地很多农民做起皮毛屠宰生意,严重污染地下水源,村内几眼井因碱性大,无法食用,群众意见很大,父亲了解情况多次到当地政府反映,领导很重视、组织专业人员,检测规划,各方筹资近100万元。从数10公里引来自来水。让近3000人吃上放心水。
店头镇驻地原有高级中学、完全小学各1处,都存在占地面积小,校舍多年失修,特别是操场坑坑洼洼,随着适龄儿童增加,特别是小学校舍已成危房,几乎没有操场。重新布局,置换,搬迁学校,已是摆在镇村两级领导干部面前的大难题。一方面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征集建设学校用地。父亲义不容辞地主动配会镇党委政府积极谋划,多方奔走,深入村街,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有时调解两村之间滚地矛盾,竞忘了吃饭。经过近五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上世纪八十年末期,建成一所占地45亩的崭新初级中学,占地60余亩的一处高级中学。同时将原高级中学翻新,改造一处占地26亩的完全小学和幼儿园,使店头镇教育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1970年,他通过多年观察,发现东至镇驻地西至沭河东岸,北至八里巷村南,南至垛庄村北,近万亩黑土粮田,多年来由于内涝严重,排水不畅,严重的地块颗粒不收,针对这一情况父亲多次奔波县、镇、村,找上级领导汇报自己的看法,终于引起县政府高度重视,安排水利部门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测绘规划,动员本镇16个村近 7000名民工,利用两个冬季整修了一条长12.8公里的“幸福渠”,彻底解决了近万亩粮田内涝的问题。
1989年,父亲作为县人大代表,在列席店头镇人代会时,向镇领导提出各种集资摊派太多,农民负担太重问题,当年店头镇就将每人70元集资减为50元,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提高了党委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成为全县第一个减去农民负担的乡镇。
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父亲的命运是那么悲惨,又是那么勇敢、坚强、有志气。一生从苦水中长大,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宁,又负伤致残,一生曲折坎坷,九死一生,小时候失去亲人,吃不饱穿不暖,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每当想到这些,我的心情是非常沉重的!
如今,父亲己离我们远去,但他的身影从未模糊。他用鲜血诠释忠诚,用一生践行信念,从战场英雄到荣军模范,始终保持着老八路的赤诚。作为军人的后代,多年来总想为父亲写点什么。由于各种原因,未从付诸实施,在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号召下,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特别是百年大庆缅怀老一辈革命英雄及其事迹此起彼伏,不由得勾起我心中多年来对父亲的怀念。所以想将他与战友们的峥嵘岁月,以及所经历的战斗故事告诉后辈们,铭记历史,吾辈自强。能有今天的和平与安宁的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小时候父亲给我们讲的这些,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都忘记了,所以根据残存的一点记忆、简历,获奖证章和其它零星文字资料,成此掘文,作为对父亲迟到的追忆与纪念。
谨以此文,致敬我的父亲,致敬那些为国家浴血奋战的英雄们。他们的精神,永远是照亮我们前行的灯塔!他们都是一部青春奉献史,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青春与热血,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尊重!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卫玉俊,临沂市临沭县人,中共党员,临沂市作协会员,临沭县盐业公司退休。作品《遇见美好,遇见自己》荣获第二届长江杯原创作品大赛一等奖。《岁末感怀获》获光大杯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家乡的板栗》荣获2022当代作家年度文学奖。从说俺家乡新变化》荣获2022当代作家杯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
编辑简介:王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沭县作协副主席,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齐鲁晚报·青未了》《新疆文学》《临沂日报》《日照日报》《七月颂歌》《东方散文》《真言贞语》《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