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与快递
——岁月里的生活印记
骏马
老齐总忘不了小时候跟着母亲去赶集的情景。天还未亮,就得摸黑起身,一脚一脚踩着草叶上的露水,走上五里路。那露水凉凉的,不一会儿就浸湿了布鞋,每走一段路,都得蹲下来清理鞋底沾上的泥土 ,带着晨气的泥土,就像是赶路人悄悄嵌在鞋底的独特“集前印记”,一路相伴,满是生活质朴的气息。西桥的集市按农历逢三、逢六、逢九开,母亲早早就在灶台上用笔画着日子,就盼着去买新收的绿豆。到了夏天,用新豆煮出来的绿豆汤,沙多汁甜,汤里还飘着细碎的豆衣,每一口都是赶集盼来的清甜滋味。
集市上,热闹非凡。卖菜的摊位前,青菜摆放得整整齐齐,翠绿色的叶片上还挂着清晨的露珠,在阳光的映照下,绿油油的,散发着鲜嫩的气息。摊主扯着嗓门大声吆喝:“刚拔的!嫩得很!”那声音伴随着烟火气,飘向远方。卖布的摊前,母亲总是蹲在那儿,反复摸着布料,仔细询问:“经不经洗,会不会掉色?”摊主满脸笑容,把布往母亲手里塞,信誓旦旦地说:“放心穿,洗十回都不变样!”而老齐最爱集南头的糖人摊,只见老汉手腕轻轻一转,金黄的糖稀就绕出了扛金箍棒的孙悟空。老齐紧紧攥着两毛钱,眼睛死死地盯着摊前,直到母亲扯着他的衣角,才恋恋不舍地咬着糖人跑开,糖汁黏在下巴上,微风轻拂,连风里都弥漫着甜蜜的香气。
那时候,买东西全靠等。等集日,等摊主出摊。有时候,母亲看中一把豆角,能从庄稼收成聊到家长里短,聊到摊主笑着便宜两分钱,这就是过日子的“小门道”。要是去晚了,新鲜豆腐卖完了,就只能无奈地叹一句“下次得赶在豆腐刚出锅的时候来”,带着点小遗憾,也带着对下次赶集的期待。
后来,通了公交,赶集不用再走那么远的路了。可日子里真正的新鲜事,是儿子小峰手里的智能手机。老齐一开始心里犯嘀咕:“我就不信,这手机里还能变出小米来?”直到快递员在门口喊“老齐家,取件”,小峰拆开纸箱,倒出颗粒饱满的黄小米。老齐捏了几颗放进嘴里嚼,米香顺着牙缝散开,可总觉得少了点集市上小米独有的味道——那是带着太阳和田埂泥土气息的香气。
再后来,快递成了家里的常客。小峰半夜嘴馋,摸出手机点袋坚果,隔天就能吃到;家里灯泡坏了,上午下单,下午快递员就送货上门。老齐心里一直惦记着李叔的柿饼。往年李叔在集西头摆摊,柿饼上的霜厚得能掉渣,咬起来甜润不腻。可今年李叔没来,听说是被儿子接到城里去了。小峰拿着手机划拉了一会儿,笑着说:“爸,找到了!李叔儿子开了网店,还挂着他以前摆摊的照片呢!”两天后,泡沫盒打开,熟悉的香甜气息飘了出来,只是包装上印着“产地直销”,比李叔当年用纸绳绑、牛皮纸包的模样,规整好看多了。
前几天,刘婶来串门,拿着快递袋,一进门就喊:“老齐啊,你上次说的治腿疼的膏药,我在网上买到了!比集上还便宜五毛呢!”说着就拆开给老齐看。膏药的颜色、气味,和集上卖的一模一样。老齐坐在门口的竹椅上听着,眼睛却望着不远处的村口。以前赶集歇脚的老槐树下,如今经常停着印着“快递”的绿色三轮车,穿蓝马甲的小伙子满脸笑容,弯着腰快速卸着箱子,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村民们围在旁边问:“我的苹果到了没?孩子等着吃呢!”小伙子指着箱子回应:“张叔,您的在这儿!刚从冷库拉来,还凉着呢!”这快递带来的场景,和当年集市上的热闹,隔着岁月,却透着一样的实在。
他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牵着他赶完集往回走的画面: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母亲手里的布袋子晃悠悠的,装着新打的酱油,还有给父亲买的粗布褂。那一刻,看着母亲略带疲惫却满足的笑容,他心里满是温暖与踏实,那种被生活的烟火气包围的感觉,成了他记忆中最珍贵的片段。现在,小峰也常抱着快递箱进门,箱子上印着“生鲜速运”“易碎轻放”,里面有时是给他买的软底鞋,有时是给邻居捎的蔬菜种子。拆开时,没有集市上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却多了一句亲切的“爸,你要的柿饼到了,快尝尝,看是不是以前的味儿”——这是快递里的温暖,和当年母亲手里的布袋子一样,装着过日子的心意。
集市上的吆喝声,渐渐成了旧时光的回响;快递车的喇叭声,成了新时光的日常。不是说哪个更好,而是日子实实在在地往前迈进了。从前,为了集市上那一口新鲜的绿豆,得掐着日子,踩着露水赶早集;如今,手指轻点屏幕,来自各地的新鲜食材就能轻松送达。从前的等待,是对生活小确幸的期盼;如今的便捷,是新光景里看得见的真切幸福。
其实,藏在这新旧变化里的,从来不是简单的替换,而是人们对过日子的“向往”从未改变。从前盼的是集市上那口甜、那份暖,是日子里的踏实;如今盼的是快递里的便捷、那份爽快,是新光景里的实在。日子一天天往好里过,这份“向往”落地生根,就是最踏实的好日子,最暖人心窝的那份热乎劲儿。
作者: 骏马,原名白玉俊,籍贯:陝西鄠邑,中共党员,服役、从警、退休,文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