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我们回望烽火岁月,总能在无数英雄故事中,触摸到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活烈士”秦光的人生轨迹,便是这千万英雄群像中一道耀眼的光。
作者强军同志以细腻的笔触,串联起秦光从湖北黄安“红小鬼”到百岁老战士的传奇一生:13岁投身革命,长征路上淬炼意志;抗日战争中两度身陷绝境——苏村阻击战身中数枪、遭毒气侵袭却奇迹生还,刘兆村激战重伤后装死脱险;此后又历经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洗礼,直至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晚年仍以革命故事传承信仰。文字间不仅还原了战场的惨烈与英雄的坚韧,更让我们看到,“活烈士”的称号背后,是对使命的坚守、对人民的牵挂,更是“宁死不屈”的信仰力量。
秦光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却以“两次死里逃生”的细节,生动诠释了何为“铁血丹心”。在和平年代重读这份经历,我们不仅是缅怀一位老战士,更是在汲取精神养分——当面对困难时,那份“绝不放弃”的坚韧;当肩负责任时,那份“舍身为民”的担当,正是先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特此编发此文,致敬“活烈士”秦光,也愿更多人能从这些烽火故事中,读懂信仰的重量,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发光。(509字)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刊20】
【散文】铁血丹心照汗青:
“活烈士”秦光的烽火人生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当岁月的风沙掠过百年征程,总有一些名字如丰碑般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故事带着硝烟的温度,穿越时空,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信仰的力量。秦光,这位从湖北黄安的红土地上走出的老战士,13岁投身革命,历经长征的淬炼、抗日战争的烽火、解放战争的硝烟与抗美援朝的风雪,用两次死里逃生的传奇经历,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上,写下了“活烈士”的不朽篇章。
1917年的黄安,正值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秦光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幼的他亲眼目睹过地主的压迫、侵略者的暴行,也见证过乡亲们在苦难中挣扎的模样。13岁那年,当工农红军的旗帜飘扬在故乡的山头上,秦光看着战士们为穷苦人谋出路的坚定身影,心中燃起了革命的火种。他瞒着家人,悄悄跟上了红军的队伍,成为了一名“红小鬼”。彼时的他,个子还没步枪高,却已在心中立下誓言:要跟着队伍,打跑敌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长征路上的艰辛,是秦光革命生涯的第一课。雪山的严寒冻裂了他的手脚,草地的沼泽吞噬着战友的生命,饥饿与疲惫如影随形。可每当看到身边的战友们相互搀扶、咬牙前行,听到指导员讲述革命胜利的希望,秦光就觉得浑身有了力气。他背着干粮袋,扛着比自己还重的弹药,一步一步跟在队伍后面,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属于自己的责任。这段征途,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更让他明白了“信仰”二字的重量——那是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绝不低头的勇气,是无论身处何等绝境,都绝不放弃的坚持。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相持阶段。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疯狂的“扫荡”,苏村阻击战便是其中一场惨烈的战斗。当时,秦光所在的部队负责阻击日军,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战斗打响后,日军凭借精良的武器装备,向苏村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猛攻。密集的炮弹在阵地上炸开,硝烟弥漫,尘土飞扬。秦光趴在战壕里,紧握着手中的枪,瞄准冲上来的日军,一次又一次扣动扳机。
就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日军突然释放了毒气。黄绿色的毒气弥漫在阵地上,战士们纷纷咳嗽、流泪,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秦光只觉得喉咙像被火烧一样疼,眼前阵阵发黑,但他强忍着不适,继续向敌人射击。突然,两颗子弹先后击中了他的身体,剧痛让他倒在了战壕里。鲜血很快染红了他的军装,他意识模糊,却还想着要爬起来继续战斗。可就在这时,一名日军士兵走到他身边,对着他的身体又补了一枪——在敌人看来,这个倒下的八路军战士,早已没了生命迹象。
然而,命运却给了秦光一次奇迹般的重生。日军撤退后,后续打扫战场的战友发现,秦光的身体还有微弱的气息。原来,那最后一枪没有击中要害,加上毒气的作用让他陷入了深度昏迷,才让他躲过了日军的彻底搜查。战友们立刻将他抬下战场,送往后方医院救治。在医院里,秦光昏迷了整整三天三夜,医护人员用尽了各种办法,才终于将他从死神的手中拉了回来。当他醒来时,看到身边熟悉的战友,第一句话便是:“部队……转移了吗?群众……安全了吗?”那一刻,所有人都红了眼眶——这个刚刚从鬼门关走回来的战士,心中牵挂的,依然是任务与群众。
苏村阻击战的重伤,并没有让秦光停下战斗的脚步。伤愈归队后,他更加坚定了抗击日寇的决心。1943年,在刘兆村激战中,时任支队政委的秦光再次面临生死考验。当时,日军的兵力远超我方,战斗打得异常艰难。秦光带领战士们坚守阵地,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在一次冲锋中,他被敌人的炮弹碎片击中,腹部受了重伤,鲜血直流。他倒在地上,看着身边的战士们还在奋勇杀敌,却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
就在这时,日军开始对战场进行搜捕,想要抓获存活的八路军战士。秦光心中一紧,他知道,一旦被敌人俘虏,不仅自己会遭受折磨,还可能泄露部队的机密。危急关头,他强忍着剧痛,屏住呼吸,将身体埋在战友的遗体和碎石之下,闭上眼睛,装作已经牺牲的样子。日军士兵拿着刺刀,在尸体堆里翻找着,冰冷的刺刀好几次擦过秦光的身体,他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却始终没有动一下。
或许是秦光的伪装太过逼真,或许是上天再次眷顾这位勇敢的战士,日军最终没有发现他还活着,悻悻地离开了。直到日军走远,秦光才缓缓睁开眼睛,挣扎着从尸体堆里爬出来。此时的他,伤口因为刚才的隐忍而更加疼痛,身体也因为失血过多而极度虚弱。他咬着牙,一步一步朝着部队撤退的方向爬去,渴了就喝路边的雨水,饿了就啃随身携带的干粮渣。就这样,他凭着顽强的意志,在野外爬行了两天两夜,终于遇到了前来搜寻的战友,再次成功脱险。
两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让秦光获得了“活烈士”的称号。但他从不把这些传奇挂在嘴边,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千千万万抗日战士中的普通一员,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才是真正的英雄。他常说:“我能活下来,是因为战友们的保护,是因为革命的信念支撑着我。我活着,就要替那些牺牲的战友继续战斗,直到把侵略者赶出去,直到新中国成立。”
解放战争时期,秦光跟随部队南征北战,从东北到华北,从华东到华南,每一场战斗都有他冲锋的身影。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再次主动请缨,奔赴朝鲜战场。在冰天雪地的朝鲜半岛上,他带领战士们克服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与装备精良的美军展开较量,用生命和鲜血守护着祖国的安宁。
1955年,新中国举行授衔仪式,秦光被授予上校军衔。这份荣誉,是对他数十年革命生涯的最好肯定,是对他两次死里逃生、始终坚守信仰的最高褒奖。但他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晚年的秦光,依然保持着革命军人的本色。他生活简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还常常给身边的年轻人讲述革命时期的故事,教育他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要传承革命先辈的精神。他会拿出珍藏多年的旧军装,指着上面的弹痕,给孩子们讲苏村阻击战的惨烈;他会翻开泛黄的相册,指着照片里的战友,给孩子们讲刘兆村激战中战友们的英勇。在他的讲述中,那些烽火岁月里的故事变得鲜活起来,那些逝去的战友仿佛又回到了人们的眼前。
2019年,秦光走完了他102岁的人生旅程。这位“活烈士”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间。他13岁参加革命,用一生践行了对党的忠诚;他两次死里逃生,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宁死不屈”;他历经战火洗礼,却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的热爱。他的故事,是中华民族抗争史上的一个缩影,是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真实写照。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再也不用面对枪林弹雨,再也不用经历生死考验。但秦光等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需要我们用心守护;他们用鲜血铸就的精神,需要我们代代传承。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想想秦光在苏村阻击战中身受重伤却依然坚守的勇气;当我们在生活中面临挫折时,想想秦光在刘兆村激战中装死脱险、永不放弃的坚韧;当我们享受着幸福生活时,更要记得,这份幸福的背后,是无数像秦光一样的革命先烈,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换来的。
秦光的名字,或许不如狼牙山五壮士那样广为人知,但他的故事同样震撼人心;他的人生,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同样充满了信仰的力量。他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革命的洪流中,牢牢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他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在历史的长河中,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铁血丹心照汗青,英雄精神永传承。“活烈士”秦光的烽火人生,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前进,永不退缩。(3022字)
【秦光简介】
秦光(1917年—2019年4月9日),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人,13岁参加工农红军,先后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校军衔,曾任河北物资储备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等职。
一、革命历程
秦光自幼受地主压迫,13岁加入红军,参与创建鲁西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他参与苏村阻击战,率部以20余人顽强抵抗日军数千人,弹尽粮绝后仍坚持战斗,头部中弹后仍带伤突围。抗战期间两次重伤未死,被日军俘虏后趁机逃脱。
二、历史贡献
他参与长征期间多次保护红旗不倒,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顶着炮火维护阵地。解放战争时期参与淮海战役等重大战役,抗美援朝期间负责空军后勤保障。
三、晚年生活
2019年4月9日7时35分,秦光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因病逝世,享年102岁。他身上至今存有十几块弹片,被战友称为“活烈士”。 (356字)
共3899字 2025年8月30日于宝鸡
2025年9月2日定稿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