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基因图
实验室蓝光笼罩着基因序列仪,沈晨曦将玻片推入镜筒。荧光标记的DNA链在屏幕上舒展,恍若微观世界的经纬线。当她将陆世钧的基因图谱与《天工织造谱》的纹样重叠时,呼吸骤然停滞——某些碱基对的排列竟与织谱中的“龟背纹”完全吻合。
“不是遗传病。”她深夜叩响陆世钧的病房,投影灯将基因图打在白色床单上,“是基因锁。沈家祖先用织纹加密了某种免疫编码,咳血是基因觉醒的征兆...”
老人颤抖着摸出枕下田黄石章。印钮突然弹开,露出藏了八十年的微缩胶卷——沈墨卿用显微针技术在蚕丝上刻写的信:“吾族非寻常匠户,实为轩辕氏织天官后裔。肺腑藏经纬,血气通星斗,咳珠唾玉非病症,乃天地气机交感。”
恰此时,窗外掠过彗星尾焰。陆世钧突然坐直身体,多年咳血带来的虚弱竟一扫而空。他赤脚奔至天台,指向夜空中爆发的流星雨:“快!记录经纬度!那是...”
话音未落,所有电子设备同时黑屏。城市陷入黑暗的瞬间,沈晨曦惊见老人周身浮起微光,咳出的血珠在空中凝成三维织纹,正是织谱失传已久的“天网缀星图”。
第十一章 星纹启
全球大停电的第七天,苏州成了萤火虫的海洋。陆世钧带领市民用沈家染法制作荧光绸,夜空中飘动的布匹如星河垂落。少女们踩着传统织机发电,梭声与发电机嗡鸣合成奇异的交响。
日本考察团穿越封锁线赶来时,山本之孙捧着褪色的怀表深深鞠躬:“祖父临终前说,沈家的织纹是导航图——不是给船舰的,是给文明的。”他展开怀表夹层,鎏金指针竟拼出二十八星宿图。
在博物馆地下秘库,三代人用田黄石章启动暗闸。岩壁滑开,露出青铜织机状的仪器,星图在罗盘上自动校准。当彗星再次掠过天顶时,仪器投射出全息织谱,显现出公元前2600年的记载:“轩辕氏铸天机杼,织补臭氧破洞。”
阿四的曾孙突然举起手机:“非洲部落发来织纹照片!”屏幕上的草编图案与星图完全一致——原来全球原住民纺织纹样,共同构成了守护地球的基因编码图。
第十二章 天衣曲
平流层飞艇撒下生物纤维网时,陆世钧正站在太湖中心的监测站。百岁老人的白发在电离风中飞扬,咳出的血珠化作修复臭氧的纳米催化剂。
全球纺织机同时启动。蒙古包里的绒毯织机、瑞士钟表匠的提花机、非洲妇女的编篮架——所有蕴含传统织纹的器物都发出共鸣。社交媒体上#织补天空#tag下,印第安少女上传羽毛编织视频:“祖母说这是星星的针脚。”
沈晨曦在基因仪前收到异常数据:陆世钧的端粒长度正在逆转。当她冲进控制室,只见老人站在全息星图中央,身体渐趋透明:“经纬的真正秘密是——文明如锦,断经复续,残纬重连,唯生生不息。”
他的身影化作光粒升腾,融入银河般的织网。南极监测站传来欢呼:臭氧空洞首次开始愈合。天空飘落细雨,雨中闪烁着微光,触地即绽出石榴花的幻影。
月光重新洒向大地时,沈晨曦在无声的织机房抱起新生的曾侄女。婴孩掌心天然带着朱砂胎记,恰似织谱首页的“经纬印”。
窗外,千年石榴树突然花开似火。花瓣拂过纺车,带起一缕银丝直上云霄,在夜空中绣出永不消散的宣言:
天衣虽无缝,自有匠心补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