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烽火织
民国二十七年冬,武汉临时工厂的窝棚区飘着棉絮与硝烟的混合气味。陆世钧蹲在战地医院帐篷里,用镊子从伤员肩头夹出染血的弹片——那正是他按照织谱中“软钢嵌丝法”试制的防弹绸。
“陆工!稽查队又来了!”小学徒阿四滚进帐篷,怀里抱着刚染好的土黄布匹,“说是查抄‘非法物资’...”
陆世钧迅速将染缸推进病床下。缸里浸泡的可不是普通布料,而是用织谱记载的“藕丝浸油法”处理的信号布——遇碘蒸气会显影军事地图。门外已传来皮靴踩碎冰碴的声响。
“慢着。”穿灰呢大衣的男人抬手拦住稽查兵。他指尖掠过布匹时突然停顿,竟捻起线头在鼻尖轻嗅:“这是沈家的双宫茧丝?经纬里掺了柞蚕丝增加韧性?”
陆世钧瞳孔骤缩。来人解开大衣纽扣,内襟赫然缝着半幅褪色的云锦残片,纹样正是《天工织造谱》里失传的“山河缀玉纹”。
“鄙姓陈,战时物资统制局的。”男人递来搪瓷缸,热气氤氲出眼底的红丝,“令师沈墨卿是我表舅公,民国元年他送我去日本学纺织机械...”缸底沉淀着几粒石榴籽般的暗红色颗粒——正是织谱秘载的植物染料“苏枋晶”。
午夜汽笛长鸣中,陈科长展开江城布防图。他指尖点向日军驻地:“我们需要能把药品送进封锁线的‘活地图’。”油灯下,陆世钧将织谱覆上地图,明代军屯纹样与当下街巷完美重叠,经纬线交汇处亮起萤火般的微光——那是用鱼鳞粉调制的特殊颜料。
次日出城的粪车里,阿四紧贴夹层木板。少年怀里裹着的“尿布”实为防毒绸,经纬间密织着活性炭颗粒。当他听见城外接应的梆子声时,突然摸到布料暗袋里硬物——半块石榴形状的田黄石章,刻着“经纬”二字。
第七章 暗梭引
香港皇后大道的霓虹灯映不亮后巷的潮湿。陆世钧假扮布商走进“锦荣祥”绸缎庄时,留声机正放着周璇的《夜上海》。柜台后戴金丝眼镜的老板哼着曲,手指却在算盘上敲出摩斯密码:“日军港岛司令部要订三百匹和服腰带。”
“用这个。”陆世钧展开织谱“虫鸟卷”,指向一组看似藤蔓的纹样,“唐草纹里藏航道暗流图,腰封金线可拼出潜艇巡逻时刻表。”
玻璃门突然映出巡捕房警车。老板猛地掀翻染料架,靛蓝液体淹没柜台时,陆世钧已被推进地窖。黑暗中飘来鸦片烟的甜腻,他听见山本宗一郎带关西口音的日语:“陆先生,帝国纺织会社会长虚位以待...”
地窖铁门轰洞开,陈科长举着消防斧现身,身后跟着满身煤灰的阿四——少年竟从九龙铁路隧道挖通了这里!混战中陆世钧撞翻染缸,紫色液体漫过山本的白西装,暴露出衣襟暗袋里的怀表:表盖内嵌的照片,竟是年轻时的山本与沈墨卿在东京帝大纺织系的合影。
“老师从未背叛。”陆世钧在汽笛声中展开织谱最后一页,显影药水涂出沈墨卿的绝笔:“饲虎狼以残锦,护经纬于沧海。”原来当年沈家献出的只是伪谱,真本早已通过山本——这个沈家安插最深的暗桩——送到了陆世钧手中。
第八章 新机杼
一九五零年劳模表彰会上,陆世钧抚摸着国产自动织机的铸铁框架。观礼席里坐着穿中山装的山本,他现在是天津棉纺厂的技术顾问。当少先队员献上红领巾时,老人突然用日语喃喃:“像不像沈桑最爱的朱砂染?”
阿四如今已是技术科长,正给苏联专家展示新发明的“七彩纺”。纱锭飞转中幻化出虹彩,原理竟来自织谱记载的“孔雀金线法”——用不同吸湿性的纤维混纺,遇水汽会自动变色。
“陆总工,新疆建设兵团求援!”秘书送来加急电报,“采棉机故障,二十万亩棉田待收。”陆世钧沉思片刻,突然展开织谱“农事卷”。指间掠过元代“棉纺图”时,他注意到晾棉架上的滑轮组——那竟是简易采摘机的原型!
三个月后,天山脚下的棉海轰鸣着自制采棉机。阿四在驾驶舱高喊:“按您改的‘双辊摘棉法’,效率提高三倍!”陆世钧笑着抬头,忽然望见棉田尽头伫立的褐色身影——当地牧民正用传统纺锤捻线,阳光给羊毛镀上金边,恍若《天工织造谱》首页的“纺绩溯源图”。
当晚庆功宴上,维吾尔族老人献艾德莱斯绸。陆世钧抚过绸面熟悉的“绞缬纹”,突然热泪盈眶——这竟是沈家失传的“经纬绞胎法”,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
第九章 石榴红
一九八三年清明了,苏州丝绸博物馆的梨花落满青石阶。轮椅上的陆世钧停在一架复原的明代提花机前,看年轻讲解员演示“绫罗织造法”。
“爷爷,线卡住了!”扎羊角辫的小女孩着急拉扯他的衣角。陆世钧俯身握住孩子的手,引她拨动综框:“经线要稳如山河,纬线要灵似流水...”刹那间,整个织机房安静下来——老人调整后的织机竟流出《千里江山图》的纹样!
媒体蜂拥而至时,陆世钧只默默取出贴身收藏的田黄石章。印泥按下瞬间,他忽然剧烈咳嗽,绢帕飘落处绽开石榴籽般的血点。人群惊呼中,穿白大褂的医生挤进来,胸牌写着“沈晨曦”——正是当年偷挖织谱学徒的孙女。
“陆爷爷,基因检测结果出来了。”女医生哽咽着展开报告,“您咳血是因为遗传性铁尘肺...沈墨卿太公也是因此早逝。”
博物馆顶灯骤然熄灭。应急照明亮起时,众人惊见所有绸缎在暗处发出幽蓝光芒——原来陆世钧毕生研发的荧光纤维,正是为破解家族遗传病而制的生物标记物。
月光如水银泻地。百岁老人最后抚摸织机上的《千里江山图》,轻声哼起沈墨卿教他的吴歌:“经线那个长来纬线那个密,织出个山河万年春...”他的手指在“山脊”处停顿,那里用金线绣着微不可见的署名:
经纬补天处,自有后来人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