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毛体风骨,书赤子情怀
——孟令成的书法之路
孟凡秀
世界上常有这样的事:明明知道只要坚持到底,就会离成功更近,可很多人却总因种种原因半途而废,没能坚持下去。而毛体书法家孟令成先生却不同,他以“矢志不渝、持之以恒”的信念,真正做到了这份坚守。
光靠坚持和毅力,就一定能成功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坚持固然重要,但如果方向错误,一味坚持反而会南辕北辙,离成功越来越远。真正的坚持,是在对事情深入探索、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认定目标,笃定前行,所谓“拿得定、见得透,则事无不成”。

孟令成先生现为济南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正确坚持的意义。1964年,孟令成出生于济南,自幼便对书法怀揣着炽热的喜爱。他从最基础的一笔一画开始,研习颜真卿颜体毛笔楷书,一笔一划地揣摩,在慎思笃行中逐渐掌握了字的框架结构,熟悉了书法这门抽象的线条艺术。随着对书法理解的深入,他自然地过渡到草书领域,广泛涉猎各类草书教科书,不断汲取知识养分。
在众多书法风格中,毛泽东诗词书法手迹那种独具风采的草书,对孟令成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这不仅源于书法艺术本身的魅力,更因为他内心对伟大领袖怀着深深的敬仰与热爱。这份情感促使他口到手到,熟练背诵并书写毛主席的多首诗词语录,在毛体书法的研习之路上坚定地走了下去。

孟令成先生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不仅需要坚持,更需要在正确方向上的坚守。只有目标明确、路径正确,坚持和努力才会有意义,才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
苏东坡曾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份“坚忍不拔”,不仅是伟人成事之基,亦是孟令成先生在毛体书法领域深耕的底色。
孟令成先生研习毛体书法已逾二十载,闲暇时光始终凝神聚力于毛泽东书法的研究与创作。他心摹手追,力求臻于至善,最终形成了大气流畅、神采焕然的独特艺术风格;在艺术追求上,他始终坚守毛体书法“神骨弥坚、神气贯通”的精髓,凭借这份执着,多次在省内外书法大赛中斩获佳绩。

如今,毛体书法已在全国形成新的书法流派,孟令成先生的作品便是其中的亮眼代表——他的书法以和谐结构与气势磅礴的整体布局为特色,字形大小灵活搭配,线条运作延绵起伏,娴熟流畅且笔笔传神,观之令人击掌赞叹。
毛泽东同志一生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却从未被磨灭意志、动摇决心,其身上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冲破阻力一往无前的魄力,正是孟令成先生砥砺前行的精神食粮。也正因如此,他始终保持积极乐观、淡定从容的心态,春去秋来笔耕不辍,字里行间尽显“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洒脱气度。
艺术形象皆为情感的载体,孟令成先生的毛体书法便是如此。他心手合一,笔法灵动多变,其艺术表现力着实令人惊叹。无论是《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豪迈;还是《七律·长征》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豁达,他都能精准捕捉并临摹出诗句中蕴含的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笔下字势既具磅礴霸气,又与毛体神韵惟妙惟肖。
这份表现力,源于他对书法全局的掌控力——谋篇布局、结字运笔皆成竹在胸,笔法的多变背后,是浓厚的情感与充沛的激情在支撑;而运笔时对每一处细节的极致打磨,更显其字里行间的大爱深情与浩然正气。

观其作,更能读懂其人:孟令成先生是热爱毛主席的追慕者,是对书法兴趣盎然的践行者,是至情至性的赤子,亦是深悟“天人合一”的智者。他外表淡然,内心却澎湃炽热,这份独特气质贯穿于书法作品始终,成就了其“狂而不野”的鲜明风格。
书法领域常提及悟性与天赋,许多人将二者说得神乎其神、传得玄之又玄,实则它们并非难以捉摸。悟性,是对艺术原则的领悟力;天赋,是塑造艺术形象的思维方式。孟令成先生便有着极高的悟性,能以慧眼辨得毛体真髓,精准捕捉伟人书法的精妙之处。
春秋时期,孔子曾向乐师师襄学琴:在熟练掌握演奏技巧、领会曲子蕴含的思想后,他的认知进一步升华,竟能准确判断出那是周文王所作的琴曲。这恰如“美景常在高远之处,无意志者难以抵达。艺术的深层境界,从来都需以领悟力与坚持为阶梯。

由此想来,孟令成先生在毛体书法上的造诣,绝非单纯的技法模仿。他必定是透过笔墨,深刻感悟并传承了领袖精神的内核,才得以将毛体的神韵与风骨诠释得如此到位。这份坚守与热爱,恰如诗句所赞:
墨海扬帆照衷肠,笔耕不辍志轩昂。
古来成事凭坚守,今见先生续锦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