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广州清晨,暑气尚带着惺忪倦意。蒸笼涌出的白汽漫过卖肠粉的竹架,米香在街头氤氲铺展。这份烟火晨光,却未能留住湖南涟源商人梁四清的脚步。
他匆匆抓过沉甸甸的双肩包,甩进车内,驱车驶向故土。
包里,是他为洞上族精心拟就的“2025本科及研究生新生奖学金颁发仪式”方案,主题赫然写着:“托举成才,家族使命”。
晨雾尚未散尽的八月十三日,丹桂的花香已悄悄爬上洞上的田埂。梁四清的身影,早早落在了梁氏宗祠沉郁的青瓦之下。
乡贤理事中心的梁选华、梁银根等人陆续赶来。2023年,洞上族便成立了“涟源市洞上乡贤理事中心奖学基金会”,如今这项传统愈见规范,基金的监管一丝不苟。
梁四清取出策划书,逐项分解落实,现场拟定了“梁氏洞上族、涟源市洞上乡贤理事中心奖学捐款倡议书”。倡议书一经发出,捐款的数字如溪流汇川:一万元、一万元、八千八百元、五千元……梁选华的名字率先落在登记簿上,梁四清、梁深和等人的签名紧随其后。墨迹晕开的间隙,梁剑辉的五千元添上了最后一笔暖意。
“得让孩子们刻在心里,读书,从来是光耀门楣的荣耀。”梁四清蹲在祠堂院中,用竹竿轻轻挑下那幅褪色的旧标语。他踩上板凳,米浆滚烫,手下动作却行云流水,将粘稠的温厚刷上斑驳的砖墙。新写的“祖宗德泽润桑梓,奖学助学育栋梁”对联,在午后的阳光里,墨迹渐干,亦如希望,在众人心中徐徐铺展。负责打理的大婶递来热茶,他只笑着摆摆手:“茶不急,孩子们的舞台耽误不得。”
募捐倡议书在家族群中传开,涟漪般漾开回应。八十三岁的梁笃正老人是当晚第一位响应者,捐出二百元:“老骨头,也凑个热闹”。群情踊跃,退休干部梁呈祥捐款二千元:“钱不多,心意到了。”梁松旺、梁康华、梁建高亦各自捐出二千元。退休教师梁国庆附言情深意切:“我捐三千。洞上的娃,就该有书念,有前程奔!”。
祠堂的木案旁,梁春桃工整记录:梁涛一千、梁建新二千、梁光华二千……笔尖蘸墨,晕开又凝干,名单渐长,如同在寂静中撒下一地闪耀的星芒。
此后的三天,梁四清的手机成了不歇的热线。广州工厂的事务,他一概回复:“缓缓。”心思和脚步都钉在了祠堂里,这里成了他的临时指挥中枢。捐款持续汇入,其间,连特意星夜兼程赶回的梁勇,也带来了沉甸甸的一万二千元。昏黄的祠灯下,他终得一声长舒。光影摇曳,十五万余元善款被细致分扎:四千、三千、两千……一叠叠整齐的红包堆积案头,在灯下流动着温润而坚定的微光。
十七日,熹微晨光里,二十九名学子肃立宗祠阶前。当1999年娄底高考状元、现英伟达硅谷高管梁勇登台,分享那些拼搏过往时,梁四清悄然退至廊柱的阴影里。他的目光,仿佛越过祠堂厚重的砖瓦,穿透三百年时光,看见了族谱里记载的“师古义学”,听见了先祖们清越的读书声。
八点三十分,升旗的哨音清亮地划破晨雾。梁四清的手无意识地按在腰间那一串钥匙上:广州工厂的、老家屋门的、宗祠铜锁的……红旗稳稳升至檐角那一刻,他凝神静听,学子们在国旗下、族旗前庄严宣誓:“爱国爱家,为祖国繁荣昌盛努力学习……”
回到祠堂大厅,颁奖仪式正式开始。梁四清致欢迎辞:“……这不仅是对卓越的表彰,更是对我族崇文重教传统的生动传承!看到学子们青春洋溢的脸庞,我们仿佛看到家族蓬勃的未来。你们书写的不仅是个人履历,更是我族文脉的延展。愿‘为学博学笃行,在府秉政为民’的家风,化作你们远行时的脊梁。”
湖南梁氏宗亲联谊会、观山梁氏联谊会、世机公两会得知洞上的奖学活动后,不仅送来捐款,更派代表亲临会场。宗亲联谊会的代表在仪式上掷地有声:“梁氏耕读传家之风,乃立族之本!”他们勉励学子不负众望,为门楣添彩,为社会增辉。观山梁氏、世机公的代表亦谆谆嘱托,期望后辈珍惜韶华,学成后必当回哺乡土,传承门风。
颁奖时,梁四清的掌心悄然沁出微汗。每递出一个红包,他的手总会下意识地为少年整理一下衣领,轻轻拂平肩头的褶皱,低声叮咛:
“进了好大学,就扎深根,再往上攀!”
“学医的娃,记住村里老郎中治病救人的仁心……”
一个姑娘想退回红包,说要留给学弟学妹。他一把攥紧女孩的手,指腹清晰感受着红包上“奖”字的凸起,语气斩钉截铁:“拿着!这是族里给你在远方的底气!”那份力量,透过指尖,直抵心灵。
仪式结束后,梁四清的手机震了震,研究生梁家俊的信息倏然点亮屏幕:“奖学金是族里给我的翅膀。待学成时,必驮着家乡的月光归来。”
梁四清一字一句读罢,指尖在屏幕上轻轻一叩,如同无声地,也触到了那颗年轻、炽热、且无比郑重的心。
日头西斜,宗祠的巨大阴影在院内沉稳地拉长。案前,梁四清仍伏着身,一笔一画,极其郑重地将二十九个名字誊写入他的笔记本。“985”、“211”的旁注如同金色的注脚,仿佛是在洞上这块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沃土上,亲手插下了一行行挺拔青翠、满载期冀的秧苗。
晚风温柔拂过他摊开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墨迹氤氲如时光流痕:“2025,贰拾玖……”数字在静谧中生长,那是希望本身的形状。
铜锁"咔嗒"合起时,暮色正漫过田埂。祠檐下的灯亮了,橘色的光淌在地上,把梁四清的影子拓在门板上。他站在那里,身后是"崇文重教传薪火"的朱红大字,字的边角被岁月磨得温润,却比任何时候都亮。
祠堂外面今年新移植的百年老樟树,它的根早已扎进了洞上这片热土,也扎了梁氏族谱里,而此刻,新生的枝桠正探向星空。二十九扇亮灯的窗,倒映在它斑驳的树皮上,像二十九枚火种,要把扎进过“师古义学”的根须,燃成照亮山外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