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九一八”
以史为鉴,铸就民族复兴的精神
许秀英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每当这首《松花江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1931年9月18日那个寒夜的刺骨伤痛,便会穿透近百年的时光,重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那一夜,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柳条湖事件”,以卑劣的谎言为借口炮轰北大营,用铁蹄碾碎了东北大地的宁静——这不是偶然的冲突,而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妄图吞并中国的侵略开端。
短短4个多月,128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沦陷,3000多万东北同胞被迫陷入亡国奴的深渊。日军推行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是刻在中华民族骨血里的暴行:在抚顺平顶山,3000余名手无寸铁的平民惨遭集体屠杀,村庄被付之一炬;在哈尔滨731部队,无数同胞沦为活体实验的“材料”,遭受着违背人性的折磨;从城镇到乡村,粮食被掠夺、房屋被炸毁、亲人被屠戮,东北大地成了人间炼狱。这段屈辱的历史,不是泛黄书页上的文字,而是无数家庭的破碎、无数生命的消逝,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沉重的伤痕之一。
面对侵略者的残暴,中华儿女从未低下不屈的头颅。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旗帜,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第一时间发表宣言,揭露日本侵略真相;9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号召,呼吁“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在党的领导下,白山黑水间燃起了抗日的烽火:杨靖宇率东北抗联在零下40摄氏度的雪地里,以草根、树皮甚至棉絮为食,与日军周旋数日,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胃里仍找不到一粒粮食;赵尚志带着枪伤率部冲锋,即便被俘后遭受酷刑,也始终未吐露半句机密,用34岁的生命诠释“誓志为国不为家”;赵一曼在狱中经受了几十种酷刑,却始终笑着告诉敌人“我的主义、我的信念,绝不改变”,临刑前留给儿子的遗书里,满是“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的家国情怀。他们不是孤立的英雄,而是千千万万抗日志士的缩影——正是这些“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先烈,用血肉之躯在黑暗中筑起了民族抗争的长城。
从“九一八”事变后的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的壮阔洪流,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历经14年浴血奋战,终于在1945年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它不仅洗刷了百年国耻,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它不仅捍卫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更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走向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如历史所昭示的: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没有先烈们的牺牲奉献,就没有今天的和平与幸福。
如今,硝烟早已散尽,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但“九一八”的警钟从未停止长鸣——因为忘记历史,就是对先烈的背叛;淡化苦难,就可能重蹈覆辙。我们铭记“九一八”,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便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动国家发展——从芯片研发到航天探索,从乡村振兴到科技自立,用综合国力的提升筑牢国家的“安全屏障”;铭记先烈们的家国情怀,便要将“爱国”从口号化为行动——在岗位上履职尽责,在生活中坚守底线,让红色基因融入每一代人的血脉;铭记“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便要凝聚起全民族的共识,以统一的意志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
九十余载风雨兼程,中华民族早已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强起来”,但“九一八”所承载的精神重量,始终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当防空警报在每年9月18日响起,那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宣告:吾辈当以史为鉴,以志为帆,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让先烈们用生命守护的祖国,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作者简介,许秀英,女,汉族,1948年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中专学历,助理馆员。山东省劳动厅半工半读机械学校淄博分校毕业,分配在山东三线军工厂九七六厂工作。酷爱文学,喜欢写作。爱做服装,喜欢纸。1998年退休,定居日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