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村抗日英雄李剑锋
的烽火人生与精神传承
李桂树 李汉玉
1926年11月30日,李剑锋出生于江苏省铜山县吴桥乡花山村(今属铜山区),这片被战火烙印的土地,不仅赋予他生命,更塑造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从目睹日寇暴行的少年,到驰骋疆场的抗日战士,再到守护家国的革命将领与红色精神传承者,他的一生,是一部镌刻着家国大义的传奇史诗。
1938年,12岁的李剑锋经历了改变人生的创伤时刻——日本侵略者的铁甲车呼啸而过,向逃难的乡亲疯狂扫射,无辜百姓倒在血泊中,家园沦为废墟。这血淋淋的场景,在他心底刻下国仇家恨,“抗日救国”的信念自此生根。彼时的他,虽只是乡野少年,却暗下决心:定要将侵略者赶出中国。1936年至1939年,他先后读了一年私塾、三年小学,书本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现实的山河破碎交织,让他早早懂得了民族大义的重量。
1941年4月,15岁的李剑锋终于踏上革命路。当地铜山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他主动报名成为勤务员,白天穿梭各村传递情报,夜晚借油灯学习革命理论,生怕错过任何为抗日出力的机会。1943年8月,他进入淮北抗日根据地邳睢铜联合中学,过着“肩背芦席马扎,敌情来了转移,无敌情就上课”的游击求学时光,边学习边参与政权选举实践,在烽火中快速成长。1944年是他的转折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系统学习战术指挥与军事技能,从热血少年蜕变为能打硬仗的战士。
毕业后,李剑锋投身抗日主战场:津浦陇海铁路破袭战中,他冒炮火爬铁轨、安炸药,炸毁日军补给线;攻打时村、曹八集敌伪据点时,或迂回包抄摧毁碉堡,或带伤冲锋击溃敌人,用生死践行誓言。抗战胜利后,他的战斗脚步未停:1945年起历任新四军、华中野战军、江淮军区等部队职务,1948年参加淮海战役,带领部队昼夜奔袭碾庄、坚守阵地三天三晚;1949年参与渡江战役与南京警备工作,见证新中国诞生。
建国后,他继续守护家国,1950年起任28军等部队要职,1955年被授少校军衔,1978年任28军副政委,用毕生守护新生政权。1983年离休後,他仍投身关心下一代工作,20多年深入学校、工厂讲革命故事,还参与新四军研究会,编辑史料、发表文章,让红色基因代代传,並多次获评先进离休干部、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
202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李剑锋的精神如同不灭的火种,为我们照亮前行之路。我们首先要学习他“少年有志,家国为先”的赤子情怀——12岁立志抗日,15岁投身革命,他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密相连。如今的我们,无需面对枪林弹雨,但仍需把“家国”二字刻在心里:看到国家科技被“卡脖子”,便立志投身科研;发现家乡发展有短板,便主动返乡建设,让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
其次要学习他“不畏艰险,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从抗大苦学技能,到战场冲锋陷阵,李剑锋从不因困难退缩。当下的我们,在平凡岗位上也会遇到“硬骨头”:程序员面对复杂代码,不能半途而废,要像他研究战术般拆解问题;教师遇到调皮学生,不能轻言放弃,要像他坚守阵地般耐心引导;医护人员面对紧急病患,不能畏惧挑战,要像他带伤作战般扛起责任,用“不服输”的韧劲攻克每一个难关。最后要学习他“一生奉献,初心不改”的坚守品格——李剑锋从抗日战士到离休干部,始终以“职务有限,义务无限”要求自己。我们在岗位上更要如此:环卫工人坚持把每条街道扫干净,是对“奉献”的诠释;快递员把每个包裹准时送到,是对“责任”的践行;基层干部把每件民生小事办到位,是对“初心”的坚守。平凡岗位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只要像李剑锋那样始终保持热忱,就能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
抗日英雄李剑锋虽已走过漫长岁月,但他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节点上,我们当以他为榜样,把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让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用实际行动告慰先烈:这盛世,如你们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