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读《师说》感怀
作者 隋世昆
余今年逾古稀,重理旧籍,偶翻韩昌黎《师说》,不禁抚卷长叹。想当年初读此文,尚在弱冠,而今白发苍颜,烛火之下,字字竟如刀刻斧凿,直入肺腑。
忆昔曾教坛执鞭,余每以“传道授业解惑”自勉。然当时年少气盛,未尝深究“道”之为何物,“惑”之从何而生。但知照本宣科,视师道尊严如金科玉律。学生有疑而不敢问者,余竟以为理所当然,而今思之,何其谬也!
韩公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此语真如暮鼓晨钟。余教席廿余载,所遇聪慧子弟多矣。有少年能解《六国论》之内涵,有女弟子善绘山河之气象。彼时余虽面上嘉许,心下未尝不存几分师长矜持。我曾以分数为绳墨,束缚多少飞鸟;又以师威为墙,隔绝多少春草。如今想来,当年若肯放下身段,与学生互学互鉴,教学相长,岂非更得教育真谛?
最可叹者,世人每以教书为“授”,不知实为“学”。余至暮年方悟,所谓师者,非立于高台发号施令之人,实乃与学生同行共进之旅伴也。子曰“教学相长”,韩公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皆为此理。韩愈之“道”,不在高文大典,而在人之互觉。
烛影摇光,掩卷沉思。教育一事,古今一理。非真知不足以为师,非虚心不足以育人。韩公千年前已道破天机,而我辈穷数十年方得窥门径,岂不惭乎?
夜风穿牖,拂动案头书页,恍如当年学堂中书声琅琅。余虽老矣,犹愿以此残年,再思教学之道,或可与童子论学,互证心得。师道无涯,唯诚与谦而已。
西江月·重读〈师说〉感怀
隋世昆
道蕴千秋师说,
文开八代宗风。
惑存终始理难穷,
不过闻先后懂。
云月古今同照,
舟车南北皆通。
昌黎一语醒愚蒙,
岂独尊贤重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