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碑林
开发商沉塘三年后,推土机又来了。这回是省里直派的旅游项目,要建“红色农耕文化园”。设计图上,哑秧的茅屋成了网红咖啡厅,月兰的坟岗扩建成停车场。
小秧作为村主任被请去省城开会。大屏幕播放炫目宣传片,结尾定格在碑林效果图——百座花岗岩碑刻着“农耕史诗”,正中央竟是福贵扶犁的雕像!
“这是丑化!”小秧摔了茶杯,“我爷从不用犁,他说犁刀伤根!”
领导笑着递新合同:“每户年分红十万。小秧同志,要顾全大局。”
当夜红水河突发奇景:所有浪头凝成冰碑,碑文显现血秧育种法。游客蜂拥拍照,冰碑却遇光即化,唯手机屏留下灼痕:“地非展品,秧非道具”。
开发商连夜偷运石碑。车过坟岗时轮胎全爆,碑石滚落处钻出金根,将石碑拽入地底。翌日乡民惊见坟岗耸起天然碑林——所有历代界碑、税碑、功绩碑皆破土而出,碑文被根系修改:
“民国三十一年粮税碑”变成“饿殍名录” “文革批斗光荣榜”变成“良知殉难录” “改革开放功臣碑”变成“土地买卖账”
文化局来人强拆。电锯切碑时迸出火星,点燃了碑旁的枯稻——火势瞬间蔓延,所有碑文在火焰中流动重组,聚成巨幅《秧民迁徙图》:箭头从沃土指向荒漠,标注着“圈地”“污染”“失地”!
小秧在火光中看见哑秧的身影。祖父手指北方,掌心摊着颗带血稻种。他猛然惊醒,召集村民:“咱自己建馆!建真正的秧人博物馆!”
众筹启事发上网,响应者寥寥。直到某夜微博疯传组照片:七个额带火焰胎记的少女,在碑林间跳祭秧舞。背景音是月兰的歌谣,音频率分析显示与黄河号子同源!
学者们蜂拥而至。基因检测证实:七少女的线粒体竟与五千年前碳化稻粒的DNA匹配!项目瞬间升格为“中华稻作文明溯源工程”。
资金到位那日,小秧却撕了批文。他发现设计图暗藏陷阱——博物馆实为基因库,旨在采集秧人血脉制作“超级水稻专利”。
“又是骗局!”他砸碎采样仪。开发商露出真面目,派黑衣人强挖坟岗。钢钎凿地时,整个河岸震颤,所有石碑同步渗出血珠!
血珠落地成秧,瞬间缠住黑衣人。他们的防护服被秧根刺破,皮肤显现透明纹路——竟是当年侵华日军的后代!随身证件显示受雇于跨国生物公司!
小秧举着证据召开记者会。直播镜头前,他割腕洒血入土:“今日我用血立碑——此地永为秧人之根!”
血渗处升起座无字碑。七少女手抚碑身,碑面渐显万年稻作史诗:从河姆渡刻符到太空育种,每幅画都浮动着金色稻芒。
开发商突然开枪!子弹穿透小秧胸膛,血溅无字碑。碑文瞬间染血活化,所有历史稻种破碑而出——碳化的、化石的、太空变异的稻粒如雨倾泻!
奇景发生了:稻粒遇血即生,长出的秧苗结出各朝代的稻谷。东汉的、唐宋的、明清的穗头沉甸甸压弯腰,仿佛时空在此重叠。
开发商在稻雨中融化,身躯化成滩污油。油渍渗入处,碑林显现最后一段铭文:
“碑可毁,史可改,唯有稻香断不了”
国家最终在此设立保护区。小秧康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七少女在每座碑下埋入金稻种。
月光照碑林那夜,守夜人听见笑语声声。晨起时见所有碑顶皆抽新穗,穗粒聚成张张笑脸——福贵、月兰、秀儿、哑秧......朝着日出方向颔首。
风过处,稻浪诵唱古老歌谣: “碑是地齿稻是舌,诉尽千秋饥与饱......”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