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
徐志忠先生的《钢铁洪流的交响——9、3中国大阅兵礼赞》,是一首以情驭景、以史映今的激昂颂歌。全诗紧扣“阅兵”这一核心场景,将个人情感、历史记忆与国家力量熔铸于字里行间,既有对场面的生动铺陈,更有对精神内核的深度开掘,读来荡气回肠。
一、场景铺陈:以“交响”为线,织就立体画面
诗题以“钢铁洪流的交响”破题,自带壮阔基调——“交响”既指阅兵现场的声景交织,也暗喻历史与当下、个体与国家的共鸣。开篇“秋风送爽/旌旗飞扬”以简笔勾勒时节与氛围,“2025、9、3曰/北京天安门广场”直点时间地点,像镜头推近,让“钢铁洪流的交响”有了具体落点。
中间段落用“你听”“你看”的交互视角,将阅兵场景拆解为可感的细节:“‘开始’‘同志们辛苦了’的回荡”“车轮缓缓领袖挥巨手”是动态的人与声;“礼炮齐鸣、军歌嘹亮”是听觉的震撼;“45个参阅方队/步伐坚定整齐划一”是视觉的威严。这些细节不是零散堆砌,而是围绕“钢铁洪流”的核心——从领袖到方队,从声响到姿态,共同构成“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的具象画面,让“交响”有了可触的质感。
二、情感递进:从个体到群像,让“热泪”有迹可循
诗中情感并非空泛的激昂,而是有清晰的递进脉络。开篇“八十岁的我/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以个体视角切入——八旬老者的“热泪”,是亲历者对历史的回望,也是普通人对国家强大的共情,这一细节让宏大主题有了“落地感”。
接着,情感从个体扩展到群像:“26个国家元首”的“无限敬仰”,显露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百名抗战老兵/泪眼婆娑/初心激昂”,则勾连起“抗战胜利80周年”的背景——老兵的“泪”与开篇老者的“泪”呼应,前者是对过往牺牲的铭记,后者是对当下强盛的欣慰,两代人的情感交织,让“纪念”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成为可感知的精神传承。
再到“14亿中国军民在这里/奏响宏伟乐章”,情感升华为群体共鸣——个人的泪、老兵的情,最终汇入全民的共同记忆,让“礼赞”有了广泛的情感根基。
三、历史纵深:以“八十年”为轴,写透“从胜利到辉煌”
诗歌的厚重,在于它不只是写“当下的阅兵”,更牵着“八十年的来路”。“八十年了/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两句歌词化用自然,既唤起集体记忆,也勾勒出时间线索:从抗战胜利的起点,到“从贫困走向富强”的跨越,八十年的历程被浓缩进简练的诗句里,让阅兵的“钢铁洪流”有了历史的“底气”。
这种历史纵深,又反过来强化了当下的意义:“这支正义之师”之所以“威武”,正因它从历史中走来——是抗战中“正义”的延续,是建设中“坚韧”的传承。结尾“东风猎猎震环宇/大国神器助军强”,则将历史与当下对接:过去的“胜利”靠的是精神,如今的“军强”凭的是实力,而两者的内核,都是“捍卫和平”的初心,这种呼应让“礼赞”有了思想厚度。
四、语言张力:刚柔相济,让“颂歌”有力量更有温度
诗歌语言既有“钢铁洪流”的硬朗,也有“泪眼婆娑”的柔软,刚柔相济间张力十足。写阅兵场面时,用“摧枯拉朽”“谁敢挡”等词显气势,“神鹰长剑划长空”以动态意象添凌厉;写情感时,又用“初心激昂”“心潮澎湃”等词传温情,“红灯高挂/金壁辉煌”以暖色调衬庄重。
尤其结尾四句“东风猎猎震环宇……钢铁洪流谁敢挡”,以短句收尾,节奏铿锵,像战鼓擂响——既点出“大国神器”的硬实力,也藏着“捍卫和平”的软实力,让“不可战胜的力量”的宣告,既有底气,又不失温度,收束全诗时余韵悠长。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情”为魂、以“景”为骨、以“史”为脉,将一场阅兵写得既有现场感,又有历史感;既见国家力量,更见民族精神,确实是一首直击人心的“礼赞”之作。
金色中国文学平台总编
周中金
2025、9、1、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