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的家乡,犹如家乡父老爱水。我虽身处异乡,却把情和意留在了家乡。家乡的过去,令人难忘,家乡的如今,令人欣喜。我正是带着这今与昔,苦与乐的双重思考创作了《水》这幅画卷。贺荣敏 《水》
《水》一画表现了家乡父老为了水,世世代代,苦苦以求的历史。这一历史是那样的恢宏,那样的悲壮。每段历史中都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激动人心的历史场景。要把这些浓缩在一张画面上,实为难题之首。为此我打破了常规构思与构图方法,尝试性地采用了宏观把握,瞬间着眼,分段描述,找点连接的方法。首先,我把求水的历史人为地分成了四段,并赋予每段明确的主题:蒙昧,觉醒,抗争,心愿。其次,在每段历史中寻找“发光”点,即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历史场景。
绘画艺术尽管可以描绘出斑斓的大千世界,千姿百态的生活场景,喜怒哀乐的心理情感……然而要表现出历史的真实感,历史的空间感,历史的恢宏感,是比较困难的。为此,我采取了多人物,大场面,散点透视,长卷优势的表现手段,通过夸张、对比、暗示等综合方法塑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场景。
一段:天空高悬一轮硕大甚至是变形的烈日,以写酷暑干旱之时人对太阳的心理感受;形如火炬的红色树木,代表了炎炎烈日下人们火烧火燎的心境;升腾的地气,暗示着人们求水求生的情绪;拜倒在祭坛下黑压压的人群,描写了蒙昧之悲……
二段:巨大粗笨的水车、描写了旱塬人求水之艰难;拉水、担水、抬水的人流,展示了人们的觉醒;枯树新芽,田间淡绿,预示了觉醒的希望。
三段:描写了拦巨流、筑大坝之宏大场景:人如潮、车如流,机声轰鸣,人声鼎沸,一派“敢教日月换新天”之气象,展示了人的抗争精神。
四段:以虚代实,暗示多于直述,把人们的心愿融化在绿色世界之中。碧蓝的渠水,清澈见底;绿茵的草地,群羊如云;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牧羊人喜在脸上,乐在心中,期盼着美好的未来。
整幅作品书、画、跋、印相结合,依据传统的装裱工艺,一幅五段上下排列,既表现了久远的历史传统,又融进了现代气息;既再现了故乡父老求水之苦,又同时表达了故乡父老得水之乐。
《水》之创作,收获不全在画面本身,而在于通过画水,更多地了解和体会了故乡父老求水的艰难,为水而苦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激励着我,在艺术世界中找到一片自己的“绿茵”。
贺荣敏,笔名一敏。生于陕西合阳县。现为西安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2012年至2018年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2015年获陕西省教学名师。其国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全省大型美术展览。出版散文集《绘事散言》《画说欧洲》等,在各大文学期刊发表散文、随笔等数十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