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气长存
——遵义新舟籍抗战英烈事迹
夏体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共同迎接9月3日这个值得世界人民永远纪念的胜利之日,当天上午10时我国将举办盛大的阅兵仪式。
为了纪念15万遵义儿女在抗战期间奔赴前线、共赴国难,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作出的重大牺牲和弘扬遵义儿女共御外侮,不怕流血牺牲的英勇精神,今天,我讲一讲家乡新舟战斗在抗日前线三位革命英雄的故事。
一、《晋察冀日报》新闻主编胡畏
胡畏(又名胡瑞蓂),1911年6月生于遵义县新舟区(现在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镇)一个世代书香门第之家,其父胡少华是清末的选进士。因叔伯兄弟较多,按长幼排行胡畏居七,故人称“七少爷”。然而小小年纪的胡畏不愿意躺在父辈的荣光里,过那种优渥的生活,从小他便显露出对封建家庭的叛逆性格,要求乡邻和家里的帮工们只叫他胡七,他还有着同情弱势贫苦人民的心肠,常和家里的小帮工们一起砍柴扫地。
胡畏曾在家乡的私立学堂就读,这期间他勤奋好学,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1927年考入曾由著名教育家黄齐生任过校长的省立遵义三中(现在遵义市第十一中)第22期就读,该校提倡和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支持学生开展进步活动,其浓厚的进步氛围对少年胡畏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
1930年,从遵义三中毕业的胡畏即赴上海求学,后在上海德范小学任教。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胡畏积极投身中国共产党在上海领导的各项抗日救亡活动,经受了斗争的磨练。1932年胡畏考入民国大学,并在此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34年春,胡畏参加党领导的上海工会联合会,担任人力车工人工会的委员长和党组织书记。他根据党组织关于开展地下工作要“社会化、群众化、职业化”指示,亲自去当人力车夫,在他们当中开展工作,建立了斜桥、大木桥、三角地菜场的工会组织,并联络上海各派工会中的力量,共同成功地于1935年5月开展了上海人力车工人总罢工,取得了迫使车主降低车租斗争的胜利。此后他又参加了1936年2月7日日资纱厂工人的反日罢工和11月上海日本纱厂工人总罢工。
1937年“八一三”以后,胡畏参加上海战地服务团,先后到武汉、山西等地从事抗日宣传工作。第二年,胡畏回遵义省亲,在短暂的几日停留后,便带领四名青年前往重庆,而后经重庆、武汉、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于1939年初到达延安,胡畏进入“抗大”三大队学习,并于同年冬天,和李肖白等人来到了晋察冀边区《抗敌报》报社工作,担任国际版的编辑,不久又担任国际版编辑组组长。在与敌人斗争的过程中,他曾化名老胡、老傅。在与敌人的每次斗争中,胡畏总是身先士卒。战地办报,一手拿笔,一手拿枪。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的胡畏,党性很强,办事认真,每一次组稿他都会仔细审阅,并在担任组长以后,坚持亲自撰写大部分的国际形势评论,及时地把世界大战中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有关消息告诉边区人民,给边区人民以抗战胜利的斗志和信心。
1941年春,由于党员增加,报社建立了党总支,胡畏在报社新成立的党总支分管组织工作和党员的思想工作,他把编辑工作和党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并在1941年11月被评为报社先进工作者。他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不畏困难的奉献精神以及谦虚谨慎的思想作风,无不给当时的青年学生以教育和鼓舞。
1943年秋,日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大规模扫荡。9月25日这天凌晨秋雨瑟瑟,《抗敌报》(《晋察冀日报》的前身)报社的队伍在紧急转移的过程中于灵寿县北营村同日军遭遇,因当时情况未明,几位同志牺牲之后,队伍只能后撤前往一个叫沙石潭的村子宿营,并决定分散转移。胡畏是其中一支队伍的领导,他所率领的队伍在夜宿阜平县小水峪沟时被日军包围,带领队伍顽强突围的过程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2岁的他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永远沉睡在河北省阜平县的马兰村。
1945年抗战胜利后,当时的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写了一首五言律诗来深切缅怀胡畏等7位当时牺牲的革命烈士,“故乡如醉远,天末且栖迟。沥血输邦党,遗风永梦思。悬崖一片土,临水七人碑。从此马兰路,千秋烈士居。”诗中强烈地表达了对烈士们战斗一生的充分肯定。
二、意志坚定的老红军罗红
罗红(又名罗俸永)是贵州遵义县新舟区绿杨乡埃山人,1917年出生。罗红从青年时代就开始追求真理、维护祖国尊严;追求独立、寻求祖国解放;追求幸福、希望祖国强大。罗红性格刚直憨厚,从小喜好文学,接受新事物敏感。
1932年在贵州省立三中读书时,结识在三中图书馆工作的谢树中,经常阅读由上海、北平、广东参加反蒋抗日活动的陈沂、余正邦、肖之亮、谢丰、杨天源等人寄回亲友和三中图书馆的进步书刊,激发了他们研究讨论救国救民的真理。
1933年初在北平参加救亡活动和中国共产党的余正邦返回遵义,并担任省立三中语体文和地理的教学工作。他利用讲坛传播革命思想,具体指导和组织谢树中、罗有余、罗红、胡瑞熊、肖汝福、张继良等学生定期的读书会,讲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国民党统治区的斗争生活,罗红通过这些学习教育,初步懂得了一些马列主义的理论知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一些方针政策和具体主张,明确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树立了实现共产党主义的信心,立志为共产党主义奋斗,从而成长为省立三中学生中反蒋抗日的骨干分子,又先后结识了学生中的进步同学,如何恩余、任传习等,积极参与了学生运动中的进步活动,如文艺研究会等组织,他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共产党主义思想,在青年学生中发展进步势力。
1934年,又结识了潜伏遵义的共产党员曾慕琴与周习和,这是两位参加中国共产党较早,有较丰富的党的知识和斗争经验,他们经常接触聚谈,对罗红以后参加革命活动和斗争启发和帮助,都起了很大作用。同年,罗红从省立三中毕业回乡,同哥哥罗君彝交谈,他们共同感到:开展革命活动,没有工农群众为基础,革命组织作保障,武装力量做支柱,难以把革命推向前进。因此,罗红决定面向农村,和兄长罗有余一道在埃山村罗氏祠堂组织创办农民夜校,积极宣传群众,传播马列主义。动员附近村农民七八十人学习,他们用当地语言自编教材,自己拿钱给学生买笔墨纸砚和手抄的教材分发给来校农民,夜校既教识字,又讲革命道理,使入学农民开始懂得了只有跟共产党,组织起来闹革命才能解放自己。当时,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地方,要搞这些活动,是非常危险的,但罗红知道,国难当头,青年人必须有所作为,这些活动为红军长征途径遵义,准备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滇黔边革命根据地和派出红军遵湄绥游击队活动,以及建立中共遵义地下县委都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在这里召开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2月9日,中央纵队进驻威信县城扎西,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扎西会议讨论作出了扩大红军以及开创云贵川新苏区根据地的决定。为了牵制敌人,配合主力作战,组建了红军遵湄绥游击队,活动于遵湄绥县三县交界地区,了解敌情,骚扰国民党中央军,打击王家烈地方军队和国民党民团武装,建立秘密联络点,由于罗红家就在三县交界边缘地区的遵义新舟区杨绿乡埃山村,所以埃山村成为一个游击队的落脚点。18岁的罗红就是在这时投身革命的,并于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5年冬,罗红由新民小学回到埃山村家中,与罗有余、罗君彝商议,为了更有力的打击敌人,发展革命势力,积极主张恢复遵湄绥游击活动,他们在埃山村罗氏宗祠召开酝酿恢复游击队的会议,决定由罗君彝负责组建。担任新舟区委书记的罗红,到新舟小学担任历史课做掩护,开展新舟区中共区委的工作。区委的主要的任务是配合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做好新舟地区各阶层人士和农民群众的发动工作,揭露国民党对帝国主义的投降政策,以及欺压百姓,税杂捐多,残害广大人民群众的罪行,发展壮大自己队伍,开展以劫富济贫为中心的游击队活动。根据当时遵湄绥三县“绿林武装队伍”的具体情况,有一部份可以吸收到游击队改造成为革命力量,他们选定了绥阳县郑场区徐风鸣为首的一股“绿林队伍”作为争取对象,因徐凤鸣与郑场区区长刘铁川有矛盾,被迫上门“落草”。游击队让罗红、周先民、胡瑞熊三同志约见徐凤鸣,晓以大义,把斗争矛头对准国民党反动派,抛弃个人恩怨,以免两败俱伤,邀他带队伍到游击队共谋大事等说服工作,争取徐凤鸣这支“绿林”队伍到游击队后,陆续有“绿林”队伍投奔游击队,游击队扩大为九十余人枪,分为三个支队活动于遵湄绥三县地区一年多。
1938年4月罗红由武汉八路军办事处送去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第四期学习。在抗大学习期间,铸就了罗红意志坚强的革命精神。罗红1938年12月在抗大毕业后,又被送到延安抗大五大队政训队继续深造。
1939年6月结业后,分配到抗大教导队任支部副书记。那时候,国民党重兵封锁革命根据地和边区,断绝抗日军民的物资和粮食供应。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中,罗红始终保持积极的乐观心态,不向困难低头。罗红后来又历任抗大1团1营政治干事,八路军后勤政治部秘书、股长,晋冀鲁豫工会组织部副部长、失业救济委员会主任,太行区党委城工部新乡市城市工作委员会委员。新乡市解放后,担任新乡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委副书记。
解放后,罗红1953年转入工业部门,曾任第二汽车厂筹备处副主任,第一汽车制造厂副厂长,四川省机械工业厅分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西南局计委重工局副局长,三线建设委员会机械局副局长,四川省机械局党组书记、局长,省革命委员会委员。1978年12月9日病故,终年61岁。
三、骁勇善战的解放战士夏都强
夏都强(1918-2000),字明才,生于1918年,未满18岁,被国民党拉去当兵。从此,渺无音讯。父母思儿成疾,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全国解放后,夏都强退伍回黔,家人才得知其在外十余年的经历。
夏都强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经历了无数大小战斗,堪称九死一生的幸存者。
1949年9月,国民党新疆10万官兵,在军长陶峙岳将军的率领下起义,他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不久,退出现役,被安排到贵阳运输队工作。上世纪六十年代,由贵阳返回老家埃河,直至去世,一直享受革命伤残军人待遇。
战争,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而言,是如此的陌生和遥远。在抗日战争时期,夏都强不知打了多少硬仗和恶仗。晚年,他曾绘声绘色地忆及往事,就像竹筒倒豆子,如数家珍,思绪仿佛又有回到那金戈铁马的岁月。其中,他曾经历过的一场恶战,给人印象尤深,更增添了人们对他的敬意和怀念。
一次,他所在国军部队与日本鬼子作战,日军密密麻麻地包围过来,遭到我方阻击。由于敌众我寡,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我方战士手持雪亮战刀,向日本鬼子猛烈地冲杀过去。霎时,杀声震天,尘土飞扬,日军丢盔弃甲,四处逃串,我方战斗人员全部壮烈牺牲,夏都强也身负重伤。这时,鬼子正在搜山,处境十分险恶。在千钧一发之际,他当机立断,不顾饥饿和疲劳,用几名战友的尸体作掩护,暂时把自己隐蔽起来,不敢动弹,隐隐约约看见日军在不远处活动。
为防止被日军发现,他白天蜷缩在死人堆里,等天黑再行动,真让人为他捏了一把汗,倘稍不注意,就会被日军发现,后果不堪设想。有道是:历史记住的往往是一个短暂的瞬间。当日军叽里呱啦之声渐渐远去,他才从一具具尸体里慢慢趴出来。天亮后,日军又开始搜山,火毒的太阳,烤得他口干舌燥,舌头就像木头似地不能转动,缺水呀!远比饥饿还要难受。虽疲惫不堪,两腿发软,他仍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经过三天三夜的艰难爬行,到第四天才被我方侦查人员发现,终于脱离了死神,被及时送往后方医院救治,才捡回一条性命,伤愈归队后,又继续投入战斗。及至晚年,常常被战斗的噩梦惊醒,有时家人还听到他在睡梦中,高喊“冲啊”“杀啊”的声音。
夏都强卒于2000年,享年82岁。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引自唐·刘禹锡《蜀先主庙》)回忆历史,品读英雄,能够从中汲取不断奋进的力量。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新舟涌现出了一大批英烈。如罗君彝、罗有余、罗红、罗磷、罗茜、夏都强等,他们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远大志向、坚守信仰的坚韧不拔、敢于牺牲的豪情壮举、热爱人民的真挚情怀,深深融入民族血脉,成为民族精神谱系中最醒目的标识。对英雄烈士的敬重与尊崇,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历史态度,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情感颜色。
参考资料:
《遵义抗战纪事》
澎湃网·2021年4月18日贵州革命先烈版
《我的一家》
《遵义东乡夏氏族谱》
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夏体强
2025年9月1日于国际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