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建德试论:古典名著《西厢记》在古今中外爱情文化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西厢记》作为元代王实甫创作的古典戏曲巅峰之作,以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为核心,突破封建礼教束缚,倡导“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理想。本文从中国爱情文化发展、中外爱情文化交流及当代爱情文化传承三个维度,剖析其在古今中外爱情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揭示其跨越时空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核。
在中国古典文学长河中,《西厢记》凭借对爱情的深刻诠释与艺术表达,成为承载中国传统爱情文化的重要载体。自其问世以来,它不仅在国内历经数百年流传而不衰,更跨越国界影响了东亚乃至世界的爱情文化叙事,其倡导的平等、自由、忠贞的爱情观,至今仍对当代爱情文化产生着深远影响。
一是《西厢记》在中国传统爱情文化中的革新与奠基作用
突破封建礼教对爱情的禁锢
在封建礼教森严的元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的唯一准则,爱情被视为“私相授受”的禁忌。《西厢记》却以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为主线,打破门第观念与封建礼教束缚——崔莺莺作为相府小姐,不顾身份差距与封建礼教压迫,与书生张生私定终身;张生则以“情”为先,拒绝功利婚姻,展现出对爱情纯粹性的追求。这种“以情抗礼”的叙事,颠覆了传统封建婚姻中“无爱”的本质,首次将“爱情”置于婚姻核心,为中国传统爱情文化注入“自由平等”的精神内核。
塑造经典爱情范式,影响后世文学创作
《西厢记》塑造的“才子佳人”爱情范式,成为后世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模板。从明代《牡丹亭》中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复生”,到清代《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木石前盟”,均可见《西厢记》爱情观的延续——以“情”为核心,强调爱情的忠贞与纯粹,反抗世俗束缚。此外,剧中“红娘”形象更是成为“促成美好爱情”的文化符号,其机智勇敢、敢于冲破礼教的特质,不仅丰富了中国爱情文化的人物谱系,更让“成人之美”成为传统爱情文化的重要道德准则。
二是《西厢记》在中外爱情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对东亚爱情文化的深度影响
《西厢记》早在明清时期便传入朝鲜半岛、日本等东亚国家,成为当地爱情文化发展的重要借鉴。在朝鲜,《西厢记》被改编为唱剧、小说,其“反封建、重真情”的内核与朝鲜李朝时期反对门阀婚姻的社会需求相契合,推动当地爱情文学从“功利叙事”转向“情感叙事”;在日本,江户时代的文人将《西厢记》译为日文,融入日本“物哀”美学,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爱情文学作品,如《源氏物语》的后续仿作中,便借鉴了《西厢记》“以情动人”的叙事手法,让“忠贞爱情”成为日本传统爱情文化的重要主题。
对世界爱情文化的独特贡献
19世纪以来,《西厢记》通过译本传入欧洲、美洲,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爱情文化的重要窗口。法国汉学家儒莲将《西厢记》译为法文,其“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理想,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倡导的“人的解放”产生共鸣,被西方学者评价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同于《罗密欧与朱丽叶》以悲剧收场,《西厢记》以“大团圆”结局传递出对爱情的乐观信念,为世界爱情文化提供了“悲剧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既承认爱情面临的现实阻碍,更相信“真情能战胜一切”,这种积极的爱情观丰富了世界爱情文化的叙事维度。
三是《西厢记》在当代爱情文化中的传承与价值
当代文艺创作中的“西厢元素”
在当代,《西厢记》的爱情观仍以多种形式融入文艺创作。影视领域,改编作品如电影《莺莺传》、电视剧《新西厢记》,虽在剧情上有所创新,但始终保留“反世俗、重真情”的核心;戏曲领域,京剧、昆曲、越剧、蒲剧等剧种不断复排《西厢记》,通过现代舞台技术让经典爱情故事焕发生机;文学领域,当代作家常以“西厢”为意象,如王安忆在《长恨歌》中,以“崔莺莺式的执着”塑造女主角的爱情观,让《西厢记》的爱情精神在当代文学中延续。
对当代爱情观的现实启示
在快节奏、功利化的当代社会,《西厢记》倡导的爱情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强调爱情的“平等性”——反对门第、财富对爱情的捆绑,契合当代“婚姻自由”的法律原则;强调爱情的“忠贞性”——崔莺莺与张生历经考验仍坚守彼此,为当代人应对“快餐式爱情”提供精神参照;强调爱情的“包容性”——红娘促成他人爱情的行为,传递出“尊重他人情感、成人之美”的道德观,对构建和谐的当代爱情关系具有指导价值。
《西厢记》在中国传统爱情文化中,以“反封建、重真情”的革新精神,奠定了中国爱情文化“自由平等”的内核;在中外爱情文化交流中,作为跨文化载体,连接了东亚与世界的爱情叙事,为世界爱情文化提供了东方视角;在当代,其爱情观通过文艺创作延续,为当代人应对爱情困境提供精神启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西厢记》都以其深刻的爱情内涵与永恒的精神价值,在爱情文化领域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跨越时空的“爱情文化经典”。
(作者简介:《西厢记》研究、再创作、国内外传播学者,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特邀院士、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艺术名家》栏目特聘客座教授、中央新影中学生频道《强国丰碑》栏目艺术顾问、《中国军转民》杂志社文化艺术编辑委员会副秘书长、山西省永济市普救寺景区文化顾问、新西兰孔子艺术研究院顾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