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新洲敦睦堂黄氏
文/黄耀源
岁在乙已,江城武汉,酷暑高温。七月十三日,接《张店文史研究会》编委陈建华先生电,安排吾为黄畈黄氏写一源流文,吾欣然应允。一则陈先生长辈黄畈村丧葬文化传人,年逾七旬仍笔耕不辍,令人敬佩,二则吾退休闲赋,三则乡梓责任使然。一家族姓氏源流是中华国粹文化之一。正值此时,国内网络媒体上宗庆后家族及企业股权闹得沸沸扬扬,其中有关宗的三个乃至六个私生子女事更是吸人眼球,自古以来,“嫡生”、“庶生”、“公子”、“私子”等传统观念早以深入人心,早些年的蒋经国先生的两子孝廉孝慈认祖归宗颇费周折,“两蒋灵柩”悬而未决,“生不改名死不改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无不让国人感佩家族姓氏源流的极端重要性。根据2025年最新发布的百家姓排名数据,作为炎黄子孙主体支脉的黄姓在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七位,人口约为401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29%。黄姓迁徙频繁,开枝散叶在海内外。此外,黄姓在南方(如广东、福建),分布较集中,并在马来西亚华人排名第三,仅次于陈和林。有黄姓认亲诗为证:赢陆开基远,黄国封楚疆。春申遗泽厚,江夏世德昌。孝友家声振,文章嗣业长。千秋承庙祀,万代荐馨香。湖北是黄姓分布较多的省份,黄冈、黄石、黄梅、黄陂、黄安等地黄姓较多。新洲是老黄冈地区,《黄州府志》对黄姓分布作了准确记载。新洲敦睦堂黄氏是江夏黄的一个分支。新洲敦睦堂黄氏已修宗谱五届,第一届于清同治八年(一八六九年),第二届于一九二八年,第三届于一九四八年,第四届于一九八九年,第五届于二零一二年。清嘉庆初年,敦睦堂黄氏第三任户首有富公为更改卫册,以“黄长久”为族祖名号。嘉庆十八年(一八一三年)所辑谱序云:“余始祖 公”,直到第二届续谱(一九二八年)至今,才正式以“立一公”为始祖名号。敦睦堂黄氏宗谱第五届,截至2012年,录入人口2462人,分布在新洲区境内 12个自然湾。人口规模远超区内其它黄氏。
二
谈到新洲敦睦堂黄氏,历届的《黄氏宗谱》总牵头人团队和主编当是族人中的英杰,是他们的德高望重、博学多才、兢兢业业、严谨求实、无私奉献,才使敦睦堂黄氏的无尚荣光得以传承和弘扬。第一届修谱之前有一整理编撰的墨谱,称清嘉庆癸酉年墨谱。由十三世孙户首志福有福等完成。应该说,志福字有福等是新洲敦睦堂黄氏宗谱的开山鼻祖,没有墨谱就没有第一届的高质量编修。因为,墨谱是为正式编修家谱准备的资料,是一种世代相传的笔记,其内容通常包括家族文史、家族世系,以及家庭成员的出生、生平、婚姻、生育、迁徙、成就和道德操行。墨谱一般由家族中有文化的人手写而成,因相对刻板印刷的正式家谱面言,是用墨水手写的,故而得名。听吾先父讲,此墨谱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存放在黄畈中湾耀阶曾祖家阁楼中,因一场意外失火而化为灰烬。多么珍贵的原始资料,多么难得的宝贝,真是太可惜啦,否则到今日,吾族裔还能亲睹“芳容”。第一届家谱编修是清同治已巳年完成的。主修总理谱事人是光利,字恒义号思甫九品职衔。续修宗谱总理绘图人是前彝,群乐号岐山。看来,这俩君为祖孙关系,因“前绪光昭”是首派行字。吾辈现在宗谱中看到的文、图十分精美精准,堪称珍品。第一届家谱总理谱事人请林镛笙撰写首序,林是何许人也?他是清末科举进士、钦点主事,广东信宜县人,比梁启超的名次靠前五名。林君在首序中开宗明义“不登昆仑不知山之有脉也,不游积石不知河之有源也。故人莫不有身而或昧身之所从来,莫不有祖而或忘祖之所......”第二届家谱编修是在民国戊午年完成的。户首绪材,字春材。前任广东省长李开侁作首序,李君为同乡汪集人。吾叔高祖视明、号镜清,以十七世孙清保奖廪生身份撰写了序五。第三届家谱编修是在民国戊子年完成的。总理兼总纂视明,字镜清,一号晋燊。他是继宙叔的亲祖父,也是吾的叔曾祖。经理帝孙、号筱松,黄畈上湾后房财旺的亲祖父,耕野、号卓人。编修主任咸运、号雅卿,副主任世芳,号镇寰,为叔继宙父;声振、号干儒,为叔必胜父。三修的最大成果之一是曹家大屋湾和王建里合入敦睦堂黄氏宗谱,成果之二是请熊十力谨撰樊景涛亲书了首序。有关熊樊与黄氏宗谱的渊源在吾拙作《熊十力与黄氏宗谱》已有叙述。第四届家谱是在公元一九八九年完成的。总经理咸秋、号俊甫,黄畈中湾鹤斌父;副经理祖慰、号继先,吾父
。总编辑主任咸吉、号克轩,黄畈下湾黄英父;副主任祖培、号巨川,黄畈上湾金旺祖父;遵达、号德昌,黄畈上湾耀金祖父。首序由时任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铜山口铜矿党委办公室主任(兼统战工作部部长)咸宽字桂棠撰,次序由牌楼湾十九世孙、《新洲县教育志》主笔祖禄号国骅撰,宗谱后略由时任武汉粮食工业学院粮化系主任、十七世孙泽元撰。第五届家谱是在二零一二年完成的。名誉理事长咸恒、字望发,黄畈中湾咏华父;首席理事长祖畅、字必强,主编祖禄、字国骅,长岭岗上街亦高父,副主编遵润、字润甫,顾问训和,字耀平。《洞天石扉 訇然中开——寻根探祖之一得(五修代序)》,该序由十九世孙祖利、字必胜,祖禄、字国骅合撰,是一篇好序,更是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吾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家谱五修过程,深切感受了续修宗谱的不易,也较详细的记录了家谱玉成的高光时刻。
三
说家谱五修代序是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一点也不为过,它运用大量客观详实的历史资料,严谨而令人信服的逻辑论证,坚持原则而不失谦逊的胸怀,开启了家谱文化学术化之风气,具有大开大合格局的高境界,是当代家谱文化与时俱进的典范。该代序的三大结论,吾十分认同。一是本宗黄氏支派是荣公世系,现黄畈三湾即先祖迁徙所居之练三湾,是宸举公开基立业的地方,也是后来荣公家居故里。二是当下黄畈上、中、下三湾前身即为荣公等原居地练三湾。三是回答了先祖名号不明的问题,论述了原因和理由。学术论文提倡百家争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管汪集黄六湾不认同家谱五修代序结论,但先辈必胜国骅公认为不能以民国三十七年修谱黄六湾趋合、敦睦堂黄氏者众,以大博小以强恃弱,力主出席黄六湾“黄公望(宸举公)墓落成典礼”,必胜公莅临典礼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受到了与会者特别是邾城黄茂支红安荣华公支的广泛赞同,收到“敦亲睦族”的明显效果。直到现在,吾族在必强叔的率领下,每年的清明节必到黄公望黄荣等先人墓拜谒。家谱四修五修主编或撰序人国骅公、必胜公、泽元公近四年相继离世,惟桂棠公健在。他们驾鹤西去,无不是吾族的极大损失。国骅公是教师,是志书主编,更是一位家谱学者。他严于律已,行事低调,与人为善,勤奋好学,治谱严谨。去年,吾与其长子亦高偶遇,谈到其父,均觉“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亦高说到其父一直想到黄州游玩,那里是他在黄冈师专求学的地方,黄州有他许多美好的回忆。亦高适时陪同其父游玩了黄州,在黄州一特色餐馆点了其父喜欢的菜品,在进餐中,其父突感进食困难,后确诊为食道癌,经多方救治,也无力回天,国骅公于二零二一年撒手人寰。国骅公,1934年(甲戊冬月十四日)生,新洲长岭上街人。建国前读塾学九年,建国后进修五年,大学中文专科毕业。1952年参加教育工作,退休后返聘12年至72岁离岗。从事教育工作52年。其中在县教育局任语文教研员,编写史志等27年。二零一四年八月,他将其专著《山泉》送到吾办公室,在其书扉页上亲书“黄耀源先生惠存 黄国骅赠甲午年八月廿一日”。记得在国骅公病重卧床时,我和必强叔到区教委宿舍四楼看望他,他当时信心满满,还叮嘱吾辈要握好家谱接力棒。在他病前,他经常到区图书馆博览群书,区图书馆离区发改委办公楼很近,他时不时爬到吾办公的四楼与我交谈,谈他的过往,谈他的人生体会,谈他的经验教训,谈他的希望......此场景,仍历历在目,恍如昨日。必胜公是吾湾下叔爷,他退休后,与吾兄弟交往甚多。公不幸于二零二三年元月十二日仙逝,他身体一向很好,几无基础疾病,年逾八旬还经常与好友骑电动自行车野钓。突如其来的“冠病放开”,让他听信了某权威专家的判断,以为真的是“重感冒”,一直在家硬扛,实在受不了才到医院治疗,可医疗资源有限,在院抢救也为时已晚。斯人已逝,曾记否,必胜公的两次落泪让吾辈痛彻心扉。一次是公的爱子志一英年早逝,尽管爱子患沉疴肝病多年,公却寄希望于高科技医疗,可“黄泉路上无老少”,爱子志一还是不辞而别,吾辈到家看望,必胜公的老泪纵横,让苍天动容!一次是吾兄弟陪公在张店进晚餐后送其回家,吾驾车,公坐副驾位,车行库家泊,谈到他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任新洲县长时,未能为家乡黄畈的建设做有成效的事感内疚,眼眶热泪滚滚,沉黙了好久,公仍泣不成声,让吾辈体悟了公的拳拳之心!必胜公生前曾对吾曰;我退休后,一是熟读了《明史》;二是写了200多首歪诗。《张店文史研究会》的赵四华君非常关注必胜公的诗作,去年特地要吾协调此事,吾遵命与必胜叔长女进行了沟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家能看到必胜公的诗作。泽元公是吾的长辈,是吾的初中老师,更是一位湖北省高校名师,武汉轻工大学的资深二级教授。泽元公是咸字辈,吾是训字辈,“咸遵祖训”,吾称公为曾祖。公是今年二月中旬突发脑梗逝世的,与共和国同龄,刚过完生日,享年77岁。公仙逝的信息,是长辈桂棠公在“黄畈一家人”微信群上发出的,得知这个噩耗时吾不敢相信,连忙与同学金晏和长辈黄英求证。第二天吾赶到泽元公在东西湖金银潭家中吊唁,公的家人接待了吾。公的家人对吾讲,黄老师身体较好,前不久还颇有信心的说,要力争看到共和国建国100周年大典。公与共和国同龄,看到建国百周年,那就是要活到百周岁。可惜“天不遂愿”,他就这样突然地走了,哀哉痛哉!泽元公文革前高中毕业后,在张店中学教书。吾读初二,公是化学老师,印象极深的是,公讲化学要求首先要把元素周期表背得滚瓜烂熟,详细讲解了如何背如何记住并理解有规律可循,“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同学们摇头晃脑不知不觉就把元素周期表都背熟记牢啦!泽元公后任教导主任兼团委书记,是公培养吾入团的。在七五年学校“五四”纪念活动中,公安排吾作为入团积极份子发言,这是吾在初中阶段的第一次大会发言。泽元公是在一九七七年全国恢复高考以高分考入武汉大学化学系的,毕业后就在武汉粮食工业学院任教,从讲师到副教授到二级教授,一直耕耘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公退休后期被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聘为食品学院院长,有一次吾因公在武生院遇见泽元公,此时公的精气神甚好,象一个不知疲倦的中年人一样。公还告诉吾,他正带领几个学生研究“张店鱼面”,从食品化学的角度分析论证“张店鱼面”的“历史基因”,为家乡的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贡献一份力量。泽元公仙逝,吾于2025年2月25日在“黄畈一家人”微信群上写了一诗,题目是《黄畈再无泽元老师》,表达吾的无限怀念之情。诗曰:噩耗惊传意万重,黄畈自此失贤踪。昔年引我共青团,大会推言情意浓。学农曾教推车术,身教犹存脑海中。武大高才登学府,粮院执教绽芳容。科研屡创非凡绩,育李培桃尽瘁躬。德艺双馨皆赞誉,师生络绎悼恩公。七旬有七逢脑梗,驾鹤西归梦未终。共和同龄期百岁,奈何遗恨叹苍穹。
四
在新洲敦睦堂黄氏族人中,网名“仙翁”者,乃咸字辈德高望重桂棠公也。桂棠公是黄畈下湾人,出生于1943年1月,今年82岁。1962年毕业于新洲中级师范学校。在张店,他当过小学语文教师、公社团委书记、公社初级中学校长,1970年,公弃教从工,在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铜山口铜矿党委办公室主任(兼统战部部长)任上退休。桂棠公为两届家谱撰写序,直到今日,公还致力于家乡的文化建设。2025年1月10日,《东楚晚报》以一整版篇幅介绍“仙翁”黄桂棠的诗意人生。该报道图文并茂,有在职时参加1990年中央学校统战理论讲习班留影的高光时刻,有退休后创作并出版三本诗集样书。退休后成为“诗词达人”。当日,吾以《黄氏“仙翁”励后生》表示热烈祝贺:德劭名高美誉彰,学通古今韵悠长。在职兢兢兴善业,致休碌碌著荣光。庭中厚朴芝兰茂,卷内清醇翰墨香。仙翁豁达与时进,勖勉吾曹向远方。公桂棠经常发表作品。2024年5月30日,在“黄畈一家人”微信群发了诗作《手机》。诗曰:一机在手握乾坤,大千世界任我行。能阅古今荣枯事,可览中外山水情。寻亲访友般般好,释疑解惑样样能。去伪存真把稳舵,身心无惧影子倾。吾在当日,即以小作《赞八旬翁长辈与手机》回应:八旬长辈意欢情,手握新奇眼界明。万象尽收屏幕里,千般能在指尖呈。即时通讯亲情畅,随地求知兴趣盈。强大功能心挚爱,暮年相伴乐无停。长辈热情鼓励吾,曰:难得是知音。与长辈经常在微信群上互动,自然离不开老家人事。吾家有老屋,在叔继良和长兄嫂耀平风仙推动和投资下,2015年顺利得以改建。改建后的风格与1972年拆掉的老房比较,仍为幑派建筑,仍为南北朝向,仍是叔侄共居一屋,不同的是,原为两个灶台,现只有一个开放式的大厨房,全家26人共在一个锅里吃饭。2019年4月13日,吾家老屋举办了黄畈上下中三湾为主体的“黄畈一家人 上湾首相聚”的乡贤聚会,会后合影留念,新法叔诗云:阳春三月艳丽天,外地游子把家还。一年一度老人会,但愿儿孙代代传。新法叔是著名“清官”对联作者和书写人。他为必强叔写的“兄为七品两袖清风忠于党,弟当百姓一身傲气不求人。手足情深”春节对联。一时在张店传为佳话。2019年12月29日,以吾“耀”字辈为主体,在吾家老屋举办了“迎新元旦联谊会”,参会有70多人,安排了打糍粑、烤全羊、威风锣鼓、K歌、土菜宴会等活动,为凝聚乡情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有老屋就有老家,有老家就有乡愁。老屋新房的一楼大厅,陈列了家传的六件老物件,都有逾百年的历史,它们是吾家高祖父母瓷像,老神龛,老八仙桌,老书柜,老大门,加上去年底修复成功的颇具历史故事的老匾。它们历经岁月的沧桑,在无言的诉说着吾家族的光荣与梦想。吾家族是金漆世家,耕读传家。百年老匾的修复陈列,展示了黄畈匾对湾的无尚荣耀。2024年11月,叔继良领衔倡议修复此匾,黄畈漆业传人叔必强匠心玉成,长兄耀平书“咸遵祖训”。匾额上方,悬挂叔继良精心布置的名家画作《花开富贵》。此匾的修复展示,旨在翼后辈不忘先祖前贤,踔厉奋发,不断精进,光前裕后!在张店,方圆数十公里,黄畈的国漆匾对故事代代相传。黄畈匾对,闻名遐尔。清朝初叶,一邱姓漆业匠人,孤身来黄畈上湾定居。他将毕生积累的漆业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黄畈人。因他一生未娶,其生老死葬皆由黄畈人料理。黄畈人遵其遗嘱,每年清明,都有黄畈漆业传人为其奉烧纸钱,未忘其传艺之恩。1925年,湖北督军萧耀南(老人习惯称萧珩珊)督鄂有方,他在汉口和武昌都建有公馆。萧本人是秀才充军,颇有文采,书法尤佳。公馆建成之时,萧就慕名托人送来订金,找到当时黄畈漆业领军人物黄公昭福,字寿丞(人像见图),吾高祖,要做一长4.3米,阔1.57米的金字匾对,匾额所题之字由萧本人书写。惜萧突逝,其所订匾对胚胎仍存黄畈上湾吾老屋家中(实物见图)。黄畈匾对名扬鄂东,源于厚重的历史口碑和十分考究的国漆工艺。黄畈人历来耕读传家,重文守信,德化人文,务实创新。做匾对基础是领军人物文化功底深厚,在此基础上漆业工艺严谨,用料货真价实,相传30多道工艺,一项也不能马虎。做岀来的是匾对,其实是一件赏心悦目的经典文创作品,历经岁月风雨而不衰。据传,民国时期黄畈漆业从业人员占当时住民过半,创造的财富和口碑,为当时新洲乃至鄂东地区所称道。现今,具有家传的漆业为黄畈人发扬光大,国漆传人黄鹤斌黄必强还在坚守此业,现代漆艺人才辈出,黄建华、黄九祥、黄旺红等30多人驰骋在广州深圳武汉新洲等商海,为黄畈人赢得了新的荣光。
五
武汉六环即将贯通,黄畈村当受其益。黄畈村历来“黄高一家”、“黄陈一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灵人杰,“一房两县长,一门两博士”妇孺皆知,邻里团结,乡风淳朴,尊师重教,人材辈出。黄畈下湾雅卿公解放前后都在村里任教,是当时少有的文化人。据说曾在钱家寨钱伯英(1948年任国民党整编第七十三师第七十七旅旅长)部下做文案工作,是第三届家谱的编修主任。黄畈上湾黄天公(黄治新,新理哥哥),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上过革大,参加过抗美援朝,转业后在江岸区任区政府办主任多年,是享受离休待遇的老干部。会东公绪生公等会同张店钟灵公,1948年带领村民赶走张店乡伪乡长曾惠东的故事无人不知。上世纪六十年代,张店公社干部8人,本地5人,其中4人是黄畈的。当时张店中学教师12人,其中黄畈占5人,有“黄畈中学”之说。新洲敦睦堂黄氏,巾帼不让须眉。吴荷荣女士,黄湾中湾艮和公老伴,国桥母,原铁甲公社党委书记,全国劳模,上北京见过毛主席。李淑珍女士,黄畈上湾少南母,原张店公社妇联主任。郑凌凌女士,黄畈下湾黄鹏媳,现任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大冶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机械设备处副处长,高级冶金机械工程师。黄畈女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名列张店前茅。新洲敦睦堂黄氏,现开枝散叶,拓展定居在邾城、黄州、黄石、十堰、武汉,乃至北上广深等全国各地。黄畈村高标准农田达标,基础设施完善,交通路网呈“丰”字型,黄畈老路、黄畈东路、黄畈西路连南接北,黄畈中路横贯东西;黄畈地肥水美,漆业竹业、园林绿化、精养鱼池、瓜蒌基地、蔬菜基地、优质梨基地等产业发展蒸蒸日上;文化广场,百姓舞台、快递进村、环境治理、和美乡村建设日臻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在乡贤耀平等不懈推动下成效显著,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黄畈村的和美富裕画卷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祝愿新洲敦睦堂黄氏族人明天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