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图腾与乡土文化
——姚旭散文《亲亲的老家》简评
◎晁一民
在当代散文创作的百花园中,姚旭的《亲亲的老家》宛如一棵扎根于沂蒙山区的迎客松,以其盘虬卧龙的姿态,将姚河村的风土人情与文化基因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篇散文以"亲亲的"这一充满温度的称谓为情感基调,通过地理志般的细致笔触与史诗般的宏大视野,构建起一个既具体可感又充满象征意味的精神原乡。
一、时光褶皱里的村庄密码
姚河村的历史在费县志的泛黄纸页间缓缓展开。明崇祯年间的建村传说,如同古老的歌谣,在时光的河流中回荡。作者以地方志为经,以民间记忆为纬,编织出一张细密的历史之网。当我们读到"姚姓人家依河而居,渐成村落"时,眼前会浮现出先民们的拓荒场景。村庄的姓氏分布如同血脉图谱,姚、王、齐、孙、田、玄六个姓氏,老村多以同姓分片居住,曾有姚家胡同、王家胡同、孙家围子、田家围子等姓氏的聚居格局,既是宗族文化的具象化呈现,也是乡村社会结构的生动写照。
新旧村的布局变迁则成为时代演进的微缩景观。老村的石板路、土坯房与新村的水泥路、小洋楼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空间上的位移,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见证,也是精神家园重构的隐喻。当作者站在新村的二层阳台上俯瞰老村时,那斑驳的墙皮与歪斜的柴门,便成为记忆博物馆中的珍贵展品。
二、浚河:流淌的时光琴弦
浚河在文中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时间的隐喻。这条"发源于平邑县白彦镇山阴寺山西
麓"的河流,以其九曲回肠的姿态,将姚河村缠绕成一枚时光的琥珀,浚河的生态系统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嬉戏的鸭子,穿梭的水鸟,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亲近,正是农耕文明的精髓所在。当城市居民在湿地公园寻找诗意时,姚河村的村民早已将浚河融入血脉,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三、绰号:乡村社会的身份符号
姚河村的绰号文化是乡村社会学的鲜活样本。这些绰号如同民间的文化密码,既包含着对人物特质的精准概括,又承载着集体记忆的情感温度。
绰号的传播过程充满了仪式感。在集体劳动的田埂上,在夏夜纳凉的老槐树下,绰号随着笑声与烟袋锅的火星一同飘散。这种命名方式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形成了独特的乡村叙事传统。当"二先生"的绰号从私塾传到田间,他的形象便从严厉的塾师变成了亲切的邻家伯伯。
四、崇文尚武的精神血脉
姚河村的尚武传统是农耕文明的生存智慧。农闲时节的武术交流如同乡村的奥林匹克,既强健了村民体魄,又培养了尚武精神。这种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转化为家国情怀——当抗日战争的烽火燃起,姚河村的青年们带着祖传的武艺奔赴战场,用热血诠释了"崇文尚武"的真谛。
"二先生"的形象是崇文传统的具象化。这位"二先生,不仅传授"天地君亲师"的儒家思想,更将书法艺术融入日常生活。春节的春联书展成为文化传承的盛典,全村老少围绕着"二先生"的笔锋流转,在墨香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文化传承方式比任何教科书都更生动,因为它融入了生活的肌理。村里一年考上大中院校9位学子,是崇文的真实写照。村里敲锣打鼓给军人家庭送光荣的场面,是尚武的体现。
在城市化浪潮席卷大地的今天,姚旭的《亲亲的老家》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读乡土中国的钥匙。这把钥匙不仅能打开姚河村的记忆之门,更能开启我们对乡村文化的重新认知。当我们在姚河村的石板路上漫步,在浚河的波光里沉思,在"二先生"的墨迹前驻足时,我们会发现:真正的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的丰裕,更是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归依。姚河村的故事,正是新时代乡土中国的缩影,它告诉我们:根扎得越深,树才能长得越高;文化守得住,发展才有灵魂。
2025年9月1日初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