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马学林10首同名诗词《赞歌中共中央建党百年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获得者之二十六崔道植》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9月2日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历史性时刻,“七一勋章”的颁授不仅是对杰出党员的崇高礼赞,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示。马学林先生以十首诗词创作,为刑侦专家崔道植绘制了一幅多维度的精神肖像。这组作品跨越律诗与词牌,穿梭不同韵部,以文学的光辉映照功勋的璀璨,构建起一个融合专业精神、党性原则与人文情怀的审美世界。
这些作品以古典诗词的形式,跨越律诗与词牌的不同体裁,运用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严格规范,共同构建了一座通向英雄内心的语言纪念碑。
(一)
1. 从体裁选择上看,这组诗词呈现出古典诗艺的完整格局。七律的庄重典雅、五律的精炼浓缩、山花子的婉转流丽、临江仙的超逸豪迈、翻香令的古朴雅致、浣溪沙的清新明快,共同组成了一部交响诗篇。更令人惊叹的是,诗人刻意采用不同韵部——下平声一先韵、上平声四支韵、下平声七阳韵、下平声八庚韵等,仿佛每一首诗词都是从一个独特角度切割的钻石剖面,共同折射出崔道植精神本体的璀璨光芒。这种形式上的精心设计,本身就体现着对功勋人物至高敬意的艺术表达。
2. 诗词以“痕检”这一专业领域为切入点,创造了极具现代性的审美意象。“痕平微见探骊手,弹道幽寻解秘篇”中,“探骊手”与“解秘篇”将刑侦技术工作提升到了神话境界;“痕检微微窥万象,刑研密密解千疑”通过叠字“微微”“密密”,既写实又传神地表现了痕检工作的特性;“蛛迹寻丝巧,痕平溯底玄”则以“蛛丝马迹”的日常意象与“追溯玄机”的哲学深度相融合,完成了专业技术向诗性表达的转化。这些诗句突破了古典诗词的传统意象系统,成功将现代刑侦学中的专业术语转化为富有张力的诗歌语言,开创了传统诗词表现现代专业精神的新路径。
3. 崔道植的职业精神在诗词中被提炼为三种维度:智慧、忠诚与执着。“慧眼识幽玄”、“明瞳知霭雾”写其专业智慧;“初心恪守忠魂铸”、“赤诚能葆寸心丹”写其政治忠诚;“六秩躬耕倾碧血”、“雪窗明夙志”写其职业执着。特别是“雪窗”意象的反复出现——“寒窗雪映初心澈”“雪窗明素志”——既呼应了传统“程门立雪”的勤学典故,又赋予了新时代内涵,暗示着崔道植在东北严寒环境中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这三种维度交织成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既是科学家式的理性智者,又是党员式的忠诚战士,更是儒家式的坚毅君子。
(二)
1. 诗人在处理时间叙事上展现了高超技艺。十首诗词共同构建了一个跨越六十载的时间长廊:“百载峥嵘证赤旗”写党史长度;“六旬春秋笔”写职业生涯;“耄耋耀荣先”写人生阶段。这种时间跨度通过“廿九功章同日月”的具体功绩和“百案破迷精”的业务成就得以充实。诗人更巧妙地将个人时间与历史时间相融合:“星章耀百年”将个人荣誉与党的百年历史相联系;“光闪寰球止”则将个人成就置于全球视野中。这种时间叙事不仅记录了崔道植的个人历程,更将其生命轨迹融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刑事侦查事业的发展史中。
2. 这组诗词具有明显的仪式功能与集体记忆塑造价值。颁授勋章本身是一种国家仪式,而诗词创作则是这种仪式的文学延伸。通过诗词传播,崔道植的事迹被赋予易传播、易记忆的艺术形式,成为集体记忆的文化载体。“丰碑永立耀穹苍”、“功业永镌丰碣上”等诗句,明确表达了通过文学铭刻功勋、传承精神的创作意图。诗人深知,勋章可能蒙尘,但诗词却能穿越时空,让功勋人物的精神永远“耀人寰”。
3. 从文学传承角度看,这组诗词实现了传统形式的现代转型。诗人娴熟运用古典诗词格律,却表现了完全现代的内容。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痕检”、“弹道”等现代词汇的运用上,更体现在整体意象系统的创新中。诗人创建了一套融合传统审美与现代专业的符号系统:以“骊龙”喻案件真相,以“蛛丝”喻犯罪痕迹,以“金盾”喻公安事业,既保持古典韵味,又具现代指向性。这种创新证明,古典诗词形式完全能够承载现代主题,传统与现代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 三)
1. 崔道植作为“七一勋章”获得者,其价值不仅在于专业成就,更在于他代表的时代精神。这组诗词深刻揭示了这种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结合,是专业追求与党性原则的统一,是个人奋斗与集体价值的融合。诗词中反复强调的“初心”“使命”“忠诚”等概念,构建起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谱系——“白发仍怀忠烈志”体现的是永葆初心的政治品格,“犀瞳可破诡邪奸”展现的是专业报国的实践路径,“丹心报国守安邦”彰显的是胸怀天下的使命担当。
2. 从形式艺术上看,这组作品展现了传统诗词的现代生命力。七律的庄重典雅、五律的凝练精悍与词牌的婉转多变,形成了一种形式上的交响乐。《七律·赞崔道植》(下平声/一先韵)中,“风展旌旗百载天,勋章闪耀映诗年”开篇即营造出历史纵深与时代光辉交织的壮阔画面,平水韵的运用使诗句音韵铿锵,符合颂体诗的庄严要求。而《临江仙》、《翻香令》等词作,则通过长短句的交错,实现了情感节奏的起伏变化,如“六秩躬耕倾碧血,多痕解密攻坚”中,贺铸体的双调结构既保留了叙事容量,又增强了抒情张力。
3. 在内容维度上,诗词精准捕捉了崔道植作为“痕检之神”的专业特质与精神内核。“痕平微见探骊手,弹道幽寻解秘篇”、“痕检微微窥万象,刑研密密解千疑”等诗句,将刑事科学技术中的痕迹检验、弹道分析等专业活动转化为富有诗意的意象。“探骊手”喻指探得骊珠的能手,形象揭示了他从微小痕迹中破解大案的超凡能力;“解秘篇”则将其工作提升到解读犯罪密码的哲学高度。这些诗句不仅是对技术的描述,更是对科学精神的礼赞。
(四)
1. 诗词尤为动人处在于对崔道植职业生涯的时间性书写。“一世躬耕彰卓越,三生求索化云阡”、“六旬研鉴技,百案破迷精”等诗句,将六十多年的职业生涯浓缩为永恒的追求。时间在崔道植这里不是消磨意志的敌人,而是淬炼匠心的熔炉。“雪窗雪映初心澈,暗室灯明老眼痴”中,“雪窗”与“暗室”形成空间对照,暗示无论自然环境如何变化,其初心始终清澈如初;“老眼痴”更是以反讽笔法,将外人眼中的痴迷转化为专业上的极致专注。
2. 诗词还构建了多层次的精神象征体系。“金章”作为核心意象,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星章耀百年”、“金章映日妍”、“熠熠金章映雪霜”——它不仅是对荣誉的物质表征,更是精神价值的凝结体。与“赤旗”、“金盾”、“初心”等政治意象,“白山松水”、“彩云寰”等地理意象,共同编织出一个意义丰富的符号网络,将个人成就与民族事业、专业精神与爱国情怀紧密相连。
3. 这组诗词的价值还在于创造了“科学家颂歌”的新型审美范式。在中国古典诗词传统中,颂扬对象多为帝王将相、文人隐士或武士英豪,而对科学家特别是刑侦专家的书写相对稀缺。马学林先生以“痕检精微窥万象,弹研奥秘解千慌”这样的诗句,将科学探索过程转化为审美对象,打破了“科技与诗歌不相容”的固有认知,拓展了传统诗词的表现疆域。在科技日益重要的当代,这种审美创新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
(五)
1. 从组诗结构看,十首作品形成了有机的叙事整体。七律从大处着眼,构建历史框架;五律聚焦细节,突出专业特质;词作则偏重抒情,深化情感表达。这种安排使崔道植的形象既具有历史厚重感,又充满人性温度。《山花子》中“章闪辉光鬓白颜”与《浣溪沙》中“熠熠金章映雪霜”形成呼应,共同刻画了勋章与白发相映的视觉形象,暗示了荣誉与奉献的辩证关系。
2. 在语言艺术上,诗人巧妙运用了刑侦领域的专业术语并将其诗化。“蛛迹寻丝巧”、“弹追经纬明”等表达,既保持了专业准确性,又赋予了诗歌特有的隐喻魅力。“蛛迹”既指实际破案中的蛛丝马迹,又暗喻破案如抽丝剥茧的精细;“经纬明”既指弹道轨迹的清晰,又隐喻是非善恶的分明。这种专业性与文学性的成功融合,显示了诗人对题材的深刻把握能力。
3. 这组诗词最终超越了个人颂歌的范畴,成为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文学诠释。崔道植作为公安刑侦战线的杰出代表,其身上体现的“初心恪守忠魂铸,使命光明正气扬”正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具体化身。诗词通过个体生命的辉煌,反射出整个时代的精神光芒,实现了“小切口、大主题”的艺术效果。
(六)
1. 马学林先生的这组诗词创作,既是对传统诗词形式的娴熟运用,也是对新时代主旋律诗歌的有益探索。在传统文化复兴与新时代精神构建的双重背景下,这组作品成功地用古典形式表达了现代内容,用个人故事承载了集体价值,用专业叙事传递了普遍意义,为我们如何用传统艺术形式表现当代英雄提供了宝贵经验。
2. 通过这些诗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刑侦专家的职业生涯,更是一种将专业精神发挥到极致的人生境界。崔道植的形象因这些诗词而更加丰满,这些诗词也因崔道植的事迹而更具重量。在文学与现实的双向照亮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对卓越与忠诚的永恒追求,这也是这组诗词最为动人的精神力量。
3. 综观十首诗词,马学林先生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完成了从功勋人物到文学形象的创造性转化。这组作品不仅是对崔道植个人的礼赞,更是对所有默默奉献的共产党员的致敬。通过诗词艺术,功勋人物的精神得以超越时空限制,融入民族文化血脉,成为激励后来者的不竭动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这类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文学作品,正承担着凝聚人心、传承精神、塑造价值的重要文化使命。
(七)
1. 综观这十首诗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一位功勋人物的礼赞,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诗性表达。崔道植作为“七一勋章”获得者,他的专业精神与忠诚品格通过诗词艺术得以广泛传播,成为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在这些诗句中,“勋章”不再是单纯的金属制品,而是化为了精神符号,闪耀着理想与信念的光芒,照亮后来者的道路。
2. 这组诗词最终超越了个人颂歌的范畴,成为记录时代精神的文化标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需要这样的诗篇来铭刻那些构筑民族脊梁的人物与精神。马学林先生的创作,正是以其艺术力量参与到了这一伟大的历史叙事之中,使崔道植的事迹通过诗词艺术获得永恒的生命力,实现了“功勋刻日连”的艺术预言。
3. 诗词终会流传,精神必将永存。在这十首诗词构建的艺术世界里,崔道植不再仅仅是一个刑侦专家,更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卓越、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马学林的这些诗词本身,也因其艺术价值与精神高度的统一,成为了新时代诗词创作的优秀范例,证明着古典文学形式在表现现代主题时的强大生命力与永恒魅力。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