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回 春风拂过哈拉巴山
——谭震林副总理视察记
作者:刘连成
1963年的春风,像位温柔的使者,轻轻撩开了哈拉巴山的面纱。漫山的新绿正铆着劲地舒展,连空气里都飘着草木萌发的清甜。就在这样一个让人心里敞亮的日子,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在吉林省副省长张士英、农业厅厅长滕文的陪同下,踩着松软的泥土,走进了双辽农场这片正孕育着希望的土地。
初见大山泡子:明珠与虎爪的邂逅
场党委书记裴志夏和场长王守权早就在畜牧大队办公室候着了,脸上的笑容比春日的阳光还暖。简单歇脚时,谭副总理没多歇,指着窗外连绵的绿意笑问:"听说你们这儿有颗'水珠子'?带我去瞧瞧。"
一行人走向大山泡子时,裴志夏在一旁打趣道:"这名字土是土了点,就像咱庄稼人叫娃小名,听着亲。"谭副总理听了朗声笑起来:"名字接地气才好记,我倒要看看这'泡子'有多亲。"
站在坝上的那一刻,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致绊住了脚。这哪是普通的水泡子?分明是块被绿苇环抱的蓝宝石——丰水时能铺展到五百多公顷的水面,波光粼粼地连着天,风一吹,水面的褶皱里都闪着碎银。南侧的哈拉巴山像头蓄势的猛虎,偏偏探出的"虎爪"落在水边,倒添了几分憨态;北侧的草原铺成绿绒毯,各色野花星星点点,像谁随手撒了把糖纸。
"好地方啊!"谭副总理望着远处掠过水面的水鸟,眼里闪着光,"你们瞧这生态,鸟雀都舍不得走呢。"正说着,一群野鸭扑棱棱飞起,惊得水面荡开一圈圈涟漪。他转头问王守权:"这水是自个儿聚的?"场长忙答:"是嘞,不跟别的河湖搭界,干净着哩!"副总理点点头,指尖划过拂面的风:"干净就是本钱,得把这本钱守好,再让它生些'利'。"
鹿场闲趣:蹄印里的生机
从泡子边转过来,一行人又往山脚下的梅花鹿场走。远远就见几只梅花鹿正低头啃着柞叶,听见脚步声,竟不怕生,反倒抬着头瞅,鹿角上还挂着几片新叶,活像戴了顶俏皮的绿帽子。
养鹿技师邓再修是个实诚人,搓着手介绍:"这些鹿精着呢,吃饱了就往泡子边跑,喝够了水还在那儿打滚儿。"谭副总理被逗乐了,指着一只正甩尾巴的母鹿问:"它们除了好看,还能给咱添啥欢喜?"邓再修这下打开了话匣子:"那可多了!鹿茸能入药,淘汰的母鹿还能给大伙改善伙食,到时候全场上百人围着吃鹿肉炖鱼,那笑声能传到山外头去!"
副总理听得兴致勃勃,蹲下身摸了摸地上的鹿蹄印,忽然抬头对身边人说:"你看这山、这水、这鹿,凑在一起就是幅活画。咱搞生产,也得让这画里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一句嘱托:泡子里长出的希望
在堤坝上站了许久,谭副总理望着辽阔的水面,忽然问:"这么好的水,光养鸟吃鱼?"裴志夏赶紧接话:"我们正琢磨着能不能搞点养殖,就是缺经验。"副总理笑着摆摆手:"经验都是干出来的。这泡子是老天爷赏的饭碗,得把它端稳了,让它既能当风景,又能当粮仓。"
这句嘱托,像颗种子落进了农场人心里。当年夏末,上千号青壮年扛着锄头、推着小车来了,一场"大兵团作战"闹热了哈拉巴山。有人挖渠时溅了满身泥,抹把脸笑着喊:"这是给泡子盖被子呢!"有人给老闸门除锈,打趣说:"让这老伙计再活五十年!"谭副总理要是瞧见这光景,准得夸一句:"这股子劲,啥事儿办不成?"
后来的故事,就像泡子里的鱼一样,慢慢长肥了。从老荣军薛文汉带着青年副场长王立堂,把养鱼场办得有声有色;从四平地区水利局请来的技术员张喜刚蹲在池边教孵化,手指泡得发白还笑着说:"这鱼苗比我娃还金贵。"五年后,当几十斤重的大鱼被捞上来,职工们捧着鱼笑得合不拢嘴时,谁能忘了1963年那个春天,谭副总理站在坝上,望着水面说的那句:"要让这泡子,活出个人样来。"
如今的大山泡子,虽已枯竭,但天空还像当年那样蓝。风过时,大片的玉米地里,仿佛还能看见那个穿着布鞋、笑容爽朗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