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守旧不是稳健,而是慢性自杀;内卷不是生存,而是自我消耗。
当机器人开始替代基础岗位时,人类的唯一优势在于适应与创新。走出去,不仅是空间的位移,更是思维的突围。唯有打破“舒适区即安全区”的幻觉,才能从困局中破茧,在更广阔的天地中重新定义职业价值。企业亦如此。
在国内部分工程领域发展空间收窄的现状下,部分从业者宁愿陷入僧多粥少的恶性竞争,也不愿拥抱海外机遇。即便企业开出双倍薪资、全程报销,甚至配备中国管理团队、厨师、食材等优厚条件,仍难撼动“守着铁饭碗等锈,不敢跳入新蓝海”的保守思维。这种心理与农耕时代“安土重迁”的思维如出一辙。在全球化时代,这种反向保守拒绝的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拓展,更是职业可能性的重构。
当人才集体滞留国内,有限的资源被过度瓜分,竞争烈度不断攀升,最终迫使企业压低利润、压低薪资,形成“越卷越穷,越穷越卷”的恶性循环。国内项目一年仅能探亲一两次,海外项目亦是如此;但后者带来的却是薪资翻倍、技术升级、视野开阔的隐性收益。
我们已进入信息化、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低技术岗位正在被快速淘汰。若仅满足于重复性劳动,即便在国内市场,也会面临“卷无可卷”的绝境。减少内卷和实现价值升级的路径,唯有通过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实现从“普岗→技术岗→工匠岗”的技能跃迁。
同时,需打破“地理决定论”的迷思:海外市场不仅是收入的倍增器,更是技术迭代的加速器——接触国际标准、多元团队,往往能催化个人能力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