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家书:八十载不朽的民族魂 八十年光阴荏苒,抗战胜利的号角早已远去,但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用鲜血写就的家书,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这些泛黄的信纸,承载着最深沉的家国情怀,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里,中华儿女的不屈脊梁。
南京保卫战中,李远志在雨花台阵地上写下:“今倭寇肆虐,山河破碎,儿终知’时穷节乃见’之意”。他肩胛被子弹穿透,却因想起父亲"为国尽忠,便是大孝"的教诲而咬牙再战。得知小妹在逃难途中病逝,他在敌机轰炸的漫天火光中对南跪泣,却仍不忘嘱托将小妹旧衣葬于祖坟旁,待他归来时亲植桃树。这份家国情怀,令人动容。
武汉空战中,飞行员陈怀民在信中描述了汉阳被炸区一位老妪伏尸痛哭,怀中幼童仍紧攥半块米糕的惨状,他立誓"必以血偿之"。面对蒋介石亲赐的"精忠报国"佩剑,他坦言"此身既许国,何敢望生还"。他甚至安排好了妹妹的未来,嘱咐父母若妹妹问起兄长去处,可说"化作了黄鹤楼头一朵云,永护荆楚山河"。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不朽丰碑。
常德会战中,周致远在炮火暂歇的夜晚给未婚妻林绣英写下绝笔信。他们本定今冬完婚,却因国难当头而天人永隔。他不忘嘱托退还订婚玉镯,甚至准备了二十元法币作为"误你青春的赔礼"。在血战长街时,他想起未婚妻最怕见血,竟在满身血污中笑出声来。这种在生死关头仍心爱人的细腻情感,展现了军人铁骨柔情的一面。
同在常德会战中的国璋,在德山阵地写下血书。接防时五百弟兄,仅余不足百人。面对日军火焰喷射器的攻击,将士们宁跳沅江也不降。他梦回成都老家,想起父亲教读《出师表》"鞠躬尽瘁"的情景,却自知此生恐难再吃到家传豆瓣酱。他将历年薪俸所积的银元托战友带回奉养父母,字里行间满是对父亲的愧疚与不舍。
淞沪会战中,清华学子沈崇诲在闸北阵地写下:“若阵地不守,儿当与武器共存亡,决不苟活辱没清华之名”。他记得父亲"读书人为天下苍生谋福"的教诲,如今懂得"苍生之福,有时需以鲜血浇灌"。母亲缝制的丝棉背心虽被弹片撕破,但内衬暗袋中的全家福完好无损,成为他的精神铠甲。他甚至报名成为空军志愿者,准备在陆战不利时驾机与敌舰同沉,在黄浦江上筑起一座华夏丰碑。
这些家书,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历史见证。它们记录了普通人在国难当头时的选择与担当,展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强敌时的不屈精神。八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读这些血染的家书,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炽热的家国情怀,那种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这些将士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家国大义,什么是民族气节。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让我们铭记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传承他们的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这些家书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丰碑。它们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家国大义,永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
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时:几封当年国民党将士的最后家书:
李远志遗书
(南京保卫战·血战雨花台)
父亲大人膝下:
不孝儿远志,自离家投军,已逾三载。每至夜深,常忆幼时父执我手,教习《正气歌》之景。今倭寇肆虐,山河破碎,儿终知“时穷节乃见”之意,伏惟父亲恕儿不能尽孝之罪!上月淞沪之役,我军死守阵地,子弹穿透肩胛时,竟不觉痛,唯见腰间所系母亲所缝平安符,忽忆离家前夜,父亲于祠堂焚香告祖:“吾儿此去,为国尽忠,便是大孝”,血迹浸透符袋,儿咬牙撕布裹伤,犹能再战。昨收家书,知小妹病殁于逃难途中。闻讯时正值敌机轰炸,漫天火光里,儿对南跪泣,父亲尝言覆巢之下无完卵,今更知此理。请将小妹旧衣葬于祖坟旁,待儿归时,当亲植桃树一株。寒风又起,战壕外野菊丛生;倘得生还,愿陪父亲醉看太平,若成新鬼,亦当魂护故里桑梓!儿远志 叩禀
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五日于南京雨花台阵地
陈怀民致父母书
父母亲大人膝下:
儿自奉命驻防武汉,每日驾机升空与敌周旋,每见敌机投弹,江城烟火四起,辄心如刀绞。昨至汉阳巡视被炸灾区,有老妪伏尸痛哭,怀中幼童竟犹紧攥半块米糕,此情此景,儿誓必以血偿之!
日前蒙委员长召见,亲赐"精忠报国"佩剑。儿当时即禀:'此身既许国,何敢望生还'。双亲年迈,本应承欢膝下,然寇患未平,男儿岂能苟安?倘有不测,望大人视天下苍生皆为儿女,则儿虽死犹生。
妹瑞琴年幼,务令其入学。若问兄长去处,可说化作了黄鹤楼头一朵云,永护荆楚山河。
不孝儿 天民 叩上
民国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于武汉抖音号:1668822869
常德会战周致远致未婚妻林绣英书
绣英妹:
今夜炮声暂歇,借烛光写此信,恐是最后之言。你我订婚三载,原定今冬完婚,然倭寇犯境,致远身为军人,唯有先国后家。若不幸战死,请将订婚玉镯退还家母,另附箱底压着的二十元法币,权当误你青春的赔礼。
昨日巷战,我排弟兄以刺刀搏杀日军七人。血溅长街时,忽想起你说最怕见血,竟笑出声来一我如今满身血污,你若见了定要晕厥。
城破在即,师长下令"与常德共存亡"。我已在胸前缝入你绣的平安符,黄泉路上也算有个念想。
来生若逢太平年,再与你共看沅江桃花。
民国三十二年十一月廿八夜
周致远 绝笔
父亲大人尊鉴:
儿奉命死守德山,接防时五百弟兄,今余不足百人。日军以火焰喷射器攻我阵地,焦臭味三日不散,然将士宁跳沅江亦不降!
昨夜梦回成都老家,见父亲在枣树下教儿读《出师表》"鞠躬尽瘁"句。醒时枪声如雷,方悟此生恐难再吃到家传豆瓣酱了。箱底藏有儿历年薪俸所积银元三十枚,托战友带回奉养。
若问儿葬何处,常德草木皆碑;若问儿有何憾,唯负父亲养育之恩。
民国三十二年冬月初五
不孝子国璋血书
淞沪会战沈崇诲致父母书
父母亲大人膝下:
儿今日奉命死守闸北,敌舰炮弹如雨,我机枪阵地已三易其址。若阵地不守,儿当与武器共存亡,决不苟活辱没清华之名。
忆昔负笈清华时,父亲训示"读书人为天下苍生谋福",今方懂得:苍生之福,有时需以鲜血浇灌、母亲缝制的丝棉背心,已被弹片撕破,但内衬暗袋中的全家福完好无损一此即儿之铠甲。
大队长告知空军急需志愿者,儿已报名。若陆战不利,愿驾机与敌舰同沉,使黄浦江上多一座华夏丰碑!
小妹聘礼可动用儿存于汇丰银行之款,望二老珍重,勿以不孝子为念。
民国二十六年八月十四日儿 崇诲 叩别
赵文碧,四川省青神县河坝子人,三苏文学社社长、主编,擅长写散文与地方传说,代表作品有《火烧玉蟾寺》、《丞相敬师》等,作品常见于《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江山文学网、都市头条、金榜头条、美篇、百度等。
三苏文学将在每年年底评选当年三苏文学的优秀作者,按投稿量、浏览量、评论数、获精次数、上红榜各占25%,前三名将获得精美荣誉证书及至尊奖杯,并同时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都市头条、金榜头条、今日头条、百度等平台广泛颁布彰显荣耀,到时可以做现场颁奖活动。欢迎文学老师们踊跃参加、积极支持、互相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