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之 湖 韵 散 文
◎ 郑 能 新 中国作协会员

日月山往西,不过四十公里,便是青海湖了!
先是发现天边出现一抹微蓝,随着车子临近,蓝色逐步展开,变成一片无边的澄澈。也许是视觉的原因吧,湖水仿佛中间高出许多,竟成球状,远远看去,与天相连。那湖水蓝得极是奇异,既非天空之蓝,又非海洋之蓝,乃是一种高原独有的碧色,仿佛把整个苍穹的精华都吸了进去,又掺了些许雪山魂魄,才凝成这般的明净。
青海湖,古称“西海”,藏语呼为“措温布”,意为“青色的海”。它卧于青藏高原东北隅的青海省境内,距西宁约一百五十公里。青海湖海拔三千二百米,周长三百六十公里,面积四千五百余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形略似梨状,东西长,南北窄,远望若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群山草原之间。
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被大巴车拉到青海湖时,正值盛夏。此时的天气,就像小孩的脸,有些变化无常,早上开始,一直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我们正暗自嗟叹无缘一睹圣湖之大美时,老天似乎不忍让我们败兴而归。天,陡然放晴,先前阴云密布的高原,忽然间云开雾散。此刻,天空蓝得发脆,仿佛一块刚刚染过色的巨大靛青,纯粹得没有一丝杂质。云朵低垂,白得耀眼,时而似棉絮堆积,时而如薄纱轻拂。阳光穿透云层,毫无保留地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像是无数颗碎钻在闪烁。远处的群山也褪去了朦胧的面纱,露出了青灰色的山脊,山顶的积雪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湛蓝的天空、澄碧的湖水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色彩浓烈的油画。空气中弥漫着青草与湖水混合的清新气息,带着一丝高原特有的凛冽,却让人心旷神怡。湖畔的草原,绿得深沉,各色野花点缀其间,如同繁星洒落,它们随风摇曳,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偶尔有几只牦牛悠闲地低头啃食着青草,甩着尾巴,尽情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清新的空气带着湖水特有的湿润和青草的芬芳,扑面而来,让人瞬间忘却了旅途的疲惫,心中只剩下对眼前这片壮美景色的震撼与赞叹。
站在湖畔远眺,水天一色的景象让人恍惚间不知身在何处,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天上的云彩,一低头便与湖中的游鱼对视。湖水浩渺,无边无际。水色并非一味的蓝,而是随着光线和角度的变化,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色调。近岸处,水清见底,石子、水草清晰可辨;稍远,水色渐蓝,如翡翠般晶莹;再往远处,湖水变成深蓝,几乎与天色融为一体……
湖面上偶尔有几只水鸟掠过,它们舒展着翅膀,在波光中划出优美的弧线,而后又轻盈地落入水中,激起一圈圈细小的波纹,很快又恢复了平静。湖的对岸,隐约可见牧民的帐篷,那些白色的羊群如同散落的珍珠,与绿色的草原、蓝色的湖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田园画卷。沿着湖岸缓缓行走,偶尔弯腰拾起一枚被湖水打磨得光滑圆润的石子,石子的表面还带着湖水的清凉,仿佛能感受到这片湖泊千百年来的沉静与力量。远处的经幡在风中猎猎作响,五彩的布条随风飘扬,寄托着当地人对这片土地的虔诚与敬畏。此刻,所有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唯有静静地伫立,将这幅绝美的画面深深烙印在心底,感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生命的蓬勃与律动。
据说,湖中有五岛,以海心山最为著名。传说此山为龙王宫殿所在,每逢农历五月,各地信徒前来朝拜,祈求风调雨顺。湖西北有鸟岛,每年春夏,成千上万只候鸟来此繁殖,有斑头雁、鱼鸥、鸬鹚等,鸣声震天,蔚为壮观。只可惜,我们这群行色匆匆的人此刻是欣赏不到了,只能期待下次长驻湖畔,细细品味这份自然与人文交织的馈赠。或许可以在清晨伴着第一缕阳光醒来,看薄雾如轻纱般笼罩湖面,听水鸟在晨光中清脆啼鸣;或许能在黄昏时分静坐湖畔,看夕阳将湖水染成一片温暖的金红,看归巢的鸟儿在天空中划出整齐的队列。那时,定要登上海心山,探寻传说中龙王宫殿的遗迹,感受信徒们朝拜时的虔诚与肃穆;也要乘船前往鸟岛,近距离观察候鸟们哺育幼雏的温馨场景,聆听它们此起彼伏的鸣叫,让心灵在这片纯净的天地间得到彻底的洗涤与安宁。
此刻,我们只能浮光掠影地感受这片圣湖之魅力,却已被它那无法言说的壮美深深折服。湖水、天空、草原、雪山,在此刻完美交融,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卷。“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青海湖就是上苍赐与人类的一处美丽的伊甸园!它用湛蓝的湖水涤荡着尘世的喧嚣,以辽阔的草原包容着万物的生长,借巍峨的雪山守护着一方的宁静。
青海湖之美,不仅在于其自然景观,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这里曾是羌人、吐谷浑、吐蕃等民族生息繁衍之地,留下了无数动人的传说与故事。
其中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与青海湖的传说。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仓央嘉措在被押解进京途中,于青海湖畔神秘失踪。有人说他病逝于此,有人说他遁走隐居,更有人说他化作天鹅,飞入了青海湖中。
此刻,我站在湖边,在热热闹闹的人群里静气冥思,仿佛还能听到仓央嘉措的情歌在风中飘荡: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这种刻进骨子里的深情,怎么能不让人为之动容!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我似乎感受到了这位西藏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达赖喇嘛的无奈。作为活佛,他必须遵守佛门的清规戒律,而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情歌诗人,他又对自由与爱情充满了无限的向往。这种矛盾在他的生命中不断拉扯,让他在神圣的宗教使命与真实的个人情感之间艰难徘徊。他的诗歌如同他内心的镜子,既映照出雪域高原的苍凉壮美,也流淌着一个普通人对情感的炽热追求,每一个字都浸透着对命运的抗争与对人性的叩问,仿佛要在信仰的枷锁与心灵的渴望之间,为自己开辟一条无人能懂的道路。
青海湖是幸运的!终究见证了他最后的踪迹,也为他的传奇人生增添了神秘色彩……
离青海湖不远处的金银滩草原,诞生了另一段传奇。1939年,王洛宾来到此地采风,结识了当地千户的女儿卓玛。在短暂的相处中,两人产生了微妙的情愫。分别后,王洛宾创作了那首传唱世界的《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真挚,不仅表达了王洛宾对卓玛的思念,也成为了人们对青海草原美好想象的载体。金银滩草原因此声名远播,每年吸引无数游客前来寻访那“遥远的地方”。
隔湖相望对面的金银滩,我试图寻找当年那些浪漫的痕迹。草原依旧绿草如茵,野花遍地,牛羊成群。远处帐篷点点,炊烟袅袅。恍惚间,似乎看到了王洛宾与卓玛同骑一匹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肆意驰骋,爽朗的笑声随着风飘向远方。仿佛听到了王洛宾的歌声随风传来,穿越时空,依然动人。
在这么诗意浪漫的地方,产生一些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似乎一点也不奇怪。但青海湖见证了新中国核工业的艰辛创业历程,却让我有些意外。
1958年,青海湖东北部的金银滩草原上,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秘密建立。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隐姓埋名,在这片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上,开始了“两弹”研制工作。
他们住在帐篷和土坯房里,忍受着高原缺氧、风雪严寒的困扰,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用算盘计算海量数据,用土办法解决精密仪器短缺的难题,白天顶着风雨勘察地形,夜晚在煤油灯下钻研技术。饿了就啃干粮,渴了就喝雪水,身体不适也咬牙坚持,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祖国造出自己的原子弹、氢弹,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无数个日夜,草原上的篝火与实验室的灯光交相辉映,那是理想与担当的光芒在闪烁,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在这片曾经孕育浪漫情歌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报国壮歌。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这成就的背后,凝聚了青海湖畔众多科技工作者的奉献和牺牲。
如今,原子城遗址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那些废弃的厂房、实验室和住宅区,仿佛能感受到那个火红年代的热血与激情。在一处展览馆里,看到当年科研人员用过的计算尺、手摇计算机等物品,不禁感慨万千。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他们用最简陋的工具,创造了最伟大的奇迹,不得不让人感慨万端!
青海湖畔还曾经有过一处特殊的地方——天葬台。导游多杰指着那个地方向我们介绍时,我的后背隐隐发凉,曾经读过这方面的作品,总觉得那种处理方式有些恐怖,但多杰告诉我们,在藏传佛教文化中,天葬是一种传统的丧葬方式,体现了“舍身布施”的佛教思想。死者遗体被带到天葬台,由天葬师处理后,供秃鹫啄食。藏人认为,这样灵魂就能随飞鸟升天,得到解脱。
随着公路的修通,青海湖游人如织,这处天葬台自然废弃不用了!但我依然感受到了那种神圣与庄严。它像一位沉默的智者,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生命的轮回与信仰的力量。当风吹过天葬台周围的经幡,发出猎猎声响,仿佛是对逝者的祝福,也是对生者的启示。在这里,死亡不再是冰冷的终结,而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回归自然,与天地相融,让人心生敬畏。这种敬畏并非源于恐惧,而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对藏族同胞深沉信仰的理解。
青海湖是圣洁的,与之相关的每一个故事都仿佛带着湖水的纯净与草原的辽阔。无论是仓央嘉措那穿透时空的无奈与深情,王洛宾歌声里的浪漫与思念,还是“两弹”元勋们隐姓埋名的奉献与坚守,亦或是天葬台中蕴含的对生命的敬畏与轮回的哲思,都在这片土地上交织、沉淀,共同铸就了青海湖独一无二的灵魂。
我忽然明白,青海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自然之美,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在于它与人类命运的紧密相连。它不仅仅是一汪碧水,更是一部厚重的史书,一首动人的长诗,一个承载着无数情感与记忆的精神家园,让每一个走近它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从而,充分感受到蕴含其中的历史脉搏与文化温度,让我们在喧嚣尘世中,找到了一份内心的宁静与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天之湖,湖之韵!
青海湖以它独有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大自然的神奇与生命的壮美。它是遥远的,又是亲近的;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是宁静的,又是澎湃的。它就在那里,等待着每一位渴望与自然对话的灵魂。
车子离开时,我频频回首。青海湖在阳光下熠生生辉,如同上天赐予人间的一面镜子,照见过去,映现未来。
我知道,我还会再来,因为这片青色的海,已经永远流淌在我的心中了。
作者简介:郑能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黄冈市文联副主席、黄冈市作家协会主席,现为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散文专委会副主任。已发表、出版文学作品300余万字;有40多篇入选《小说选刊》《读者》《新华文摘》《短篇小说选刊》等国家级选刊、选本;有多篇作品被选入大、中学生课本、课辅以及学生考试、公务员考试题例。曾获“西班牙华语小说奖”、“孙犁文学奖”、“曹雪芹短篇小说奖”以及中国小说学会、中国散文学会等文学奖项60多次。曾获“湖北省文联系统十佳青年文艺人才”、“湖北省宣传文化系统‘七个一百’百名文学人才”称号。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冈市文联(黄冈市遗爱湖公园风情街文兴阁)